读史小记:秦·得地得人

标签:
秦移民 |
公元前286年(秦昭襄王二十一年),老将司马错领军伐魏,高歌猛进,魏国甚至献纳旧都安邑。如此厚利还需好好消化,秦精心谋划,经营河东,构筑持续东进的桥头堡。
秦得到安邑后,基本上掌握了原来魏国河东地区的重要节点城池,以及黄河几字湾沿线渡口。这是重大跨越,秦一方面打通了黄河两河领土的联系、收放更加自如,另一方在河东形成了防御纵深,为消化新土为熟地创造了条件。有地有人、有“自己人”,才能“生生不息”,持续释放力量。握有河东连片的千里沃野,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始移民,“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此举实为三管齐下。一是将魏国原住民迁徙出河东,二是以“赐爵”方式鼓励秦国平民迁徙河东,三是赦免罪犯到河东,一出两进彻底完成地区人口替换。
秦从惠文王时代开始,持续探索移民政策,策略越发成熟。河东“出其人”并不代表“归其人”,魏国原住民也可能流转到秦国其他地区,在昭襄王时期,就有魏国移民在秦国占领的巴蜀地区参与兴建水利。选择“出其人”还是“归其人”,有可能取决于获取新土的方式,以及对当地民众是否能融入秦国“耕战”一体社会秩序的判断。由于时势不同,对于同一地区也可能采取不同策略。例如,公元前330年,“围焦、曲沃,取曲沃,尽出其人”;公元前314年,被秦国占领的魏地发生叛乱,秦军“拔曲沃,归其人”。同样是魏国重地曲沃,围困之后投降,可以“出其人”,然而在“拔”、激战之后占领,就会“归其人”。
秦魏之间百余年的拉锯战中,秦对于重要节点给予重点关注,抓住“人”这个因素,反复“熟化”土地,与军事上对三晋反复“蚕食”策略相互配合,强化了同化效果。河东不仅地理位置重要,同时也是发达的农业经济区,秦在东进过程中,沿渭河至黄河一线,逐步将关中农业区和河东农业区连成一片,放大“耕战”格局,获取双重“里子”。
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是千古之训,也是生动的斗争经验。“出其人”最终还是为了“得其人”。“出其人”是前招,对新土进行清理,一是重塑“耕战”格局,二是扫除原有的“好贾仰利”“任侠好勇”习气。“得其人”是后招,固本培元之后,秦举“徕民”之策,民来士亦来,在秦之治理体系中为秦国所用。“得土得人”非一日之功,徐徐发力,潜移默化。然十数年间,此消彼长,积少成多,秦与六国之势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