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陈廷敬----皇城相府

标签:
皇城相府康熙皇帝陈廷敬 |
分类: 我的游记 |
本来是计划端午节去游览皇城相府的,一来考虑到端午节天气会更热,二来考虑到端午节高速不免费。清明节的后两天也没什么事,所以临时决定去皇城相府瞅瞅。



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宰文运功名的神祗。陈氏家族在修建内城时在城墙险要位置建造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后来果然人才辈出,科甲鼎盛,被称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大家族。

河山楼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是陈氏家族为防战乱和抵御土匪的骚扰而建筑的工事,楼高30余米,四层,相当于现在的11层楼房,一楼墙厚两米,主要是防止土匪用火攻击。往上逐渐变窄,四楼的墙厚30公分。楼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曾有八百人在此避难五天五夜,无一伤害。室内打有水井,地下室有粮仓,并且地下室有通往山外的地道,如遇土匪长时间软战,他们可以从外面运粮食过来。如此高大的建筑物,虽经四百余年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雄姿依旧,可谓明清建筑史上一大奇迹。

西山院因地处樊河西岸山麓而得名,院额为两朝御史陈昌言所书。它是陈氏家族尊崇道教,组织“金顶会”进行活动的场所。


藏兵洞又叫屯兵洞,战乱时期驻藏家丁或垛夫的隧道,共计五层125间。洞间或通、或不通,或三五间相连,层间有暗道相通,可直达城头。最高一层筑于城墙之内,并设炮眼对着城外,既可发射火器,又可观察敌情。

世德院是皇城相府内城的早期建筑之一,创建于明正德年间.依山而筑,正房三层,雄伟壮观。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陈廷敬在此出生,这里是陈氏家族走向鼎盛的发祥地。

御史府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府邸。因其官居都察院御史,故称御史府。由于地理位置所限,主体建筑被建成并列两院,左为庭堂,右为内宅。

止园建成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是陈氏家族最大的一处园林,占地近1.1万平方米,。止园内绿满荫稠,流水潺潺,怪石嶙峋,波光粼粼,呈现出一派鸟语花香的人间仙境。这里是相府主人经常召集文人墨客饮酒作诗、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
皇城相府离新乡170多公里,早上六点从新乡出发,不到九点就到了皇城相府,全程高速,只是过了焦作,高速坡陡弯急,限速80,且隧道多,高速有点不太好走。

皇城相府,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康熙赐名并亲笔御书“午亭山村”。“皇城”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为康熙皇帝两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另一种说法是陈廷敬在京作高官后,其母亲一直想去京城,但陈廷敬考虑到母亲年迈,不便长途跋涉,于是,在祖宅外为母亲修建了一座城堡庄园式的“小北京”。没见过大世面的乡人,深信真正的皇城也不过如此,口口相传,久而久之,“中道庄”之名,便由“皇城”取而代之。之后有人诬告陈廷敬,私建皇城有谋反之心,康熙皇帝将信将疑微服私访,陈家人便将城墙都涂成黄色,以“黄城”相辨。逃过了一场意外之祸,自此,“皇城”又有“黄城”之称。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因为,皇城村大部分建筑均是其祖辈所建,陈廷敬所建府宅只是皇城村的冰山一角,陈廷敬为官清廉由此可见。皇城村的建筑均为明清建筑,其牌坊、匾额保存完整,从上面的一些题词、诗句,可以看出陈廷敬的为人、为官之道,以及康熙皇帝对他的恩宠。
皇城相府总面积3.6万平方米,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
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整个皇城,包括内城"斗筑居"和外城"中道庄"。内城(原名斗筑居),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依山就势,东高西低,巍峨壮观,主要建有御史府、世德居、世德院等8座大型院落、125间层层叠叠的藏兵洞和七层百尺高的河山楼及春秋阁、文昌阁、陈氏宗祠等。外城"中道庄"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紧依内城西墙而筑,基本呈正方形,主要建有御书楼、相府、点翰堂、内府、管家院、绣楼、东书院、内宅、西花园、望河亭等。内城和外城的总体布局,以“神龟”祥瑞之象组合建造,寓有“千秋永固”之意。

御书楼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因楼上珍藏有康熙皇帝御书而得名。“午亭山村”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楹联是康熙皇帝晚年为陈廷敬所题,是对陈廷敬一生功绩卓著、晚节昭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大学士第俗称相府院,始建于明朝末年,于清初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间,屡经改建而成。整个建筑布局为前堂后寝、东书院、西花园、小姐院、管家院。院内迎客大厅“点翰堂”匾额为康熙皇帝褒奖陈廷敬而题。康熙皇帝曾两次到此,并下榻。


石牌坊约建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是陈廷敬官居吏部尚书时奉旨而建。整座牌坊四柱三门,高大雄伟,蔚为壮观。坊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上面详细记载着陈氏家族一门五代人的官职和功名,是研究陈氏家族发展的真实佐证。

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宰文运功名的神祗。陈氏家族在修建内城时在城墙险要位置建造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后来果然人才辈出,科甲鼎盛,被称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大家族。

河山楼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是陈氏家族为防战乱和抵御土匪的骚扰而建筑的工事,楼高30余米,四层,相当于现在的11层楼房,一楼墙厚两米,主要是防止土匪用火攻击。往上逐渐变窄,四楼的墙厚30公分。楼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曾有八百人在此避难五天五夜,无一伤害。室内打有水井,地下室有粮仓,并且地下室有通往山外的地道,如遇土匪长时间软战,他们可以从外面运粮食过来。如此高大的建筑物,虽经四百余年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雄姿依旧,可谓明清建筑史上一大奇迹。

西山院因地处樊河西岸山麓而得名,院额为两朝御史陈昌言所书。它是陈氏家族尊崇道教,组织“金顶会”进行活动的场所。

陈氏宗祠是陈氏家族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庙。建于明嘉靖年间,结构为两进院落,前为祭祖堂,后为先贤祠。陈氏后辈把宗祠建在内城的中轴线上,除了表示对已逝祖先的崇敬之意外,还希望先祖们能福荫后世,保佑家族繁荣昌盛,永世不衰。

藏兵洞又叫屯兵洞,战乱时期驻藏家丁或垛夫的隧道,共计五层125间。洞间或通、或不通,或三五间相连,层间有暗道相通,可直达城头。最高一层筑于城墙之内,并设炮眼对着城外,既可发射火器,又可观察敌情。

世德院是皇城相府内城的早期建筑之一,创建于明正德年间.依山而筑,正房三层,雄伟壮观。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陈廷敬在此出生,这里是陈氏家族走向鼎盛的发祥地。

御史府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府邸。因其官居都察院御史,故称御史府。由于地理位置所限,主体建筑被建成并列两院,左为庭堂,右为内宅。

止园建成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是陈氏家族最大的一处园林,占地近1.1万平方米,。止园内绿满荫稠,流水潺潺,怪石嶙峋,波光粼粼,呈现出一派鸟语花香的人间仙境。这里是相府主人经常召集文人墨客饮酒作诗、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

陈廷敬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和器重。康熙皇帝把他看作股肱重臣,曾给予他很多特殊的赏赐,至今,在山西皇城相府还保留有许多有关陈廷敬的故事和遗迹。
前一篇:课堂提问老话题新看法
后一篇:教师如何上好讲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