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末冀州教育家李谐韺

(2024-01-13 05:16:13)
标签:

历史

分类: 辛向党作品专栏
【历史人物】

清末冀州教育家李谐韺

   李谐韺(1855~~1914 ),字备六,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小寨乡东王家庄村人。晚清举人。冀州清朝末期著名教育家。




诗文称雄
   他年轻时就读于冀州信都书院,因为“性格敦诚,品行端正,学习、工作认真,态度和蔼”,而经层层筛选,从品学兼优的学生中充任之,被选拔、确定为“监院”,帮助主讲教师处理学生作业,兼管学生事物近20年。
    他在书院学习、工作期间,致力攻文学,但“专精于诗”。他的诗文,“切实晓畅,法西汉刘向,模拟韩愈”“硬语盘空,妥貼有力,质朴自然,韵味无穷”。当时,冀州文坛有“赵(衡)文李(备六)”之说。赵衡在《李备六先生墓表》中第一句话写道:“有清二三百年,吾冀以诗名家者一人,曰备六先生”。他“有诗文集若干卷”。

主讲书院
        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举人。此后受聘主讲冀州翘才书院。“一州五县(当时的冀州统领衡水、武邑、枣强、南宫、新河5个县) 才俊之士,纷纷来院就读,周边各县的学界名流,也不断结伴来院切磋学问。之后,他的许多老同学和挚友中,绝大部分人成为一县或一方“废科举办学堂、改私塾建公学”的骨干力量。
       书院停办后,他与老同学赵衡同去保定师范任教,主讲国文课。不久又在保定优级师范担任督学(相当于训育主任或教导主任),但仍兼国文课。“教育学生都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正面教育”“教国文课深入浅出,描声绘色”“讲课时,从来都是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并善于穿插运用典型的事例,绘声绘色、深入浅出地加以佐证和说明”,他“从不挖苦学生,总是以讲道理、鼓励为主,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其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赢得了学生的崇拜”“及门弟子益多”“之声望,随即誉满畿辅”。


首创村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他从保定回冀,先后担任冀州督学署督学员、冀州劝学所劝学员等职(相当现在的县级文教局教育科科长)。
        他历来思想活跃,善于发现和了解新事物、研究新动向、学习新东西。他担任督学员时,就率先推崇外地办学经验,通过耐心细致地宣传鼓动工作,动员和说服众乡亲,首先在自己的老家东王家庄村办起了一所公立小学堂,这也是冀州农村历史上创建的第一所公立小学。不久即废掉本村的4处私塾。这一破旧创新的大胆举动,一时引起极大反响,并轰动了当时的冀州及周边各县。
       他上任伊始,就乘辛亥革命的东风,带领10余名劝学员,分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深入广大农村,广泛宣传“改私塾、办公学”的好处,逐步实施“改私塾、办公学”的小学教育体制改革。很快便把东王家庄村成功办公学的经验推广到全县,使更多的学龄儿童找到了归宿,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
        又在本村率先建立小学高等班(相当于“高级小学”或“完全小学”,简称“完小”)。

清末冀州教育家李谐韺



造福桑梓
        他身贵名显,但是,却十分低调,而且,慷慨造福桑梓。
        他由县城回家时,从来没有坐着车进过村。我家在村西,他总是让车停在村东头,步行一趟街和乡亲们打着招呼回家。
光绪末年,他带头捐款,号召群众集资,打了一眼深水井,改变了“苦水王家庄”的历史。



    (依据赵衡《李备六先生墓表》和《冀县教育志》编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