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今天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 宵”三个片断之间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 除夕重在一个“忙” 字, 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 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 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 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 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 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 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 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不足:注意教学的详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 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腊八 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 其实学生一读就明白, 根本不用花功夫, 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如此,其他日子了 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也 应有详略之分, 该舍得大舍。 略不敢略, 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 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
改进措施:
1.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 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理想。
2.在仔细思考后,我把教学设计改了一下,以“除夕”和“元宵”为主,“除夕”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除夕的特点,分层感受除夕的热闹,从而体会老舍先生先总后分的表达特色。“元宵”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体会作者从两方面介绍花灯的写作方法,另外感受有详有略这种写法的好处。设计一个写话训练,写话训练是运用本文先总后分、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介绍家乡春节最有特色的一天。
通过这次对教案的反复斟酌,我认识到“去粗取精”的重要性,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不要贪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