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浅悟:孔子不借伞

标签:
孔子论语 |
孔子教学,有教无类,根据学生的不同秉性,用不同方法教授个性化内容。因此成就弘道传奇,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无不可教之徒,无不可成之材。
一天,孔子和弟子出门,不巧天要下雨,而正路过子夏家门口。勇武直率的子路提议,就近向子夏借伞。孔子连忙制止子路,并解释到,子夏“护财”,他的东西难以出借。子路不解,坦言和亲朋分享物品,就是损坏了都不心疼,何况是老师有求呢。孔子感慨而叹,为人处世要有所包容,不能要求别人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只有这样大家才能长久和谐相处啊!这是孔子的有感而发,也是一场现场教学:如何修炼己心,如何与人相处。
知人之明。知子莫若父,知徒莫若师。孔子说子夏“护财”,毫无贬损之意。他了解子夏家贫,自幼奋发为学,因为“甚短于财”,生活清贫,日常必定节用,难免敝帚自珍,但绝非爱财之辈。子夏有志于学,曾有人劝说他出仕为官,可以轻松改善生活,但子夏不屑于世俗之利,大有孔门之风。相比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子夏也做到了不改其乐、不失其行。孔子为师,深明其志,平等相交,为人所想,使人如沐春风,可谓为人师表。
容人之度。知人不易,容人更难。孔子不仅容人,而且让人。他知道子夏家庭状况和人生追求,更知道子夏性格棱角分明。玉有微瑕,不掩其宝,师者之怀,包容百川,汇水而度。孔子对于子夏之爱之教,在《论语》中多处可见,既有高度赞赏“可与言诗”,也有严加教导“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去世前,曾对爱徒有所预言,“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就是子夏,赐就是子贡。孔子深知,子夏喜欢和贤者、比自已强的人交往,而子贡喜欢和不如自已的人来往,子夏必定为学日进,越来越有成就。心心念念,子夏能不感师恩之重!
化人之能。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在律法之外,不以道义之名,强迫他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是仁义的应有之意。一言一行是一教,在易在难在有心,孔子以此化人,非教之教,自省之醒,更甚于令行禁止。孔子不向子夏借伞,子夏入孔门为学,却无形中借到一把大伞。日后,孔门弟子开枝散叶,子夏入魏传道,孔子高徒的光环,为其支撑起一片天地,上至国君重臣,下至慕名随者,从学者甚众。西河学派光大孔门,子夏定怀当日孔子之心,尽己所能化人成人。
子夏不知借伞之事,但力行孔门之教,不负孔子“商也日益”的期望。不少后世学者认为子夏之儒是孔门传承主流,“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师徒两相知,学问两不负,何其乐哉!
(一路走来,多遇良师,传道传情。每每相忆,点滴在心,感恩感怀。一日三省,不懈修行,不负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