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经》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启示
栾川县关工委副主任 张记
《道德经》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所著,是一部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博大精深,其关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许多真知灼见,至今发人深省。特别是深受商品大潮冲击的今天,在改革进入攻坚的大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教育方面面临诸多道德、素质、心理问题,在为人处事上已成为横在许多青少年成才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一是受不良思想的影响,鉴别能力不强,对国情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真切的体验,幼稚单纯、不知不觉的接受港台和西方价值观,沉湎于网络世界,看一些宣传暴力凶杀的音像制品等,由此产生了嫉妒、报复等心理阴暗面,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上某些学校、家庭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使许多青少年只会埋头死读书,不会孝敬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互相攀比,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一些同学出现出钱请别人当“雇工”,为自己做作业、替考、替代劳动的怪现象。当前,青少年缺乏爱劳动的习惯,不能不引起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及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忧虑。
三是心理不成熟,使部分青少年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违纪违法的泥坑。由于现代社会的高级产业化,城市化及社会活动频繁,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上部分青少年心理不成熟,学校出现了一些违纪违法的现象。有的校内外打群架,扰乱公共秩序,有的勒索或变相勒索低年级同学,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在校内外偷盗,影响社会秩序。学校是教育、培养、造就人的场所,从根本上预防青少年违纪违法成为关工委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针对青少年的特点,结合存在的问题,除学校等采取思想政治工作的常规教育外,我认为,用传统的国学文化,特别是用老子的《道德经》来教育青少年是一种崭新的方法,通过教育,是青少年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努力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把崇尚节俭和虚怀若谷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品质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道德经》给当代青少年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上善若水,有容乃大。
《道德经》第八章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作为青少年,应该学习水的品德,经常处于低、下、柔弱的地位,不能事事争强好胜。对照老子的“七善”观:居善地,青少年应选择低姿,才能真正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心善渊,具有大度能容的胸怀;与善仁,要有仁慈柔和的美德;言善信,对人对事以诚心无为为准则,做到表里如一,培养坚忍不拨的毅力;事善能,青少年就应该做到方圆有致的修行,这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动善时,有及时而动的艺术,善于抓住机遇,“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第66章中“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青少年同学们,从小就树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质,就能成为一个思想境界高,知识广博,不自负,不自满,不武断,不固执,人际关系良好的有志青年。
第二、戒骄戒躁,约束自我。
《道德经》第41章中讲。“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现在的青少年急于求成,好求名利,但凡能够创出大事业的人,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完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63章中就体现了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思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充分说明,聪明人安于做小事,理智地运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容易地方开始,从小事成就大业,达成人生梦想。
第三、去奢去甚,淡泊以俭。
老子《道德经》第29章中讲“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要求把极端、非分的、奢侈的、多余的东西去掉,这种“去奢”思想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仍有重大意义,奢侈是最危险的东西,虽无牙齿却能吃掉人的思想,虽无双脚却能引入歧途,虽无浓烟却能熏黑人得灵魂,虽无毒药却能毒害人的情操、人格。正如44章云“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使青少年明白自己的言行内心有清醒而准确的认识,凡事不可求全,不可对物质生活,对名利过分追求。67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三宝,为人生之宝,当终生持而不失。作为青少年,应遵照老子的教诲,长期坚持爱人之心,乃慈之德;节约而不奢侈,乃俭之德;不敢为天下先,乃礼之德。“慈”“俭”“谦”三个字永远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法宝,违背了这三条原则,就会走向极端,铺张浪费,产生不良影响,使人生走向歧途。
第四,智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第71章中讲“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第2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青少年学生不能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对自己缺乏一个客观理智的认识,不能卖弄小聪明,要正确认识自己,战胜自己弱点,自知、自胜、自足、自强的人才能长久,学会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应该作为青少年的座右铭,永远牢记在心。
第五,小事做起,脚踏实地
《道德经》第63章中讲“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64章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告诫我们,凡事从小做起,依客观情况而为之,开辟人的思想视野,提升人的精神空间,知微者才能体味,见小者才能洞察;远大的事情,必须有效力和耐心一点一滴去完成,培养脚踏实地的作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故人生之参天大树,决不能拔苗助长,而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一毫一米中坚实地成长;“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欲建高台,要填实每一筐土,基础不牢,高台不起;夯土不实,高台坍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有人生的远大目标,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迈好每一步人生之路。“合抱之木”为大,“九层之台”为高,“千里之行”为远,人生要选择道路,选准道路,选好道路,要目光远大,开阔于天地之间,远大于万里之外。
第六,无私至善,宽容知足。
《道德经》第7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教育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欲摆在前头,不以自己的利害作优先考虑,处处为别人着想,就能做到无私至善的理想生活。作为青少年,在理解老子这一章内涵时,如果不能像老子所说的“后其身”“外其身”,不能克服围绕在自己灵魂深处的孤独,便无法最终实现自己的夙愿,理想或梦想。无数事实证明一味顾及自己暂时利益的人,可能常人的事做不成,更不用说干成大事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