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组文:小学中年级“段”的训练教学策略(转载)

(2013-06-23 22:57:42)

   组文:小学中年级“段”的训练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通讯》2012-05C

调查与思考

中年级阅读课“段”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建议

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符春燕

江苏省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郭根福

一、调查的目的

    通过听课、研讨和教学效果的测试等手段,发现目前小学中年级阅读课“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开展行之有效的行动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提供研究的方向。

二、调查的方法

    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由几位中年级老师分课时同教一篇课文,课文教完后,对学生所学的课文进行词句、段落学习效果测试。研究人员组织听课老师对课堂教学现状及测试结果进行会诊,制订出行动研究的方案。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及改革的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小学中年级阅读课“段”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训练意识淡薄、教学方法欠科学、教学效率低等方面的问题。

    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句训练,中年级主要侧重段的训练,高年级更多关注篇章训练。但从目前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段”的训练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首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段”的训练成了空白,为了克服繁琐分析的弊端,语文课程标准对“段”的教学刻意淡化,这是情绪化的反应,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其次,目前的语文教科书对“段”的训练的安排只是零星出现。于是,不少语文老师误认为“段”的训练已不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了。我们从大量的观摩课中发现,中年级阅读课的课例中几乎看不到“段”的训练的教学环节。

    中年级“段”的训练是连结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通过“段落”训练,一方面可以继续巩固低年级的字词句训练,另一方面可为高年级的篇章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这是有关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我们常常抱怨中高年级学生的作文空洞,不能把意思写具体、写生动,其实,这与中年级“段落”训练不过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实践证明,中年级突出“段”的训练,是几十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的成果,它既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我认为,要提高中年级“段落”训练的实效,必须把握以下四点:

    第一,根据课文特点,突出训练重点。

    重新审视段的教学,不要逢课就进行自然段的训练。分析段内句之间的关系,不必逢课就要进行分段、归纳段意的训练,而是要根据课文的特点,突出训练的重点。比如,有的自然段不多,可以按自然段教学;有的只需抓重点自然段;有的自然段的段式结构明显(如:总分段式、承接段式、因果段式、并列段式),可引导学生分析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还有的只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段即可。既要强化段的训练的意识,但又不能面面俱到。

    第二,分析写法,读写结合。

    在中年级的段的训练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是采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把某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表达出来的。其操作程序为:先品析精彩段落的构段方式,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仿写练习,使段的读写训练落实到实处。

    第三,改进教法,优化教学流程。

    为了体现中年级教学的年段特点,增强段的教学的目标意识,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标上自然段的顺序,并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在深入理解课文时,先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并提出疑难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这些疑难问题从相关的自然段中寻找答案。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一课时,面对学生“调达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出卖九色鹿”的疑问,教师启发说:“调达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呢?赶快读一读课文的第67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答案就在这两个自然段中。”面对学生“国王为什么要重重惩罚调达”的疑问,教师又启发说:“为什么国王不但不捉拿九色鹿,反而要重重惩罚告密的调达呢?不着急,请你再次读一读第89自然段,看看九色鹿在国王面前如何斥责调达的,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后又是怎样做的?把有关的语句用浪线画下来。”每个问题的解决都回到段落之中,并根据问题筛选能解决问题的主要事实信息,真正使段落训练落实到了实处。

    第四,教给方法,培养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既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段的训练的重点。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比如,对事实信息的筛选:记事的段落,要筛选的事实信息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写人的段落,要筛选的事实信息是写了什么人、这个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特点;写景状物的段落,要筛选的事实信息是什么景或物、什么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筛选主要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引用通畅、简洁完整的语言将主要信息归纳出来。只有只样,才能将概括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教学经验】

小学中年级“段落”教学的误区及策略

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作为低、高年级衔接的中年级阶段,加强段落的训练是重中之重,这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高年级篇的训练打好基础的关键。因此,中年级阅读课中“段落”训练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起来。但是,从目前段落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怎样才能走出中年级“段落”教学的误区,采取有效的策略,切实提高中年级段落教学实效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误区—:课课训练,重点不明

    每一篇课文都由段落组成,每一个段落都可以进行教学,于是有的老师为了凸显段落训练和应付考试就课课训练,惟恐遗漏了其中之一,好像只有课课都训练了才放心,甚至有的老师把根本不适合进行段落训练的内容硬性地进行段落的训练。于是就出现了“胡子眉毛一把抓”、“各种段落齐用力”、“从头至尾逐段教”的局面。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中每读一自然段就让学生说说自然段的意思,这样的课堂显得枯燥乏味,更可笑的是,有的自然段就是人物的一句对话,这让学生如何去说。如此不分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段落训练,这样的做法反而会使得段落训练的目的不明确,更让学生对段落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

    策略—:依据文本特点,突出段落训练重点

    作为教师,要重新审视段落教学,不能逢课就进行自然段的训练,而要根据课文的特点,突出训练的重点。比如,有的课文自然段不多,可以按自然段段段落实教学,有的课文自然段比较多,需抓住重点的典型的自然段进行教学,这些自然段的段式结构明显(如:总分段式、承接段式、因果段式、并列段式……),引导学生感悟这些段落,分析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既强化段落训练的意识,又能在学生内心形成较为明显的段式印象。还有些课文自然段段式不明显,就要淡化,甚至可以不进行段落的教学,牵强附会进行段落教学只会让学生对段的认识更模糊。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国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课)第四自然段(总分段式)的教学。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哪一句话能管住这一段,用双横线画出来。学生找到“原野热闹非凡”一句后,我又追问那作者是抓住什么写出原野上热闹非凡的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大豆、高粱、榛树”,接着我让学生去发现第一句和后面的句子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有的说:“像组长与成员一样。”有的说:“第一句就像个领头的,后面都是他的队员。”……接着我总结:第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这一自然段的意思,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作——中心句(板书)。围绕中心句作者又从大豆、高梁、榛树三个方面,具体写了原野上的热闹。第一句与后面的几句话的关系是——总分关系(板书),这样的段式结构我们叫它为“总分段式”,以后你们写作文也可用这样的方法来写。然后分组读句子,总写的句子齐读,分写的句子分三组来读。

    以上教学设计完全依据了文本的特点,突出了这一自然段训练的重点——总分结构的段式,“总分段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误区二:训练无序,缺乏层次

    段落的训练从中年级一开始就要纳入到阅读教学之中来,但中年级分三、四两个年级,学生的认知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每个年级的关于段落教学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是不一样的,体现着难易程度的层次性。可有的教师只知道要对学生进行段落的教学,不考虑年级的差异,学生的认知,使得“段落”教学不分层次,训练不讲顺序递进,造成三、四年级段落教学一个样,甚至三年级就让学生进行分段,概括段意。这样的段落教学没有了难易程度的变化,没有了认知的循序渐进,不利于学生对段落的认知、感悟、掌握以及运用。

    策略二:循序渐进,把握分级教学目标

    在段落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根据中年级的学段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优化段落教学的流程,切不可“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也不可“三、四年级一个样”。因此,在段落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年级和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要考虑难易的层次,有序地进行教学。笔者认为中年级的段落教学三、四年级要遵循、把握以下分年级目标:

    三年级重点是自然段的训练,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连句成段的训练。训练的重点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让学生在了解几种基本段式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分析“承接”(侧重于“言之有序”的训练)和“总分”(侧重于“言之有物”的训练)两种重点段式的结构规律,并进行读写迁移的训练。

    四年级要巩固自然段的训练,着力逻辑段的训练,渗透篇章训练。指导学生划分逻辑段;概括段意,弄清段与段、段与篇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指导学生掌握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有关规律,培养学生分段和概括段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连缀段意的方法,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读写迁移的训练。

    误区三:光说不写,读写分离

    综观当今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头头是道,可这样的教学只注重分析,而忽视了写的训练,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又有多少帮助呢?再看我们教材,对“写”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中都有小练笔,要求都是模仿某个自然段进行练写。教材都如此明确地将“写”的要求提了出来,可有的老师却完全把它抛在脑后,只注重空洞的分析,虽然有的老师在预设中考虑到了“写”,但真正在课堂上却根本没有时间给学生写,从而使写的训练形同虚设,走过场,最后美其名曰:“同学们课后按照要求自己写一写。”试想: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多大的帮助呢?这也是我们常常抱怨中高年级学生的作文空洞,不能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的直接原因,这与中年级“段落”训练“光说不写”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策略三:感悟段式,读写结合

    实践证明,中年级突出“段落”训练,加强模仿性的写段训练,学生对段落的理解、写作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中年级的段落训练中,要特别关注这个段落是采用怎样的方式把某个主题(或事物、景物)按一定顺序具体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其操作程序为:先品析感悟精彩段落的构段方式,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仿写练习,使读写训练落到实处。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总分段式,例如《北大荒的秋天》(国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课)的第4自然段,文后习题5要求: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学生一开始对这种结构的概念是模糊的,所以在练笔前要先对这种结构向学生进行分析讲述(具体教学过程见策略一所述)。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这一构段方式围绕“活动课上,操场真热闹啊”写一段话。一开始,学生受二年级写话的影响,说得较为简单:“活动课上,操场上真热闹呀!同学们有的踢足球,有的赛跑,有的玩单杠和双杠……”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其中的一个活动情景吗?这一提醒,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畅所欲言,不断补充完善,再现活动课上的快乐情景。

 

段落教学,让中年级的语文课堂更扎实有效

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潘晓红

    “段落”教学是小学中年级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中年级“段落”教学的实效呢?请看下面的教例:

    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1课《太阳》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课堂中有这样一个段落教学的片段:

    师:同学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以后,让我们来看看它和我们的关系。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第四小节,数数这小节有几句话?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师:读完了吧!来,用手势告诉老师这小节一共有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生:围绕“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写的。

    师:你能把这句话概括成四个字?

    生:没有太阳就……

    师:(打断)四个字,太阳和我们的……

    生: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四个字。

    生:非常密切。

    师:什么非常密切/

    生:关系密切。

    师:对,写到黑板上去。

    师:这段就是围绕这句话写的,那么这句话就是这一段的——

    生:中心句。

    师:这句话和下面几句话的关系是——

    生:总分关系。

    师:让我们来认真读读后面几句话,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清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

    1:有了太阳,植物才能生长。

    2:有了太阳,鸟、兽、虫、鱼等动物才能生存,繁殖。

    3:有了太阳,才能形成煤炭等矿产资源。

    师:这几个方面能随意去掉一个方面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1:因为有了动物、植物和矿物,我们人类才能生存。

    2:是呀,如果没有植物和动物的话,我们吃什么呢?没有矿产资源的话,我们怎么做饭?怎么开车呢?

    3:这几个方面和我们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缺少了哪一方面都不行。而这一切的存在都是因为有了太阳。

    师:看来,有了太阳,才会有植物、动物、矿物,反之,这一切将不复存在,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由此可见——

    生: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我们来合作读好这段话。老师读中心句,你们读具体描写的句子。

    师:这个中心句可以放在前面,还可以放在哪儿呀?

    生:放在后面。

    师:如果放在后面就变成什么结构了啊?

    生:分总。

    师:我们也来读一读。你们读中心句,老师读具体描写的。谁先读?

    生:老师。

    (配合朗读)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这样的结构段式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一段话吗?

    生:能。

    师:看,老师这儿有两句话(出示:1.水和我们的关系真密切啊! 2.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请你拿出资料纸,任选一句围绕它写一段话,你可以把这句话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

    (学生写话——指3位学生读,教师点评——学生互读互评)

    叶圣陶说:“老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在进行段落教学时,也要切记叶老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材无非都是例子”的至理名言。

    通过这个教学片段,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始终把目光聚焦在自然段的训练上。这不但符合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而且能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中,教师很好地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教给方法

    三年级是段落教学的起步阶段,因而有些教师教学时“段不离口”,好像哪一篇课文没有进行段落训练就没教完似的。殊不知,这样的“滥练”是不合理的。段落训练要不要?当然要,但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寻找恰当的训练点,然后抓住该训练点进行重点训练,教给段落分析的方法。《太阳》这篇课文中的第四小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总分”结构的段落训练点。教师依据教材结构特点以及中年段教学目标要求,以教引路、导引学法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数数这段话有几句,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这就确立了“中心句”的概念,接着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和其他几句话是什么关系,其他几句话是怎么把这句话写清楚的,这就理清了“总分”关系。这样一层一层地“剥笋”,学生对于“总分”段式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对于这种自然段的教学方法也了然于心。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积极,以最短的时间收到了最佳的效果。

    这个教例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老师必须为其引好路。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学法影响极大,教法对路,学生学得轻松;教法不对路,学生的学习就会糊涂。第二,在阅读课上,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层次都要抓住一个点,导引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方法。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能不提高吗?

    二、读写结合,注重仿写

    中年级的段落训练,不仅要引导学生理清段落结构,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例的分析向运用过渡。阅读是手段,运用才是目的,教师不应割裂地对阅读或写作进行指导,而应该把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使“读写结合”扎实有效呢?

    首先,选准“读”与“写”的契合点,即仿写点,为学生的仿写提供可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教例中,训练的是“总分结构”,在仿写的时候,也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句写一个“总分结构”或“分总结构”的片段,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写的效果自然也比较好。

    其次,要注重片段构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仿写”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模仿主要是模仿课文是怎样观察的,怎样思维的,怎样表达的,其目的在于学方法,掌握写作的一些规律。于漪老师说过:“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物,有充实的内容;而且要言之有理,有令人信服的道理、开人心窍的思想;还要言之有序,按照一定的规律联缀。以上教例中,教师对于“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清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讨,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植物、动物、矿物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这一切的存在都是因为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这一切也不会存在,当然我们人类也不会存在了。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知道了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阐述,从而真正使仿写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例谈中年级阅读教学中读写迁移的方法

江苏省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潘春燕

    中年级读与写的“结合”究竟在哪里?就在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里。阅读文本的过程,不能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假如要我写还可以怎样写?在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善用文本资源,将阅读的目光聚集在“写”上了。在领悟到了文章写法的基础上,以随文练笔的形式抓读写迁移,就能大大提高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的效率。下面结合课例,谈谈几种常见的读写迁移的方法。

    一、转换角色法

    转换角色法是改变原文表现形式的一种写法。它对培养学生整理、筛选文章,灵活多变地再现文章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航天飞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9课)一文讲述了航天飞机机身大、速度快、飞得高、本领大的特点。学习课文后,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训练:根据课文内容,请你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能够恰当运用书上的话语,把航天飞机的特点有条理地写下来。

【学生范文】

航天飞机

    我的名字叫航天飞机,我有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是个庞然大物。

  我飞行的速度可快了,转眼间便飞得无影无踪了。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我只需要飞行七分钟。我不光飞得快,还飞得很高,普通飞机能飞两万米高就不错了,我却能飞几 十万米高。

    我的本领可大了!我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我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你们喜欢我吗?那就多来了解一下我吧!

    在角色转换中,学生在仿照文本的顺序介绍(推荐)的过程中,既帮助学生悟到了文本的表达方法,也训练了学生有序表达的能力。“变式”训练,有文本表达方法的沿用,也有自我表达与文本表达的辨析,既关注了语言表达的学习,也突出了文本语言的运用。

    二、添枝加叶法

    文本有许多空白点,有些是作者的有意“留白”,也有些是为了避免重复,还有些受人称等叙述角度的限制。这时,教师就可以文本为例,为其“添枝加叶”。

    学习《金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2课)一课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彼得不辞辛劳,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美丽的鲜花的过程,同时也领悟真正的金子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想彼得是怎样辛勤培育鲜花的?

【学生范文】

辛勤育花人

    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每天起早贪黑,来到地里给花苗浇水、施肥、锄草、松土。你看,他一手拿着铁耙,埋头苦干,小心翼翼的给每棵花儿松土。一会儿就干得满头大汗,他拿起毛巾擦擦头上的汗,再看看那些花儿,一朵朵开得多么娇艳,心里感到特别欣慰,再苦再累都觉得值得了。休息了几分钟,他又开始干活了。一阵风吹过,花儿在点头微笑,好像对彼得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一定会获得真金的,努力干吧!

    “添枝加叶”的过程,运用了习得的方法,使之得到巩固与强化;同时,在思考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添枝加叶”,也能感受到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如避免重复,如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等。

    三、技能迁移法

    中年级以自然段的教学为重点,教材中许多重要语段在遣词造句的方法、连句成段的顺序上,堪称“典范”;同时,中年级处在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阶段,学习作者选择材料、连段成篇等方法,也应是“读中学写”的重点。

    《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课)第四自然段,围绕“原野热闹非凡”一句展开描写,对于这样总分段式结构明显的语段,教师就可以采取“技能迁移”,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运用这种技法的情境,如“节日里的商店真热闹啊!”“奶奶织毛衣的技术高超极了!”“春天的公园多美呀!”……

    【学生范文】

    节日里的商店真热闹啊!商场门口,进进出出的人好多呀!三五成群的姑娘们挽着手,嘻嘻哈哈地走进商场,父母带着孩子有说有笑地走进商场,提着大包小包的顾客,脸上带着笑容走出商场。走进商场,商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柜台里的商品整齐地摆放着,自动扶梯上的人上上下下,川流不息;收银台前的顾客手里拿着单子,排着队等着收款;化妆品柜台前,女孩子在挑选询问着,营业员耐心介绍着;服装鞋帽柜前,人们挑选着自己喜欢的物品,有人在试穿选中的衣服,营业员在一旁细心介绍着;家电柜台前,摆放着的电视机里播放着电视节目,顾客们驻足观看,不时评论着……

    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可以学习优美的语段,好的构段方式,甚至是谋篇布局。通过模仿,感受文本的精彩之处,并灵活运用于写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长期坚持有效的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