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李氏八极拳访源——罗疃、后王庄纪行

(2015-02-24 17:40:43)
标签:

转载

撰文: 寸 玉  (Email: bjcunyu@sina.com)

2006年的最后一天的清晨,我们一行六人驱车迎着蒙蒙薄雾,碾轧着刚下的一层洁白的瑞雪,离开孟村县城,沿着略有些颠簸的乡间公路,向我们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八极拳爱好者“都知道”的八极窝——罗疃村驶去。

罗疃——这个位于燕赵大地,沧州辖下的一个不大的小村落,却是我们习练八极拳者心中的圣地。因为这里出了八极拳的一代宗师,八极拳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李大忠。仔细想来,现在全国各流派的八极拳,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恐怕多数要溯及罗疃李家。我们此行六人是北京八极拳名家王金声先生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说起王家之艺,也是学自李家。王金声先生的父亲王锡庆是李大忠之子李贵章的徒弟,李大忠是八极拳第三代传人,传到我们这儿,是第七、第八代了。遥想当年,师爷王锡庆刻苦练功,深得八极拳精髓,不仅以一身功夫为师傅争了气,而且以自己朴实的为人,赢得师傅全家的信任。据说师爷在他的师父家中能替师父做主处理家中的大事小情,俨然就是这个家中的一员。以后李、王两家及其传人的关系一直很好,正是师爷奠定了这个良好基础。听老人讲,当年师爷和李树森这两位李氏八极拳传人中的佼佼者,能把他人一分钟内练完的八极对拳,关起门来练一个小时,想必二人对此拳走得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配合默契,把拳中每招每势的各种变化和破解方法演绎到了极致。这不仅因为爷儿俩的技艺高超,也是关系亲密的体现。我想如是与他人,谁也不会把“看家的东西”和盘托出的。当年李树森主持唐山国术馆,师爷将两个自己从小调教的儿子带到唐山,一个在国术馆任教;另一个深得李树森的器重,给予悉心的指导,这就是我们的老师王金声(王金声老师的介绍请参阅2003年第12期《武魂》杂志)。 1974年王老师不幸病故,李树森的弟弟李树云二大爷担心王老师的弟子学艺不全,置己身高龄于不顾,亲往北京为其弟子讲说拳理拳法。足见两家关系之密切。所以我们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去拜访拜访大忠爷的后人。

汽车随着路况的优劣时快时慢地前行。

“十四户”,不知谁指着一个村口的路标说, “你看,村子还有这么起名的”,另一个说,“原来‘十四户’就在这里,想当初咱师爷,噢,是你们的师曾祖,在这儿的庙会上打擂献艺,也是名噪一时,远近闻名呢!等闲了,讲给你们听听。(参阅1991年第1期《武术健身》杂志)”再向前不觉车子向东拐了个弯,没走多远,村口硕大的“罗疃”二字终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村子虽不是很大,可哪一个院落是大忠爷后人居住的呢?我们在罗疃村口既迷茫,又激动,停车向一村民打听李氏传人住所,不料此人非常热情,详细告知路径。我们按其所指,三拐两拐,“八极武馆”的匾额赫然在目。下车叩门,一位老者开门迎了出来,我们自报家门,说明来意,老者一听,爽快地说道:“王金声,那是我三叔,你们既是三叔的徒弟,到这里就是到家了。不要客气,快请进。”我们进屋落座,和老人家攀谈起来,此时他的弟弟也走了进来,二位老人名叫李世明、李世昌,论起辈分,因他们是李贵章之曾孙、李大忠之玄孙,故我们其中的三人称呼老人家为师兄,另三个晚辈称他们为师大爷。细看世明师兄,虽说已过古稀,可一点也不像,紫红脸膛,二目有神,腰背直挺,步履稳健,说起话来声音洪亮,底气十足,称得上是精神矍铄。他向我们讲述了八极拳的传承脉络和当前状况;指着镜框里的相片叙说了日本松田隆治教授几次来访的经过;并回答了我们关于八极拳的一些疑问。说着话老师兄就要让家人准备午饭,我们连忙说明,还准备去看望先师的弟弟王金武师叔,并且打算晚间返回北京。因时间安排得很紧,需要马上启程去盐山县后王庄,可路径不熟,就邀世明师兄同往,老师兄真是快人快语:“没问题,我给你们领道儿,不过天黑前得把我送回来;其实我刚从后王庄五叔那儿回来没几天,得,跟你们再走一遭。”

于是,我们一起上了车,直奔盐山县后王庄。罗疃和后王庄虽说分属两县,可相距不是很远,走小路十八里,据说我师爷王锡庆当年去罗疃学艺,往返路上都在练功,要么走 “鹞子穿林”,要么走“顶肘”、“抱肘”……,真是下了大功夫,要不怎么他的功夫鲜有人能比,绰号“神拳”呢。我们現在走的路,当然不是师爷当年走过的小路,而是沿着平坦的公路飞驰,很快就到了后王庄。

有世明师兄这位向导,我们径直到了五叔王金武的家门口,五叔、五婶、还有五叔的儿子王景池把我们迎进院中,让到屋内,少不了寒暄一番,然后五叔打发人去请住在附近的一些八极门人,说是既到此就得在一起练练,交流交流。我们说,那就趁此请人的功夫,先到先师坟前祭扫,以了夙愿。

王氏坟茔在田间小树丛中,景池弟向我们指明师爷王锡庆、先师王金声及八叔王金华的墓之后,我们即以焚化的纸钱,深深的一躬,表达了对为八极拳做出过很大贡献的先人们的无限敬意和缅怀。

扫墓归来已是正午十分,五叔请的客人已经来到,其中有师爷的徒弟——已届耄耋的黄秀岭师叔,有五叔的徒弟高洪明等,还有几位属第八代传人。“先吃饭吧”,五叔招呼人端上丰盛的饭菜,大家祖孙三代人围坐一起,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我们一行除了我曾到后王庄来过两次外,余者和这里的人都是初次见面,但都丝毫不觉得拘束,气氛相当融洽。席上五叔、黄师叔、世明老兄三位老者很是高兴,你讲八极史上的掌故,他讲师爷习武的轶闻,一会儿谈自己练功学艺的心得,一会儿站起身比划招法的要领,还谈到八极技艺传承的紧迫性,以及弘扬八极拳的设想,不觉一顿饭吃了两个多小时。宴罢,冬天的日头已渐西斜,五叔提议抓紧时间到院中练练,互相观摩一下,于是大家来到宽敞的院子中你一趟我一趟的练起拳来,唯有我被五叔的一位徒弟拉住,向我介绍准备将五叔主持编写的《罗疃李氏支系八极拳世系谱》进行修订再版的事情。此时只听窗外发力声、震脚声不绝于耳。我看完《世谱》的初稿,也来到院中,只见三位老前辈边观摩,边发出会心的微笑,我想他们这是因为看到了八极拳后继有人的兴奋,或是看到北京和当地的传人练起拳来基本一致,没有把前辈传下来的拳练走样而欣慰吧。说来也是:互不相识、素未谋面的人练八极对接,不用排练,不用熟悉,随便两人一接手,竟是那样的顺当。不禁让我想起前不久唐山的小李尊师命专程到北京和我们交流拳技的情形,小李是李树云的曾徒孙,谢茂林的徒孙、夏金广的徒弟,和我们也是第一次见面,但只要一趟拳打下来,双方就倍感亲切,交流的就很顺利、坦诚,真应了那句话:人不亲艺亲。眼前的场景也是如此,大家练了一会儿后,师叔、师兄立即起身加以评点,指出不足,而且对一些动作、招法的要领详细讲述,并亲自示范,使我们受益匪浅。

天色将晚,度过了紧张的一天后,我们依依告别了师叔、师兄、师弟,又绕道罗疃将世明老兄送回家,然后冒着能見度只有十米左右的浓雾,彼此交流着弘扬武坛奇葩——八极拳的各种设想,缓缓地驶向北京。

http://s4/bmiddle/50e0246544cdc2a9816a3

http://s16/bmiddle/50e0246544cdc359bc12f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