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历山拜神农

2023-09-28 09:58:23

       上古之时,人们只靠草籽、野果、猎兽捕鱼维持生命。得了病,没有治疗的办法,只靠硬抗。挺过去是万幸,挺不过去就只有死路一条。生活在历山(今湖北随州一带)的部落首领历山氏很是为这事犯愁,决心寻找能为部族黎民祛病消灾的方法。一天,他看到一条受了伤的蛇,将受伤的部位在一棵野草叶片上蹭刮了数下,过了一天,那条蛇的伤口居然痊愈了。他又想到,前些时他在捕猎时胳膊受伤,流血不止,情急之下,他随手拽下一棵野草,用手捏碎后敷在伤口之上,很快流血就止住了。想到这里,历山氏眼前一亮,一定是这些草中含有可以疗伤止痛的成分。可山坡上野草一大片无数种,到底哪种野草可以疗伤治病?谁也说不清。于是,历山氏就决定亲自前去寻找有用的野草。

       列山氏就走遍了周围的山坡树林,找到了不少可以简单疗伤的野草。这时,历山氏又想,除了野草,还有没有其他也可以治病的东西?于是,他就离开家乡历山,向西北更偏远的深山走去。一路上,他不断地采摘各种草根、树叶、果实,还捕捉各种飞禽走兽,鱼鳖昆虫。挖掘各种石头土壤。到了晚上,他借助篝火,一一遍尝白天搜集到的东西,就凭着自己的感觉,逐一辨别着这些东西哪些能充饥,哪些能疗疾。一天,当他咀嚼一棵不知名的野草时,突然觉得头晕眼花,口舌肿大,说不出话,浑身没有感觉。他挣扎着随手在身边摘下几棵野草,嚼碎后吞咽下去。过了没多久,他就感觉自己口舌的肿胀消退了,脑子也开始清醒起来,身上又有气力了。几经尝试,历山氏就知道了,吃什么草会中毒,吃什么草能解毒。

       有一天,历山氏来到一处悬崖下,发现悬崖的石缝里生长着几棵从未见过的野草,他想把它们摘下来。可这么高的悬崖,怎么才能爬上去呢?正在发愁之时,他突然见到一只猴子借助长在悬崖上的几棵小树,攀登到悬崖顶上。历山氏便模仿着将两根细长的树干靠在崖壁上,又用藤条把一根根短树枝捆绑在树干上,然后借助着这座木架,艰难地攀爬到悬崖上,采摘到那几棵罕见的野草。通过自身体验,他发现这几棵野草具有奇妙的起死回生的作用。因为这种野草生长在石缝中,其形态下粗上细,形似水斛(一种饮器),他就把这种野草叫做“石斛”。至今,石斛仍是一种十分贵重的中草药。

       历史上,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只是当时没有文字,无法记载下来传到后世。但人类文化的流传,除了文字,口口相传也是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中华远古的历史,就是靠着这种方式流传下来的。后来,人们创造出了文字,就又把这些口口相传的历史逐一记载下来。

       关于神农尝百草,古籍就多有记载: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迂七十毒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说: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宋代郑樵在的《通志》中讲,神农尝百药时,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其所得三百六十物……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宋代罗泌在《路史》则说:炎帝神农氏磨唇鞭茇,察色嗅,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药正三百六十有五。从这些描述中,神农是通过尝药物的,以及自己身、口的感受,来辨别药性的。

       期间,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历山氏又先后发现,一些植物的果实可以充饥,便叫部落的人尝试着种植这些植物,这就是后来的麦、稻、稷()、黍、豆五谷。当初,人们还不懂得耕种,更不懂得什么是开垦。面对无法耕种的漫山遍野的树木草丛,烈山氏想出一个好法子,他叫人放火烧山。然后用他发明的一种叫耒耜的工具,在被烧焦的土地上挖出一个个孔穴,把采集到的种子放进去,再覆盖上一层薄土。不久之后,就长出一棵油绿的幼苗。幼苗长大后,就会结出更多的可以食用的种子,中国的大农业也就由此产生了。

       历山氏还发现,一种植物的外皮经过水泡水洗,抽出植物茎里的,用它可以编制能遮体御寒的;他还发现了把黄土捏成形,放在火里烧结后,可以做成能盛水煮食的陶器。由于历山氏教人们用火取暖、烧食、狩猎、制陶,坚硬的山石经烈火焚烧后也会炸裂开来,便于人们用这些烧裂开来的山石当做武器狩猎,还能用来垒墙,防御野兽的袭击。人们万分感激历山氏的功德,都恭称历山氏为烈山氏和神农氏,把他曾经搭架采摘草药的大山称之为神农架。后世之人更恭称他为炎帝。

       有如此杰出的先祖,我等怎可不前去拜谒!

       先祖神农的出生地,就在湖北随州的厉山(又称烈山),距离武汉不到二百公里。

       随州居汉水之东,南有大洪山,北有桐柏山,良好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得神农氏能够带领他的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孕育了灿烂的长江文明,其最终和黄河文明汇聚成中华文明。

       这一切,可不是谁杜撰出来的。早在公元前612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即位后,就曾为表达对神农的追思,在烈山神农洞旁修建了神农庙。

       春秋末年时的《国语鲁语上中也曾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北魏《水经注水》中说:……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唐代的《史记正义·括地志》中也说:厉山,在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

       唐代开元二十二年(734),诗人李白与元丹丘等游随州,谒见道士胡紫阳后,写下一首《题随州紫阳先生壁》诗。诗中开头两句便写道: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血脉相承,莫过于一个字。随州炎帝故里,有山、有水、有根,中华民族的根,就在这里!

       到随州,乘车前去随州北侧18公里的炎帝故里厉山镇

       景区内,依次排列着始祖门、谒祖广场、圣火台、神农大殿和神农立像。广场左右两侧分别矗立着八根巨大的石柱,分别展示着神农的八大功绩:教民耕种、遍尝百草、治麻为布、日中为市、削桐为琴、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烧陶为器、搭木为屋。

神农坐像

        巍峨的神农大殿里,端坐着神农像。见到先祖,忍不住跪倒叩拜,心中默默祈祷,愿我中华繁荣昌盛。叩毕,抬头仰望,只见先祖神农凝视前方,双目炯炯有神,慈祥中不失威严。

 神农立像

       又来到神农大殿左侧的神农立像前。只见神农手捧麦穗,目视远方。

       神农立像的底座为正方形,边长约18.67米(56),意为中华56个民族;底座高度为14.2米(42.6),代表炎帝神农诞生日为农历426日;像高31.67米(95尺),象征神农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九五至尊地位。

       凝望着华夏始祖,心旌颇为激动。始祖,您看到了我们现今的蓬勃昌盛了吗,您看到了您的后世子孙团结一致,共向未来了吗?

       伏惟尚飨。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