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赵·愈行愈险

战国群雄逐鹿,赵曾脱颖而出,一度强盛,却后继乏力。秦之兴起,是为“四世有胜”,赵之衰退,是为“四世有憾”,竟至愈行愈险,江河日下。
胡服骑射是痛定思痛后的宏伟开篇。赵武灵王兼具勇毅和定力,不务虚名、不纠缠于中原事物,避开了当时激励的大国纷争,专心苦练内功。十数年间,赵不仅在北方开疆拓土,而且克难克险,根除心腹之患中山国,并练就了一支强兵劲旅。然而,如此雄主居然走上“两分赵国”的邪路,引发沙丘之变的家国悲剧,使大国梦遭受重大挫折。
赵惠文王从激烈的内斗中走到前台,似有贤名,外有“完璧归赵”,内有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但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已走向迷失。渑池之会后,秦赵关系大大缓和,秦大举攻楚。赵安于温水,全力转向东线,廉颇、蔺相如相继领兵伐齐,却纵容了秦国的“野蛮生长”,错过了抑秦制秦的黄金十年,坐等长平之战的到来。
赵孝成王贪图上党之利,却无持久定力,廉颇原先设计的阵地战打成了赵括的闪击战,诱发长平惨败,国势一蹶不振。困顿之际,燕赵又连续大战,赵虽胜犹败。合纵式微,六国内耗,秦坐收渔翁之利。赵悼襄王更是重用近臣郭开,老将廉颇远走他乡,至死未能再用于赵,国之柱石皆尽催折。
百余年间,四代赵王演绎战国悲歌,令人唏嘘不已。家国之路,重守正有常,若贪图近利,入偏道邪途,必愈行愈险,应以之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