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老君山的由来
(2021-03-08 14:06:55)
标签:
文化 |
分类: 老君圣山 |
四、老君山的由来
全国以人命名最多的山是什么山?肯定的答案就是老君山。初步从网上查找到的共56个,比较著名的有四川新津、云南丽江、陕西洛南、河北怀来、甘肃武山、湖北红安等。但有历史依据记载的只有咱们洛阳的老君山。依史为证,有书为凭。山以人名,人以山灵。我们作为老君山人,生在老君山下,长在老君山城,工作在老君山,首先必须知道老君山的来历。
老君山名字由三部分组成,“老”:即老子李耳,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君”即太上老君;“山”,即昆仑余脉,伏牛山主峰。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查找历史文献的资料,老君山为老子归隐之地有充足的理由。老子归隐之后,由原景室山更名老君山沿袭至今。
(一)、志书典籍佐证
清《卢氏县志》载:“国还归于周昭王时过函谷,犹龙之叹,现身说法,妙用无穷,当其过函谷,令尹请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乃著上下篇五千余言。令尹者即尹喜,字文公,道家所称,灵宝天尊是也。公尝仰观乾象,见东方紫气浮关,知有神圣过物色而迎之,果遇老子。今灵邑太初观(即古尹喜),候见老子终处,南宗圣宫,即尹喜之故宅也”。老子写成《道德经》后,就告别了函谷关的关令尹喜,骑着青牛而去了,成为千古之谜。
5、《拾遗记》卷三记载:“老聘在周之末,居返景室之山,与世绝迹。惟有黄发老叟五人,或乘鸿鹤,或衣羽毛,而出于顶,瞳子皆方,面色玉洁,手握青筠之杖,与聘共谈天地之数。及聘退迹为柱下史,求天下服道之术,四海名士,莫不争至。五老即五方之精也。浮提之国,献神通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行。出肘间金壶四寸,上有五龙之检,封以青泥。壶中有墨汁如淳漆,洒地及石,皆成篆隶科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佐老子撰《道德经》垂十万言。写以玉牒,编以金绳,贮以玉函。昼夜精勤,行劳神倦。及金壶汁尽,二人刳心沥血,以代墨焉。递钻脑骨取髓,代为膏烛。及髓血皆竭,探懐中玉管,中有丹药之屑,以涂其身,骨乃如故。老子曰:“更除其繁,存五千言”及至经成工毕,二人亦不知所往。”
6、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仰慕老子修道养生而获的长寿之术,故信道教,特立“万历皇帝老君山诏谕牌”,大明万历三十一年四月初八日立,高1.1米,宽0.51米。碑文:谕老君山太清观住持及道众人等:朕发诚心,印造《道大藏经》,颁赐在京及天下名山供奉。经道护敕,已谕由尔住持及道众等,虔诰供安,朝夕礼颂,保安朕躬康泰,宫台睿承千秋,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四方同归,清净善教。朕成恭已,无为之善道道经。厥倚香惜薪司左司副晷颁发,斋戒前去奉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故谕。大明万历三十一年四月初八
8、清《内乡县志》卷一记载:“老君山在县北250里处,突峰悬崖,隐现云表,世传老子学道于此,药灶、丹炉遗迹俱存”。
9、清乾隆年间《卢氏县志》记载:“老君山……老子讲经修炼于此。有老君殿、石柱、铁瓦、丹炉、丹井犹存,明代曾贮藏经八柜,至明末毁蚀无余,顺治间王调元重修。”
10、清《卢氏县志•艺文卷》《敕建老君山金顶太清观记》载:“老君修炼于景室山,在治东南200里许,老君仙山是也,盘据中南之首,太和嵩少为副,绝顶巍峨际天。昔(时)万历二十三年春(公元1595年)遣中使,发帑金敕建宫殿。颁赐道经藏贮于中。天启三年秋(1623年),邑处士甯(宁)功明暨门朋志友捐金帛、寿梓、雕刻祖师佑圣真君,周陶(应为桃花)元帅神像,配享老君烟火。噫!昔青牛出关,而五千言之旨元之又元矣!丹灵宝篆之异,金检玉笈之秘,山灵因老君而益著矣。
11、清《卢氏县志•山川卷》载:“老君山在城南200里栾川镇(原属卢氏辖治),东鸦关岭,西帽盔山,南要儿关,北临伊河。高40里,南望武当,北视嵩岳,东见龙门,西府熊耳。
12、《卢氏县志•碑志》载:“北魏时,为作纪念,在山建有老君庙。到唐太宗时重修,由大臣尉迟敬德监修”。
13、清《卢氏县志•艺文志》记:太清观在老君山,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春朝廷遣中使,发帑金,敕建宫殿。朝阳宫、太和宫俱在老君山下。
14、宋代版本老子八十一化中的五十二化《天地数》记载:太上老君居景室山,与五老帝君共谈天地之数,撰集经书,有浮提国二神人出金壶中墨汁以写之及汁尽,及呕心沥血以代墨汁。
15、《栾川县志》在《大事记》《卷五文化》中也都有详细记载。
1、明铁钟:高1.3米,口径1.65米,平均厚3公分,重500余公斤。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三月吉日造。钟甬为二龙纹饰,肩部四周有四个圆孔,肩下周围铸:“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铭文,铁钟内容因风雨锈蚀,难辨认,大都是捐资者名录,共1050个字,有洛阳、宜阳、嵩县、卢氏、河南府等,还有主持道人刘真环等。
2、放光金殿:高1.55米,边宽0.65米。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吉造(未修复)门额铸“放光金殿“,上联:安南辰定北斗开天辟地。下联残,经笔者查找应为:分阴阳判水火炼海烧山。
3、铁铸神像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铁铸道像18尊,已修复12尊。
4、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敕建金项太清观使用的铁椽铁瓦400余件。有铭文。
5、老君骑牛铜像(鎏金)。经到法院看审判杨道的原始档案记录,为洪钧老祖坐骑。
6、救苦殿碑刻,阳面“永存千古”,阴面碑文:“夫山胡以景室也。盖发于秦岭,结于九皋,缠绵数千里,而钟灵毓秀于此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