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关于课文的过度解读

(2016-09-18 12:24:19)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关于课文的过度解读作者:老农哥

关于课文的过度解读

陈寿江

    前些天,读石皇冠老师博客,说到课文的过度解读时,举了网上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鲁迅:“晚安!”语文老师:“晚安”中“晚”字点明了时间,令人联想到天色已暗,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在这黑色的天空下人们却感到“安”,侧面反映出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叹号体现出了鲁迅对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

     这极有可能是某些人恶搞的。不过,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如果语文教学中没有类似的过度解读,人们又如何恶搞呢?什么叫过度解读?如果从理论上阐释清楚,暂时有一些困难。倘若通过一些解读案例的比较,或许或多少明白一点。

      先看赵丽华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看赵粉和专家们是如何解读的:

     

专家盛赞《一个人在田纳西》


    
在此,我想起当代一位诗人赵丽华的一首诗《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来浅议一下,有利于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个观点,原诗如下: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全诗只有短短四句,十三个字,描述了诗人一个人来到田纳西,举目无亲,做起自己往日喜欢吃的家乡馅饼,活生生地构筑了一个十分立体的“境”,抒发了一种客居他乡的孤独况味,嗅到一种浓烈深刻的思乡情思,令人读完觉思良久,倍感心酸。本诗的题意是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是十分平实的语言,而诗中的词句,同样朴素自然。诗开篇第一句是毫无疑问,诗人以冷静而斩钉截铁的一个下定义的手法,让人不容置疑相信她的这句话,是最真实的,是发自诗人内心世界的呐喊。而第二句说我做的馅饼,强调是,是诗人本人做了(家乡的)馅饼,并不是路边小滩买来的,可以想像诗人人处他乡,想起家乡的往事,馅饼在这里已包含着整个家乡情结在里边;到了最后两句“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更是强化深化了主题。因为她是“一个人”来到异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没人能给她做喜欢吃的家乡馅饼,只有她一个人会做,当然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通过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想到在寒冷的冬天里,诗人在屋里对着满天飘雪,做着家乡的馅饼,在热气腾腾中乡愁随烟雾缭绕,边吃着馅饼边深深地把亲人思想

……
      
上面这首诗便深深说明了这个问题,写诗不求专做,不求浓妆,不以华丽的辞藻去哗众取宠,但又不流于直白,寓深刻的情感于朴素的外表中,蕴味十分深远,也即是淡抹而留有余芬。

    再看《便条》,童庆炳先生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文学理论教程》是如何解读的:

   

有这么一张便条:“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他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甜。”这些句子可以组成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便条,似乎毫无审美意味或诗意,在通常情况下,谁也不会吧它当成文学来欣赏,显然应当被归入非文学的应用文类。但是,换个角度,也不妨把它们这样分行排列起来:

便条

【美】威廉斯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句子还是那些,而且一字不改,只是分行排列成“诗”的样式。如此一分行,无诗意的应用文就摇身一变成“诗”了吗?这确实是美国诗人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的一首颇有名气的诗。面对这样分行排列的“诗”,任何稍有耐心的读者都可能会“读”出其中回荡的某种诗意。这首诗巧妙地引进日常实用语言,描写了我与你、冰箱与梅子、甜蜜与冰凉之间的对立与对话,使读者可能体味到人的生理满足(吃梅子)与社会礼俗(未经允许吃他人的梅子)之间的冲突与和解的意义,或许领略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寻求沟通的努力。“那么甜”(so sweet)“又那么凉”(so cold)可以理解为一组别有深意的语词,既是实际地指身体器官的触觉感受,也可以隐喻地传达对人际关系的微妙体会。这里用平常语言写平凡生活感受,但留给人们的阅读空间是宽阔的、意味是深长的。

最后看《笑了》一诗。这首诗出自朱自强等著的《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一书,作者不详。我把这首诗歌拿给大学生们讨论,问这首诗是不是诗歌,多数同学认为不是诗歌,理由是语言过于直白,几近口语,没有诗味;是儿歌而非诗歌。

笑了

 

哥哥饿了

弟弟尿了

妹妹哭了

爸爸急了

                           妈妈说

                           我来了

                           我来了

                         大家都笑了

可我却认为是诗歌,理由是:第一,含蓄。本诗表达的主题是母爱,但它不是用“家就是妈/妈就是家/我爱爸爸/我更爱妈妈”这种直白的方式表达,而是通过撷取家庭日常生活的一个情境去暗示,与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简洁凝练。诗中的名词和动词,都没有使用修饰词。为什么不使用?因为没必要,用这样的方式足以传情达意,堪称简洁。诗歌叙写“爸爸急了”,爸爸因什么急?急得像什么样子?诗人一句都没有写。因为读者完全可以根据上文语境知道爸爸因什么急、想象爸爸急的样子。“妈妈说/我来了/我来了”,妈妈来了做什么?诗人也一句都没交代,因为读者完全可以根据上文语境、自己的家庭生活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堪称凝练。这种言说方式,其实就是一些文学理论教材或著作所说的诗歌的省略、跳跃和空白。第三,自然。诗歌前三行铺叙哥哥饿、弟弟尿、妹妹哭,是“起”;写爸爸面临这一连串的事而着急,是“承”;写妈妈反应迅速,是“转”;最后一行总收,说大家都笑了,是“合”。可谓起承转合自如,毫无斧凿的痕迹。第四,意蕴丰富、阅读空间宽阔。 孙绍振先生说:在诗中,诗人的想象是起点,读者的想象是终点。如果把那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都填满了,就把读者排斥在想象的创造之外了。”对这首诗,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就是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解读。如果从情感传达的角度看,它的主题无疑是歌颂母爱。如果是负责计划生育的领导干部或工作人员,可能会视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好材料。因为这个家庭紧张慌乱而疲于应付的景象,完全是超生所致,由此可见实行只生一个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如果是注重家庭伦理教育的专家学者或年长的读者,可能会将此诗当作尊老爱老养老教育的好材料,因为父母将众多儿女抚养成人实属不易,身为儿女,养老报恩理所应当。可见,此诗的阅读空间是宽阔的,价值是多重的。之所以如此,是由诗歌本体的艺术价值决定的。为此,我完全赞同朱自强先生的意见——“如果一个人到了大学,到了博士阶段,读文学博士,对这样的诗不觉得好,那只能说他没有文学感觉。”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