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二课时)》说课稿
(2018-05-15 17:49:19)
标签:
教育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二课时)》说课稿
平利县城关第三小学 黄欣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本节课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部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第二课时。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熟练掌握。下面我将从“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小组合作探究法、类比法、练习法。
(一)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索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动手拼摆的活动体验,并将相关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再通过观察数据共同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二)类比法: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得出,是通过思考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得来的。
(三)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我还采用组织练习法,通过不同特点的、带有一定梯度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三、说学法
1、为了达到新知自我生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猜想”、 “验证”、“概括”等活动,探索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观察思考的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在应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理解,使学生能进一步熟练运用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程序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单位体积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师:要想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先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再数一数)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通过实验活动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2.迁移得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教学例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四)课后总结,梳理提升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3
五、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提出问题—猜想—动手操作—验证公式—运用公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解释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我首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积极思考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渴望能解决问题。接下来的动手操作是学生兴趣最高的环节,他们能很快地摆出长方体,并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其长、宽、高的关系。整个过程中,教师只在一旁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等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亲身体会得到的知识,学得也快,记得也牢,效果很好,真正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一堂课上完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在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另外在课堂上没有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等。
总之,学习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