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与鲁迅,都是中国近代教育界和思想文化界的名人。二人关系非同一般,在鲁迅的一生当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就是蔡元培。可以这样说:没有蔡元培的关照与提携,鲁迅的人生肯定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进士出身,曾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清末,曾组织革命团体——光复会,后加入同盟会,成为国民党的元老之一。辛亥革命后,曾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鲁迅(1881—1936),也是浙江绍兴人,与蔡元培是同乡,二人相差13岁。作为同乡与前辈,蔡元培对鲁迅倍加关照与爱护。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蔡元培被任命为教育总长。此时,蔡元培与鲁迅虽未谋面,但神交已久,随即让鲁迅的同学许寿裳代函,聘请鲁迅到教育部任职。在绍兴的鲁迅,接到许寿裳的两封信后,立即来到南京,到教育部任职,担任教育部佥事。虽然这只是一个科长级别的低级职位,但是,鲁迅从此毕竟成了国家公务员,有了可靠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也有了一定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进入了中国教育界和思想文化界的主流社会。对于鲁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折。
三个月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由南京迁往北京,教育部也随之北迁。教育部次长景某趁机把鲁迅列入裁员名单之中,身为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坚决反对,他在致鲁迅等人的电报中说:“昨日国务院成立,教育部亟需组织,请即日北来,为盼。”殷切之情溢于言表。鲁迅仍被聘为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科学、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音乐会、演艺会等。从此,鲁迅开始了长达14年的北京生活。
蔡元培的教育改革,遭到了大总统袁世凯的反对,1912年7月,他被迫辞去了教育总长的职务。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他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新青年》也随之由上海迁到了北京,标志着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此时,鲁迅仍在教育部供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压制下,他感到孤独、苦闷和压抑,常常整天整天的抄写古碑,用以打发空虚无聊的时光。在好友钱玄同的劝说下,鲁迅加入了《新青年》阵营,连续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小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
蔡元培对周氏兄弟情有独钟,就在担任北大校长的当年,蔡元培聘请鲁迅的二弟周作人任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处纂辑员,教授欧洲文学史和罗马文学史,从此,周作人也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蔡元培还委托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1920年8月,蔡元培正式聘请鲁迅为北大讲师,鲁迅主要讲授中国小说史,在修订讲义的基础上,编成了《中国小说史略》,成为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正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下,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鲁迅的才华和价值才得以充分展现,而这面旗帜是蔡元培首先举起来的,这个讲台也是蔡元培提供的,蔡元培对鲁迅的影响已经不言而喻。
1926年,由于段祺瑞政府的迫害,鲁迅被迫离开生活和工作了14年的北京。他南下厦门,任厦门大学教授,由于受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的排挤,数月后,他被迫辞职。然后,鲁迅又辗转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时间也不长,他又被迫离职。1927年,鲁迅来到了上海,在上海他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十年,并且死后葬在了上海。
初到上海的鲁迅,生活是艰难的,因为他已经辞掉了教职,只好卖文为生。此时的蔡元培已经被任命为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像15年前那样,他又向鲁迅伸出了援助之手,聘请鲁迅为大学院特约著作员,月薪300大洋。对鲁迅来说,这无异于雪中送炭,为他解决了生活的后顾之忧。正是这笔收入和一些其他稿酬,使鲁迅度过了最后十年时光。1936年,鲁迅逝世,蔡元培是治丧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亲自为他安排葬礼。不久,又为鲁迅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居于主流社会的衮衮诸公中,只有蔡元培能够认识到鲁迅的地位和价值,从而接纳鲁迅、援助鲁迅,为他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再加上乡谊之情,所以,蔡元培对鲁迅给予了终生的关爱和提携,在鲁迅人生的十字路口和每一个困难时期,蔡元培都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帮他度过难关。可以这样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