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六个维度”与“三重境界”
(2013-09-26 23:08:43)
标签:
教育 |
理想课堂的“六个维度”与“三重境界”
最近,读朱永新教授的《中国新教育》(卷八),朱老师从一位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的课堂满意度竟然不到50%的残酷现实,引发了自身对理想课堂的追问与探索。
由此,朱老师提出了他关于理想课堂的“六个维度”与“三重境界”的思考。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和构建一种理想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此来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到杜威的“五步设计”教学法,再到我们经常提及的洋思、杜郎口等等诸多的课堂教学模式。
虽然至今为止我们仍然还没有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理想的课堂并不排斥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关键是我们探索构建起的教学模式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
一切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努力构建其属于自己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乃为理想课堂建设的第一重境界。
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提出一个叫“构造得宜的头脑”的理论。莫兰认为,与一个充满知识的头脑相比一个构造得宜的头脑更为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头脑是“得宜的头脑”呢?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标准:第一个方面是必须具有提出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二个方面是则是要具有链接知识和给予知识以意义的组织原则。而要达成上面的两个标准,关键是在幼年和青少年时期,就要不断刺激和唤醒学生的好奇心,要不断激发和磨砺学生探寻知识的禀赋。
与此同时,莫兰还反复引用哲学家帕斯卡《思想录》中的话强调:任何事物都既是结果又是原因,既受到作用又施加作用。所有事物,包括相距最遥远的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恰恰又都相互紧密联系着。所以,不认识整体也就不可能认识部分,而不认识部分也不可能认识整体。而所谓知识的内在魅力就在于看似无关却紧密联系,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必须由部分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而要发掘这种魅力,关键是在我们的课堂上要不断激发与唤醒学生不断探寻知识的好奇心和勇气。一句话就是要努力激发和唤醒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因此,要构建理想课堂就必须改变现有课堂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的状况,努力展开三重对话。即,人与知识(教材、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及其它相关者)的对话;人与自我的对话(反思性的、历史性的、生长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