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概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0-06-07 22:07:59)
标签:
教育 |
浅议在概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平利城关第三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小学数学课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概念教学。概念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年龄的不同,认知水平的差异,以及概念本身的特性,导致概念教学在实际教授过程中,学生掌握情况不同。
概念掌握理解程度的差异,直接关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因而熟练掌握概念,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
一,依据数学概念高度抽象的特性,培养学生理解的能力。
数学概念与其他概念不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一般是用符号化,形式化的语言来描述的,理解起来枯燥乏味,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入手:让学生彻底理解深入到本质,体会其精华,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从生活中分蛋糕,分苹果,分糖果等,这些最贴近生活的例子入手,引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分数的含义,并且正确全面的理解单位一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一条线段,一个计量单位等等,都可以看作单位“1”,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把抽象的枯燥的内容生活化、简单化,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依据数学概念内在严密的逻辑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许多数学概念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联系。例如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里,因数倍数这两个概念,二者之间就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不能单独存在,不能单独说倍数因数这两个概念,而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再比如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这些概念,都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这一单元里,有这些概念形成了网状的知识结构,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这个单元概念多,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达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依据概念的形成过程,运用变式和比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是思维发展的首要环节。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变式和比较起着重要的作用。便是就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它有助于排除无关特征,突出有关特征。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具有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特点,因此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比较则是让学生在正例与正例,正例与反例之间做对比,便于发现例证之间的共同的本质特征。例如教师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概念时 在黑板上绘图,都是把直角放在下方,以至于许多学生见到直角在上方对边在下方的图形时不认识这也是直角三角形。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未能运用变式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未能运用变式,缺乏比较,结果使一些学生把某些非本质属性当成了本质属性。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运用指导语强调非本质特征变化的可能性。如“看准三角形中是否有直角,不要只注意直角的位置。”在呈现例题时,要有意识的转换位置,便于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四、依据基本概念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也是为生活服务,同样的道理,数学概念的学习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基于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概念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之外,还要注重利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集中体现。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中,在理解了这两个概念后,就要运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概念在小学数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要帮助学生把握其本质,还要对其进行教学解构,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理解应用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