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山地质公园景观介绍
(2016-06-26 08:36:59)
标签:
文化志书 |
分类: 老君圣山 |
老君山地质公园景观介绍
一、峰林景观
老君山景区位于栾川县城南伏牛山北麓腹地,是中国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为国家5A旅游景区,以花岗岩地貌为主体,老君山山体有距今1亿年形成的花岗岩组成,花岗岩峰林景观由较大规模的山体滑坡造成,之后受到抬升、风化剥蚀等地质作用形成,在海拔2217米的主峰区,石峰呈斜状,北坡缓(60-70度)、南坡近直立(80-90度)有一种重力失衡、摇摇欲坠的感觉;在山的南坡,也是滑塌峰林主景区,几十条形似宝塔状的石峰陈列与山体若即若离,呈梯次下滑状态,再向南就是滑坡体的前沿“鼓丘”部分,是山体彻底垮塌下来的巨型石块,称之为“滑塌峰林”,因老君山地貌景观奇特、造山运动遗迹保存完整,地质学家称之为推覆构造与重力滑动作用的经典之作。
峰林,原指碳酸盐岩层经岩溶作用形成高耸林立的溶丘,属于喀斯特地貌范畴。在国外分散立和丛聚两类,雄壮散立的喀斯特地貌为“峰林”,丛聚的连座峰林又称“峰丛”。我国将溶丘个体直径与高度比值作为成因指数,其中指数3.0相当于峰林与其它地貌类型的分界,指数1.5相当于塔状与锥状的分野,指数小于1.5的称作“石林”。
峰林的概念已得到更大范围的延伸,如张家界石英砂岩石林、三清山花岗岩峰林等。老君山以峰林命名的花岗岩地貌,而又冠名“斜歪”、“滑脱”或“滑塌”一词,表明山峰的纵轴线与地平面不相垂直,并与马鬃岭式滑坡后壁一起,见证老君山地区曾出现过的一次山体滑坡事件。
二、滑脱峰林
山体滑坡,是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头在外力或自身重力作用下整体向斜坡下方移动的地质现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子”。此处看到马鬃岭毛坡垂直而又光滑的石壁是滑坡体后缘,又称“滑坡后壁”或滑动面。滑动面向是滑坡体,出现于滑动面和滑坡体之间的沟谷叫“滑坡裂缝”,位于裂缝下方的一排排高低不等、错落有致的岩墙称为“滑脱峰林”。
三、单斜山景观
单斜山多出现于层状岩石裸露区,在老君山花岗岩区尤为显现。老君山的花岗岩峰林不同于黄山、桂林,张家界的峰林,呈现出向南倒状的歪斜,这种特殊地质现象只是出在伏牛山区曾发生过一次自北向南的推覆构造运动,其力量之大,使花岗岩体产生向北倾斜破裂系统,导致原本直立的峰林主轴线向南倾斜,并且在老君山南坡出现大面积山体滑动,从而造就了老君山别具一格的花岗岩地貌景观。
四、滑塌峰林
滑坡鼓丘,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山梁子。在老君山山体滑坡体的前缘,从山滑塌、崩落的岩块与粘土堆砌呈弧形山梁,当其中的粘土与碎石被水流搬运后,便形成怪石嶙峋的“滑塌峰林”景观。滑坡鼓丘、滑塌峰林与单斜山、滑坡后壁、脱落峰丛、一线天,共同构成确认山体出现大规模滑动的基本要素。
五、蠕动状滑脱峰林
滑坡台阶,指滑坡体所处位置和速度差异而形成的逐级下滑平面。老君山南坡的滑坡体为刚性的花岗岩,岩体受力后碎裂,碎裂的岩块在流水或重力作用下搬运至山下,而被留在原地的岩石则异军突起,形成刀锋剑林状的峰丛,因这些峰丛在纵向上具有相识的高度,在横向上有较明显的逐级下滑的趋势,应属于滑坡台阶的范畴。鉴于滑动带裂缝间距离小,具有尚未完全脱离山体的特征,故冠名“蠕动状滑脱峰林”。
六、一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