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非常大道行天下
非常大道行天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589
  • 关注人气:1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老学六经》之“道不可名”

(2017-07-17 13:38:12)
标签:

文化

老子

分类: 老子文化

第五届洛阳老子文化国际论坛论文

谈《老学六经》之“道不可名”

黎荔(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电话15902900330

张记(河南洛阳老君山文化总顾问)

杨郁(北京文化学者,电话15611231256

通讯作者:张记,河南洛阳老君山文化总顾问,电话13903889396

 

关键词:老学六经、道、德、名、无名、有名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精选《老学六经》有关“道不可名”的经典论述说明“道不可名”是中华文化传统似乎失落了的基本观点,而本来应该作为常识的这种观点对于当今社会具有现实性的价值。

 

《老学六经》是“老君山文化丛书”之文化建设工程之一,《老学六经》包括《老子•道德经》、《关尹子•文始经》、《文子•通玄经》、《列子•通虚经》、《庄子•南华经》、《庚桑子•洞灵经》,本文依次简称为《老》、《关》、《文》、《列》、《庄》、《庚》。本文精选《老学六经》中的有关“道不可名”的经典论述说明之。

“道”是“老学”的核心主题,而 “道不可名”,是理解“道”的基础知识、基本特征的唯一路径。弄清楚这个问题,是研究老学的起点。《老》在开头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见“道不可名”是打开的“道”这扇玄妙之门的锁钥或关键。

《老学六经》的有关经“道不可名”的典阐述主要如下:

一、关于道无名的阐述

“道常无名”是老子阐述“道不可名”的一种方法,本章是从以“朴”为名来说明这个问题的,《老》: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之与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文子》对“朴”有这样一段论述,《文》:

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大者无度量。故天圆不中规,地方不中矩。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道在中而莫知其所。故其见不远者,不可与言大;其知不博者,不可与论至。夫禀道与物通者,无以相非。

文子认为:“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大者无度量。” 

“道隐无名”是老子阐述“道不可名”的另一种方法,本章是从以“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的,《老》: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关尹子对此有这样一段论述,《关》:

道终不可得,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道终不可行,彼可行者,名行不名道。圣人以可得可行者,所以善吾生;以不可得不可行者,所以善吾死。

因为“道”的存在状态是“无”,所以《关》认为:可以“名”的是“德”,而“道终不可得”;可以“行”的“行”,而“道终不可行”。关尹子不仅说出了“道不可名”,还引申出了“道不可行”。这可以又一次证明天人国学的基本观点“道是不生不灭”是继承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老子、关尹子、文子等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道不当名”的观点,《庄》: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庄子的这段话不仅以作结论的方法提出“道不当名”,而且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了“道不可闻”、“道不可见”、“道不可言”和“形之不形”的著名论断。“形之不形”的意思简单地说即:有形是有限的,无形是无限的,有形包含在无形之中。

“形之不形”其核心的支撑点就是“有生于无”,这是以事物作为起点推导出来的,“道常无名”、“道隐无名”、“道不当名”实际上就是这种推导的结果,因此“道不可言”、“道不可闻”等就顺理成章了。“言”是“言说”、“闻”是“听闻”,大率是从“嘴巴”说和“耳朵”听这个角度而言的。无言无闻无音无味无形无量……这些都是“道”,可“道”远远不止这些。

现在试以《老》所说论之,《老》: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老》所说的“视之不见,名曰夷”是就视觉而言的,“听之不闻,名曰希”是就听觉而言的,“抟之不得,名曰微”是就触觉而言的。在“视觉”上,道“视之不见”所以“名曰夷”,这就是看不见;在“听觉”上,道“听之不闻”所以“,名曰希”;这就是听不到;在“触觉”上,道“抟之不得”所以“名曰微”,这就是摸不着。道,既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所以就“混而为一”了。

《关》说:

不知吾道无言无行,而即有言有行者求道,忽遇异物,横执为道,殊不知舍源求流,无时得源,舍本就末,无时得本。

关尹子认为,道,本来是“无言无行”的,可是不知吾道的人以“有言有行者求道”,所以必然“舍源求流,无时得源”、“舍本就末,无时得本”。

《文》:“道者: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无达其意,天地之间,可陶冶而变化也。”

《列》:“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久。有生则复于不生,有形则复于无形。不生者,非本不生者;无形者,非本无形者也。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惑于数也。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者,归也,归其真宅。”

《庄》:“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二、关于道假名的阐述

在阐述“道不可名”的时候,无论是“道常无名”、“道隐无名”,还是“道不当名”,都不得已提到“道”、“朴”等“名”,都不得已提到“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和“形之不形”等方法,其实这些都是所谓假名或强名。“道”之所以不得已假名或强名,目的是解决“道不可道”与“道必须道”的难题。

《老》: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因为道是“有物混成”(特别提醒“有物”也是假名或强名,道不是物)、“先天地生”的,所以能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下母”,可是“道”作为“混成之物”也是假名或强名,老子明确指出:“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大”、“逝”、“远”、“反”和“朴”或“物”都是不得已的假名或强名,而并非在说“道”本身,因此《文》说:

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总名也。

因此《庄》说:

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

文子认为,道能够“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可是“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总名”,所以“道”是“有无之总名”,“有无之总名”即“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天地之始”。因此即使说“道·常道”的存在状态是“无”或“德·非常道”的存在状态是“有”,也不过是不得已假名或强名而已,因为“有无之总名”才是“道”。

庄子的经典论述进而说明了这一点。《庄》说的“道不可有,有不可无”,是对文子的道是“有无之总名”的分析,“道”不能单说“有”,也不能单说“无”,“有”和“有不可”混成才是所谓的“道”。因此,庄子认为“道之为名,所假而行”,说出说道之难。

三、道不可名之原因

道之所以“不可道、不可名”,根本原因即“道本无名”。《老》第一章就明确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直接说明了“道不可名”的根本原因,因此《老》明确提出了“道常无名”、“道隐无名”。“道常无名”、“道隐无名”是因为“道”无形、无音、无色、无味、无量。

作为一种基本观点,“道常无名”、“道隐无名”、“道不私,故无名”等,其实都是在回答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

《河上公注》对“常道”解释说:“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这里的“常道”即“不可道”之“道”。“道不可道”的原因是“以无为养神”,所以“无事安民”,因而“含光藏晖,灭迹匿端”。《河上公注》对“非常道”解释说:“非自然生长之道也。”“非常道”即“可道”之“道”。“可道之道”不是“自然生长之道”,所以“可道”,因而“可道之道”是不能“自然”且“生长”的。“自然”是“道”的存在状态,即“道”是自生的,而其他事物都是他生的,因而道是的“自然而然”的。“生长”是“道”的存在时空,即“道”是永存的,而其他事物都有生老病死,因而“不生不灭”的。正如《庄》作结论说:“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其中“自本自根”即指“道”是“自然而然”,“自古以固存” 即指“道”是“不生不灭”的。

《王弼注》对此这说:“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唐玄宗注》对此说:“道者,虚极之妙用。名者,物得之所称。用可于物,故云‘可道’;名生于用,故云‘可名’。应用且无方,则非常于一道;物殊而名异,则非常于一名。是则强名曰‘道’,而道常无名也。”

《八仙注》对此说:

“此道字,在孔子言则为‘后天’,《中庸》云:道之大原出于天,是有‘天’而后有‘道’,非‘后天’而何?若以太上言,则‘道’字乃‘先天之道’矣。惟有‘道’而后有‘天’,所谓‘道生天地’是也。故是经开端便云:道若可道,非常道也,可道即后天之道。非常者,如着在一边就在一边,不能浑盖包罗。若大道则不可道也,惟不可道,道斯常周。而名亦如之。名即仁义礼智之名。其生此仁义礼智者,道也。谓之仁,谓之义,谓之礼与智。便落后天。而仁不能通乎义,礼不能通乎智,是所以无常名也。而所以仁,所以义,所以礼与智,则不可名。其不可名者,道而已矣。”

《八仙注》以孔子之道为“后天”,以老子之道为“先天”,即可引申出天人国学“常道•非常道”。特别是《八仙注》用仁义礼智来说明有关“可道之道”和“不可道之道”,很有启发。此与《关》所说一脉相承,《关》这样说:

圣人之道:或以仁为仁,或以义为仁,或以礼以智以信为仁。仁义礼智信,各兼五者,圣人一之不胶,天下名之不得。

四、道必须道的原因

天下事物都有其理,执之则为物,不执之则为道。执之则或仁或义或礼智信,不执之则道。执之“仁义礼智信”是从事物的差异性上说的,而道是从事物的同一性上说的。老学之道面对的是整体性,所以必须解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差异性,正如《关》所说:“均一物也:众人惑其名,见物不见道;贤人析其理,见道不见物;圣人合其天,不见道不见物。一道皆道,不执之即道,执之即物。”

“无名”是“天地之始”,“有名”是“万物之母”。这是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推演出来的结论。道(不可道之道)即常道的存在状态是“无”,而“有生于无”。但凡是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想得起的都是“有”,而道则是“无”,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想不起的。只有“有”才可“名”,只有“人”才能“名”。“人”是认识主体,认识主体必须具备情感表达、语言表述、逻辑判断及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展望未来,认识主体不仅能够实事求是,还可以虚张声势。“人”作为唯一能够“名”的族类,被称之为“万物之灵”,因而“人”能够“取名”、“存名”、“传名”、“释名”。万物皆有名,唯有道无名。“人”是在“名”的基础上进行“取名”、“存名”、“传名”、“释名”的。“取名”必须有所依据,其依据主要有:形、音、色、味、量。“存名”即把“名”保存下来,或留在人的记忆之中、或结绳记事或付诸于文字(图书、影像资料等)。“存名”的目的不仅在于方便自己,还在于方便他人乃至传之异地、流于异世。这就是“传名”。在异地或异世,人必须能够“释名”。在“释名”的过程中,或有所谓正解,或误解或无解。“正解”很难,因此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取名”、“存名”、“传名”、“释名”是信息传递的基本环节,无论是“狼烟发警报”还是“量子传机密”,不过是传递手段的不同,而传递的环节至今没变。

“名”是文明的滥觞,因为“名”,所以结绳、八卦、图画、文字应运而生。没有“名”的出现,所谓“万物有名”也是不过“虚寂”而已。可是“名”实在是太粗糙了,因此《关》说:

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天物怒流,人事错错,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而争之,而介之,而见之,而啧之,而去之,而要之。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圣智造迷,鬼神不识。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

“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意思是:不是说“有道”就不可能“言说”,而不可能“言说”才是“道”;不是说“有道”就不可能“思虑”,而不可能“思虑”才是“道”。关尹子认为:只要有道,只要言说的就是“道”,可不是“道”全部,原因是道的全部在无限时空和无限事物,无限时空和无限事物无法言说,这是自然而然的,不言而喻。“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与此相同。通过对“天物怒流……鬼神不识”等讨论,关尹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不得已而说的“道”即“德”,分开来说即“天、命、神、元”,可是道“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所以“合曰道”。

沿着这个思路,《庄》说: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

庄子把认识对象即客体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二是“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三是“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物之粗”是可以“言论者”,即可以用语言、文字等表现出来的都是“物之粗”,这是语言的民族性、模糊性、抽象性等决定的,所谓“无法用语言表达”,就是这种困惑的写照。不同的民族对所谓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常常能够从语言上找到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影子。“物之精”是可以“意致者”,即可以利用语言、图像、感情等进行反映的,这种类型比“物之粗”要深入得多、全面得多,因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乃至“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可是即使整个人类的所思所虑即“意致”,也难以抵达“无限时空和无限事物”之沧海一粟、九牛一毛。基于这种认识,庄子认为:道是“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所以“不期精粗”,不能讨论“精粗”,也就是“道不可道”、“道不可名”。

《河上公注》:“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唐玄宗注》:“无名者……权舆天地,天地资始,故云无名。有名,万物之母:有名:万物开始之始。”《王弼注》:“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五、道不可名的启迪

各家和各人,时空不同、思想有异,可都异口同声说“道不可道”、“道不可名”,其根由就在这种基本观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观点,是主宰着中华民族从洪荒走来的根本力量源泉。“道不可名”本来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可似乎成了老学甚至整个中华文化传统基本观念的哥德巴赫猜想,这是因为这个中华文化传统的基本观点几乎失传了。因此,简单地把其启迪作用分列于下,以示本闻并非凌空蹈虚、故弄玄虚。

第一、明白“道不可名”,可以修炼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品性。“道不可名”就意味着因为个人或人类的认识水平、认识角度、认识方法的局限,所以真知永远在路上,即令处在所谓世界领先水平,也不过是如此而已。

第二、明白“道不可名”,可以养成踏踏实实、精益求精的习惯。“道不可名”就意味着每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处在某一个阶段和某一个地域,时空制约着一切,那种空谈公平、妄议是非的心态能够得到一定遏止。

第三、明白“道不可名”,可以修炼心性、调整心态。一个人整天生活在轰轰烈烈之中,总有一天会在轰轰烈烈中毁灭。浮躁、焦虑、冒险,只知道“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经典往前冲”,忘记了“成功是一个系统工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要只记得“自强不息”,前提是“天行健”。且“自强不息”也不是拼命就能成功,自己处在什么时空,这是必须时空牢记的。“地势坤,厚德载物”,这就是“道不可名”对当今的启迪。

 

附记一:

本文参看数目有:1.《老君山文化丛书·老学六经》、2.《老子新学》(大全集、精选集)、3.《庄子全集》、4.《道德经注解》等。

附记二:

本文作者之一杨郁先生有此经历,转录与此:

道家有著名人物陈抟,小时候听老人说陈搏老祖是所谓瞌睡神仙云。长大后看到《老子·道德经》,看到此句大都为“搏之不得”,所以自以为就是“陈搏老祖”。等到学习和撰写《老子新学》的时候,经过一番勘校总算认定是此句当为“抟之不得”。当《老子新学》出版、我等到洛阳参加完“老子进万家,道德行天下”活动之后准备去龙门石窟一游。临出发前,我送给当地一位高人一本《老子新学》,高人匆匆看了一眼就出发了……到了龙门石窟,高人领着我等来到一小窟前,此窟所刻的乃陈抟,高人谓我曰:“你的《老子新学》版本是对的,我才匆匆看了一眼你的书,留了个悬念,陈抟即希夷,他是大家,不会错的。现在很多大家连这个字都没弄清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