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卢氏寻古:北苏村龙岩寺

(2020-06-21 15:07:37)
标签:

转载

尚丁午

  [转载]卢氏寻古:北苏村龙岩寺


 我的邻居韩清亚老人,今年七十五岁,祖居北苏村,青少年时期在这里求学长大,直至从戎西戍。去年初秋我到北苏村探访神交已久的清代才子王尔鉴的故居,就是请乡邻韩老先生作向导的。他说起北苏村历史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北苏村地处卢氏县城东15里的洛河北岸、凤凰山脚下,王尔鉴称赞为“枕凤山、面洛水”,“一曲清流抱村”(王尔鉴《海棠崖记》),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一祁寸湾“仰部文化遗址”比邻。在那人类从荒蛮迈向文明的艰难历程中,这一带的河谷台地是河洛先民的主要繁衍地之一。清中叶这里还养育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州官王尔鉴。

韩清亚老人说:北苏村有一座建于唐初、位居河南省第二的大寺院“龙岩寺”。查光绪年版《卢氏县志》:龙岩寺为“唐初敕鄂公建”。鄂公就是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恭。说明龙岩寺是由尉迟恭奉旨督建的,同时督建的还有栾川老君庙(大清观)。

关于龙岩寺,光绪年版《卢氏县志》上有两首描述它的诗,一是明朝高出的七律《初夏过龙岩寺》,另一首是清朝王尔鉴的楚体长诗《龙岩寺》。高出在《初夏过龙岩寺》里吟道:

喧途逃署空门寂,云覆流泉静绕阶。

     灌木杨花俱漠漠,白鸠黄喈喈

隋唐半阅丰碑断,秦楚中分洛水涯。

道闻渊明新止酒,拟将身会八关斋。

意思是说在炎热的路途上想躲避暑热,来到寂静的龙岩寺,看到树木冠盖云遮雾罩,泉水绕阶静静流动,密匝木、舞的杨花、鸣叫的飞鸟,都说明寺内确是避暑的好地方。可惜寺内历史久远的唐碑已经断裂,而划分秦楚两界的洛水依然涌流不断。作者感叹岁月流逝的无情,在路上阅读了陶明要戒酒的诗篇,忽然产生了亲身在家中领悟俗家弟子“八关”的冲动。

王尔鉴因为是北苏村人,熟情况,在《龙岩寺》一诗中描写了该寺的规模

踞北山而瞰洛水兮,耸龙岩之古寺。

     殿巍峨而雄伟兮,轩朗畅以幽邃。

     松柏笼烟,风修竹而摇翠。

     涧潺湲而环泻,流丹阁而倒影。

意思是说高耸的龙岩古寺倚靠着北山而俯视洛水,大殿宏大壮观而且威武,门窗宽畅明亮而且幽深。寺院里松柏成犹如笼罩着云雾,微风吹动修竹而晃动着翠色。涧水缓慢流动而四处泻,流经丹阁而出现倒影。还描写了寺庙里木架上摆满了象牙制的具,竹箱里放满了青黄色的书卷。这里地偏僻可使人安静而专注,景色秀丽可使人深思而领会,是个著书立立说、探究学问的好地方。诗中希望家乡子弟仿效苏季子“锥刺股”的精神而发奋读书;像庖丁解牛一样熟悉经典、熟练运用;像车胤、孙康那样“萤映雪”,珍惜时间奋苦读,以成长成才、举官报国。切不可酒作乐,浪费大好时光。作者思念故乡,却是希望故乡多出人才。

在北苏村寻访时,韩清亚老人带着我绕着寺院的旧址走了一儿,可惜已经面貌皆非。回城后,他还下功夫绘制了一幅“北苏村龙岩寺布局草图”如下:

他回忆说:龙岩寺俗称“北苏村古庙”,位于凤山的凤凰翅膀之下、北苏村东南角,东与环村路相通,西与北苏村老街相连。寺院座北向南,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300米。大门、二门、过厅、中佛殿、大佛殿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一条小院,中佛殿向南流去。

大门楼是一座独立于广场中间的三间青瓦房,中洞开。走进大门,在林萌中大约走70米左右的石铺路面,就到了二门楼。二门楼房坡由砖铺平,再撒上小青瓦;两行小青瓦之及两边瓦带再以园筒式青瓦封盖。这种封裹沿式的建筑,既美观大方又经受住风雨。盖有青瓦的二门院墙东西延伸到外围墙。

门内分为两个区域:沿中轴线的是佛殿区,东院是娱乐区。先说娱乐区。进入二门向东走不远,是一座两层高的钟楼。从一层的楼梯上到二楼,便是一座腾空而起的六角亭,正中挂一口大铁钟,供和尚们初一、十五撞钟使用。往东50米左右是一座老式舞台,是唱戏娱神的。舞台左侧是土地庙,右侧是青瓦小屋贴着东围墙。舞台前是一个百米长宽的广场。不用说这是香客和游人的活动场所。对面则是关公庙及其前的卷棚。关公庙西是座不知名的小庙。

佛殿区是从二门走20余米,便进入四间砖瓦结构的过。据老年人讲,哼哈二将站立于两厢。行客不小心踩到过厅的“踏板机关”,呈坐姿的塑像会自动弹起为站姿,并把手中的铁链套在那个莽撞客的脖子上。为此曾吓死过人,后将“踏板机关”拆除。

从过进去登上五尺高的阶就是中佛殿院。中佛殿有五间大小,青砖青瓦,镶以木板雕成的花格子门,房脊上镶有各种烧制的鸟兽装饰。其上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中国民间称之为“布袋和尚”的契此;两厢各列九尊共十八罗汉。该院进深15米左右,西至围墙,东通娱神区。院内东西各有三间僧房,中有青砖铺成的甬道,两边遍植柏树,也有皂角、槐等树,特别是院西空地上的大槐树,不知有几百年的历史,三个人合抱也抱不住。东北角有一月儿石雕成的鸟龟,龟背上树立着两米多高的龙纹石碑。这通石碑,可能就是明朝高出诗中所说的“隋唐半阅丰碑断”了。石碑的碑文记载了修建(或重修)龙岩寺的经过。其实这里的鸟龟不叫鸟龟,而是赑bixi)。传说龙生九子,赑是老大,又名龟、霸下、填下,貌似龟而好负重,有齿,力大可驮负三山五岳。后人们将它雕刻成龟形,多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属灵禽祥兽。有人说这个赑和龙纹石碑都保存在县文管会。

经中佛殿两边上2米高的台阶,进入深15米左右的大佛殿院内。大佛殿就是常说的“大雄宝殿”,是龙岩寺的主建筑。大雄宝殿为五间,整座木架连作一体,全以40公分粗的红色圆木大柱支撑,没有界墙,使整个大殿宽敞明亮。房坡为栈砖铺地的绿色琉璃瓦,斗翘檐,四角攒尖,兽头捏脊。翘角垂有铜铃,每当微风吹过,铜铃便叮当响起。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端坐在五尺高的莲花座上的如来佛,即释迦牟尼佛,佛像全身涂金,盘膝坐,面容慈祥。两边供奉的是站立的佛门四大菩萨:文珠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大雄宝殿前放一长方体香炉,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院内东西同样各有三间僧房。

这五座佛像与东院关公庙中的关公像一直保存到解放初期。可惜在镇反时枪毙本村地霸蔺思九、卢氏伪县大队长蔺思凯的当天下午,民兵们把这六座佛像全部毁掉。

据老年人讲,早年间庙内有300多个恶和尚,曾明目张胆地抢花轿,干下不少坏事。由于寺院历经兵荒马乱的毁坏,年久失修,加上院内树木繁密,少见天日,神像多是东倒西歪、呲牙裂嘴,变得阴森可怕,很少有人敢进去。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流亡的洛职学校在此驻扎,学生们一边学习,一边编排节目宣传抗日救国思想,逐渐将此庙改造成教育中心。韩老先生也曾在这里上过学。九十年代又将原来的古建筑扒光,盖成了教学楼,成为现在的北苏村小学。正是王尔鉴在《龙岩寺》诗中吟有“轩朗畅以幽邃”,“摘铅椠兮探幽异”,不料一语成谶,古老寺院终于毁坏殆尽,旧址变成学校,真的让“吟声彻四序”了。韩老说古庙的老建筑只剩下东边一间矮小的大门楼了。

从韩清亚老人介绍的情况看,龙岩寺以佛寺为主,旁立民间俗神,满足了古时百姓信仰崇拜的精神需求。言其规模宏大为“河南省第二”,位居少林寺之后,我手头没有料可为佐证不敢断。但其占地近百亩,佛寺的制齐整、功能完,却在卢地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会在这个远离县城的村落修建规模这么大一座寺院呢?思来想去,无非两因:

一是人气旺盛。北苏村东邻江渠村、西连寸湾、家湾村,向南与卢域另一著名古村落南苏村隔洛水而相望。这些村落都是人群稠密之地,集聚了卢氏城东的人气。古时人素有“东西二湖、南北二苏”之美称。二是水陆交通要道。明清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村前的道路是卢氏经十八盘东出洛汴、赴省晋京的陆地通道;洛河也是连通卢城与河南府城洛阳、运送进出货物的水运通道,所以北苏村也成了过往马行人小憩的重要驿站、舟船停泊的水陆码头。村里形成了十数家客、商铺临路、临河而立的贸易商埠,迎接着络绎不绝的商旅行客。况且村前公路南边士地宽阔,果木成林,每年夏秋收获季节都会吸引不少小商小顺前来批发瓜果到城乡各地贩卖。而村南的洛河水浩大,鱼虾成群,常年吸引着野鸭、白鹭、白鹤等多种水鸟前来觅食,成为北苏

村美妙的自然景观。

正所谓岁月弄人,沧桑多变。可惜这些自然的人文的景景观都化作历史的记忆,尘封在日渐模糊的片言只语之中了。说起龙寺,我听到不少人说没有听说过,包括一些文物管理人员也不知道。我们也只有任凭想象,或者继续从古稀老人的记忆中湮没

谨将韩清亚老人对龙岩寺的叙述记录在案,供有兴趣的人去嘘凭吊吧!

 

 (二0一四年八月五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