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空间异质性
(2013-01-17 21:28:07)
标签:
转载 |
北京市区县经济实力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摘要部分
摘要:采用《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2、2003)的最新资料,综合运用多要素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来测度北京各区县经济实力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研究表明:北京各区县经济实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海淀、朝阳近郊区的实力最强;城区和近郊区的北部发展快于南部;昌平、顺义和房山等远郊区县的实力明显增强。简言之,经济不平衡性是城市郊区化空间异质性的突出表现,城市郊区化是引起经济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
正文部分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最终得到了北京区县经济实力的排名,包括经济规模排名和经济质量水平排名,还有各区县经济实力的分类结果。现对结果作如下粗略分析:
(1)就整体实力而言,全市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县都集中于城区和近郊区,除了崇文区实力稍弱外,城郊区的8个区占据了前8名的7席。这说明城区和近郊区是全市经济实力最集中的地区,无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投资、工业和商业等城市要素都集中于此,此乃北京城市精华之所在。
(2)就经济水平而言,城区中的东城和西城明显强于其它区县。这表明城区仍是全市单位面积产出效率最高的区域,中心城区仍为城市的核心区域,但也意味着中心区域的人口和产业过度问题还很突出,应该进一步向外疏散。
(3)就经济实力对比来看,近郊区强于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更是名列前茅。这一方面与郊区地域广大有关,另一方面同城市经济要素由城区向郊区扩散,郊区成为城市建设主战场有更密切的关系。以朝阳区为例,该区集中了通惠河南化工工业区、通惠河北机械、纺织工业工业区、垡头炼焦工业区和酒仙桥电子仪表工业区等多个工业基地;北京市商务中心区(CBD)吸引着全球多家有名的大公司到朝阳区落户投资;亚运会和奥运场馆建设都极大地促进朝阳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其经济实力。此外,远郊区县的昌平、房山、顺义和大兴经济实力排名靠前,有的区县名次比2002年略有上升,这些都得益于城市郊区化和卫星城建设。
(4)以长安街为界,将城区和近郊区划分成北城和南城两部分,北城的实力和水平较南城强。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不平衡,这与80年代以来北城发展快于南城有着密切关系。90年代以来,CBD建设、奥运场馆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和包括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的大型住宅区建设,无不集中于北城,朝阳区、海淀区和昌平区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
(5)经济实力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一类区包括朝阳区和海淀区,它们的经济实力远强于其它区县。二类区由东城区、西城区、宣武区、房山区和丰台区组成,该区主体为城区和近郊区,只有房山为远郊区。其余区县划入三类区,它们主要是远郊区县,经济实力处于最弱。这个结果是对各区县经济实力空间分异的真实反映。
综上所述,北京18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和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平衡性:中心城区仍旧为城市最发达的地区;在城市发展进入扩散为主的郊区化发展阶段时,近郊区集聚着城市内部和外围的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其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尽管城市郊区化的整体趋势为圈层状向外推进[13],但并非各个方向的扩散速度相等,而是表现出各向异性[14],这种空间分异性与历史基础、自然条件、城市政策,以及国家甚至世界的社会经济宏观背景等有着密切关系。多项研究表明[13-16],北京市已进入快速郊区化阶段――人口、工业、商业和建设土地都呈现出向郊区迅速扩散的态势,这样必然导致区县经济实力的空间格局变化。反之,经济实力的空间格局分异也可用来测度整个城市郊区化扩散程度,进而找出原因和对策把城市郊区化导向最优化空间格局,最终实现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种经济实力的空间格局分析是以城市“在地统计”为基础,倘若及早实行各区县“在地统计”,通过历史数据的纵向比较会更有利于诠释城市地域空间分异性的时间序列及其成因,为政府提供更加准确可信的决策信息。
摘要:采用《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2、2003)的最新资料,综合运用多要素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来测度北京各区县经济实力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研究表明:北京各区县经济实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海淀、朝阳近郊区的实力最强;城区和近郊区的北部发展快于南部;昌平、顺义和房山等远郊区县的实力明显增强。简言之,经济不平衡性是城市郊区化空间异质性的突出表现,城市郊区化是引起经济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
正文部分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最终得到了北京区县经济实力的排名,包括经济规模排名和经济质量水平排名,还有各区县经济实力的分类结果。现对结果作如下粗略分析:
(1)就整体实力而言,全市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县都集中于城区和近郊区,除了崇文区实力稍弱外,城郊区的8个区占据了前8名的7席。这说明城区和近郊区是全市经济实力最集中的地区,无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投资、工业和商业等城市要素都集中于此,此乃北京城市精华之所在。
(2)就经济水平而言,城区中的东城和西城明显强于其它区县。这表明城区仍是全市单位面积产出效率最高的区域,中心城区仍为城市的核心区域,但也意味着中心区域的人口和产业过度问题还很突出,应该进一步向外疏散。
(3)就经济实力对比来看,近郊区强于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更是名列前茅。这一方面与郊区地域广大有关,另一方面同城市经济要素由城区向郊区扩散,郊区成为城市建设主战场有更密切的关系。以朝阳区为例,该区集中了通惠河南化工工业区、通惠河北机械、纺织工业工业区、垡头炼焦工业区和酒仙桥电子仪表工业区等多个工业基地;北京市商务中心区(CBD)吸引着全球多家有名的大公司到朝阳区落户投资;亚运会和奥运场馆建设都极大地促进朝阳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其经济实力。此外,远郊区县的昌平、房山、顺义和大兴经济实力排名靠前,有的区县名次比2002年略有上升,这些都得益于城市郊区化和卫星城建设。
(4)以长安街为界,将城区和近郊区划分成北城和南城两部分,北城的实力和水平较南城强。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不平衡,这与80年代以来北城发展快于南城有着密切关系。90年代以来,CBD建设、奥运场馆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和包括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的大型住宅区建设,无不集中于北城,朝阳区、海淀区和昌平区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
(5)经济实力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一类区包括朝阳区和海淀区,它们的经济实力远强于其它区县。二类区由东城区、西城区、宣武区、房山区和丰台区组成,该区主体为城区和近郊区,只有房山为远郊区。其余区县划入三类区,它们主要是远郊区县,经济实力处于最弱。这个结果是对各区县经济实力空间分异的真实反映。
综上所述,北京18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和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平衡性:中心城区仍旧为城市最发达的地区;在城市发展进入扩散为主的郊区化发展阶段时,近郊区集聚着城市内部和外围的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其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尽管城市郊区化的整体趋势为圈层状向外推进[13],但并非各个方向的扩散速度相等,而是表现出各向异性[14],这种空间分异性与历史基础、自然条件、城市政策,以及国家甚至世界的社会经济宏观背景等有着密切关系。多项研究表明[13-16],北京市已进入快速郊区化阶段――人口、工业、商业和建设土地都呈现出向郊区迅速扩散的态势,这样必然导致区县经济实力的空间格局变化。反之,经济实力的空间格局分异也可用来测度整个城市郊区化扩散程度,进而找出原因和对策把城市郊区化导向最优化空间格局,最终实现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种经济实力的空间格局分析是以城市“在地统计”为基础,倘若及早实行各区县“在地统计”,通过历史数据的纵向比较会更有利于诠释城市地域空间分异性的时间序列及其成因,为政府提供更加准确可信的决策信息。
宏观生态学常用空间异质性概念。有的学者和教材也称为“生境特异性”和“生境差异性”。空间异质性是说在某一较大空间内,一个地点的生境特征(土壤、水、植被)和其它地点存在差异。空间异质性导致生境多样性。(这样阐述容易让人糊涂,画个图吧)
微观生态学和遗传学常用环境异质性,这个概念强调环境对生物基因的自然选择。认为环境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不同,一种环境对某基因的表现性状(比如豌豆的圆豌豆)的发展有利,有可能会存在另外一种环境对其等位基因的表现性状(如豌豆的瘪豌豆)有利。微观生态学和遗传学认为环境异质性是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宏观生态学对“环境异质性”概念的应用我不太清楚。如果有应用,它的定义和空间异质性差别应该不大。
利用图解,如附图:在图中的椭圆范围内,河流生境、森林生境和沼泽生境各自都不同,构成这一地区的空间异质性。而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某只鸟,它飞到河边、沼泽地内和森林中时,其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应该做这样的理解。(供参考)
ps:patchness个人认为翻译为“破碎性”更妥一点,比如林相破碎,景观破碎。哪怕说成“嵌入性”(类似微软给windows打的“补丁”)都会让人好理解一点。
http://iask.sina.com.cn/browse/download.php?path=/48/92/82/1170489282.5188477.JPG&filename=%C2%BF%C3%95%C2%BC%C3%A4%C3%92%C3%AC%C3%96%C3%8A%C3%90%C3%94%C3%8D%C2%BC%C2%BD%C3%A2.JPG
微观生态学和遗传学常用环境异质性,这个概念强调环境对生物基因的自然选择。认为环境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不同,一种环境对某基因的表现性状(比如豌豆的圆豌豆)的发展有利,有可能会存在另外一种环境对其等位基因的表现性状(如豌豆的瘪豌豆)有利。微观生态学和遗传学认为环境异质性是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宏观生态学对“环境异质性”概念的应用我不太清楚。如果有应用,它的定义和空间异质性差别应该不大。
利用图解,如附图:在图中的椭圆范围内,河流生境、森林生境和沼泽生境各自都不同,构成这一地区的空间异质性。而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某只鸟,它飞到河边、沼泽地内和森林中时,其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应该做这样的理解。(供参考)
ps:patchness个人认为翻译为“破碎性”更妥一点,比如林相破碎,景观破碎。哪怕说成“嵌入性”(类似微软给windows打的“补丁”)都会让人好理解一点。
http://iask.sina.com.cn/browse/download.php?path=/48/92/82/1170489282.5188477.JPG&filename=%C2%BF%C3%95%C2%BC%C3%A4%C3%92%C3%AC%C3%96%C3%8A%C3%90%C3%94%C3%8D%C2%BC%C2%BD%C3%A2.JPG
三、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 空间异质性 (spacial
heterogeneity)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所以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
(一)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
Harman研究了淡水软体动物与空间异质性的相关性,他以水体底质的类型数作为空间异质性的指标,得到了正的相关关系:底质类型越多,淡水软体动物种数越多。植物群落研究中大量资料说明,在土壤和地形变化频繁的地段,群落含有更多的植物种,而平坦同质土壤的群落多样性低。
(二)植物空间异质性
MacArthur等曾研究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取食高度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取食高度多样性是对植物垂直分布中分层和均匀性的测度。层次多,各层次具更茂密的枝叶表示取食高度多样性高。结果发现: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种数的相关,不如与取食高度多样性相关紧密。因此,根据森林层次和各层枝叶茂盛度来预测鸟类多样性是有可能的,对于鸟类生活,植被的分层结构比物种组成更为重要。
在草地和灌丛群落中,垂直结构对鸟类多样性就不如森林群落重要,而水平结构,即镶嵌性或斑块性(patchiness)就可能起决定作用。
前一篇:欢迎您在新浪博客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