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于课文的过度解读
(2016-09-18 12:24:19)
标签:
转载 |
关于课文的过度解读
陈寿江
专家盛赞《一个人在田纳西》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
有这么一张便条:“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他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甜。”这些句子可以组成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便条,似乎毫无审美意味或诗意,在通常情况下,谁也不会吧它当成文学来欣赏,显然应当被归入非文学的应用文类。但是,换个角度,也不妨把它们这样分行排列起来:
便条
【美】威廉斯
放在
梅子
它们
留着
句子还是那些,而且一字不改,只是分行排列成“诗”的样式。如此一分行,无诗意的应用文就摇身一变成“诗”了吗?这确实是美国诗人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的一首颇有名气的诗。面对这样分行排列的“诗”,任何稍有耐心的读者都可能会“读”出其中回荡的某种诗意。这首诗巧妙地引进日常实用语言,描写了我与你、冰箱与梅子、甜蜜与冰凉之间的对立与对话,使读者可能体味到人的生理满足(吃梅子)与社会礼俗(未经允许吃他人的梅子)之间的冲突与和解的意义,或许领略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寻求沟通的努力。“那么甜”(so sweet)“又那么凉”(so cold)可以理解为一组别有深意的语词,既是实际地指身体器官的触觉感受,也可以隐喻地传达对人际关系的微妙体会。这里用平常语言写平凡生活感受,但留给人们的阅读空间是宽阔的、意味是深长的。
最后看《笑了》一诗。这首诗出自朱自强等著的《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一书,作者不详。我把这首诗歌拿给大学生们讨论,问这首诗是不是诗歌,多数同学认为不是诗歌,理由是语言过于直白,几近口语,没有诗味;是儿歌而非诗歌。
笑了
哥哥饿了
弟弟尿了
妹妹哭了
爸爸急了
可我却认为是诗歌,理由是:第一,含蓄。本诗表达的主题是母爱,但它不是用“家就是妈/妈就是家/我爱爸爸/我更爱妈妈”这种直白的方式表达,而是通过撷取家庭日常生活的一个情境去暗示,与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简洁凝练。诗中的名词和动词,都没有使用修饰词。为什么不使用?因为没必要,用这样的方式足以传情达意,堪称简洁。诗歌叙写“爸爸急了”,爸爸因什么急?急得像什么样子?诗人一句都没有写。因为读者完全可以根据上文语境知道爸爸因什么急、想象爸爸急的样子。“妈妈说/我来了/我来了”,妈妈来了做什么?诗人也一句都没交代,因为读者完全可以根据上文语境、自己的家庭生活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堪称凝练。这种言说方式,其实就是一些文学理论教材或著作所说的诗歌的省略、跳跃和空白。第三,自然。诗歌前三行铺叙哥哥饿、弟弟尿、妹妹哭,是“起”;写爸爸面临这一连串的事而着急,是“承”;写妈妈反应迅速,是“转”;最后一行总收,说“大家都笑了”,是“合”。可谓起承转合自如,毫无斧凿的痕迹。第四,意蕴丰富、阅读空间宽阔。 孙绍振先生说:“在诗中,诗人的想象是起点,读者的想象是终点。如果把那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都填满了,就把读者排斥在想象的创造之外了。”对这首诗,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就是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解读。如果从情感传达的角度看,它的主题无疑是歌颂母爱。如果是负责计划生育的领导干部或工作人员,可能会视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好材料。因为这个家庭紧张慌乱而疲于应付的景象,完全是超生所致,由此可见实行只生一个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如果是注重家庭伦理教育的专家学者或年长的读者,可能会将此诗当作尊老爱老养老教育的好材料,因为父母将众多儿女抚养成人实属不易,身为儿女,养老报恩理所应当。可见,此诗的阅读空间是宽阔的,价值是多重的。之所以如此,是由诗歌本体的艺术价值决定的。为此,我完全赞同朱自强先生的意见——“如果一个人到了大学,到了博士阶段,读文学博士,对这样的诗不觉得好,那只能说他没有文学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