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伦贝尔的莫日格勒河前去额尔古纳市的途中,见到公路边有一个人工堆砌的高大石堆。石堆的顶部,插着一根幡杆。幡杆的顶部向四边悬拉着几条五彩的经幡。我张口就喊,“敖包”!那是蒙古人用来招魂祭祀之处!
蒙古草原上的敖包
其实,我的此说并不准确。敖包确实是蒙古人的主要的祭祀之处,却并非用来招魂。
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也叫"鄂博,是由人们用石块土块等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敖包遍布蒙古草原各处,最初,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在辽阔的草原上辨识方向和界定境界的标志,后来,才逐步演变成祭神灵和祈祷家人幸福平安的地方。
敖包大多数建在丘陵顶部或大道旁,一般呈圆形,高约三两丈。其顶端插有柳树枝条或榆树枝条,远远看去,仿佛烽火台一般,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颇为神圣。在敖包顶上,一般还都插有木杆,挂着五彩鲜艳的幡旗,有的敖包上还会插着一把朝天的三股铁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游牧在草原上的东胡部落就有祭天地鬼神的习俗。最初,他们多是堆土插柳,就地而拜,祈求上天保祐草原草木丰盛,畜牧繁衍,部民健康。
也有的说,敖包是历史上草原各部落为纪念在战争中死去的英雄而用石头垒成的石堆,是天葬英灵的地方,有的敖包里还会放置一些英雄的遗物。人们祭祀敖包,就是祭祀亡故的英灵。
还有人说,草原部落祭祀敖包的习俗源于成吉思汗。最初,成吉思汗(当时叫孛儿只斤·铁木真)遭到蔑尔乞特人的追杀,便躲藏在布尔罕山(今蒙古科布多省东南部宗海尔汗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都没有找到铁木真。待到蔑尔乞特人离开后,铁木真便朝着布尔罕山跪拜,并说:是布尔罕山掩护了我,我将每天祭祀它。在元代之初,元世祖忽必烈也曾下诏,皇帝与蒙古诸王,每年必须致祭名山大川。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大山或离山较远,人们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
总之,敖包在草原人们的心目中,象征着神灵之所在,所以对敖包格外崇敬。哪怕只是堆垒上几块石头,其实却是人们心中最崇高的寄托。
敖包的种类很多。按数量分,有一个敖包单独存在,也有数座敖包并列在一起。数座并列的敖包,以正中最大者为主体。
最初,供奉敖包多为自然崇拜。自藏传佛教传入草原后,便逐渐和佛事联系在一起,把敖包崇拜发展到登峰造极,敖包也在蒙古草原上到处建立起来,几乎所有像样一点的山岗河流旁都建了大小不等的敖包,甚至有的一家人还单独建筑一个敖包,认为这是他们家的“风水”所在。
最初,草原上的人们在祭祀敖包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和仪式,走过路过,看到了敖包,就会上前膜拜。到了清代,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对敖包的祭祀也有了一些改变,比如祭祀敖包的时间大多定在夏历五月十三。由于蒙古牧民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各有不同,也有在七八月祭祀敖包的。而且,最初祭祀敖包时由萨满神师跳神的仪式也多改为由喇嘛念诵经文。祭祀活动一般要持续数天,此时,如同过节一样,远远近近的牧民,都前往参加。
祭祀敖包时,也有一定的规矩,一般多为酒祭、火祭、玉祭和血祭。其中,酒祭最为多见,就是祭祀者把鲜奶、奶酒滴洒在敖包上,这是蒙古人最为流行的礼仪。据说,这种祭祀方式源自成吉思汗。由于成吉思汗当初在布尔罕山逃过仇敌的追杀,故而成吉思汗认为布尔罕山是神山,便“手抚胸膛,向布尔罕山行跪拜礼,洒马奶子酒奠祭”。
火祭敖包据说是源于蒙古人最初信奉的萨满教。萨满教认为火是最圣洁的,因而便以火祭敖包。祭祀时,人们在敖包前焚烧一堆干牛粪或树枝,再绕火堆转三圈,并默念着自己氏族的名称,手捧祭品,把全羊肉投入火堆里燃烧。
蒙古人认为,玉为通神之桥梁,所以,把玉器敬献给神灵也是理所当然的。其实,在古代,汉族也是用玉器祭祀神灵的。
血祭,也叫“红祭“,就是当场宰杀牲畜以祭祀。蒙古人认为牲畜为天之所赐,故在祭祀之时宰杀牲畜以报答上天。血祭的习俗是蒙古人祭祀敖包中最原始的一种。在汉族地区,但凡隆重的祭祀,也多是采用杀鸡敬献猪、牛和羊等“牲祭”的方式。
敖包祭祀仪式结束后,蒙族人多会在附近聚餐。餐后,还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民族传统竞技活动。
由于蒙古人视敖包为神圣之所在,故而禁忌也很多。蒙古人外出,只要见到敖包,都要立即下车下马,拾几块石头或捧几捧土,神态庄重地将其添放到敖包上,并向敖包合十参拜行礼,然后才上车或骑马继续上路。而且,严格禁止女性爬上敖包上部,认为这会亵渎神灵,会给草原带来灾难;而且,也不能随意拿下敖包上的石块,在敖包附近也不能砍柴伐木、围猎杀生等。
其实,敖包这种祭祀方式,各地各民族都有,只是叫法不同,形式也有所不同。比如,在藏区,这种祭祀天地神灵的构筑物就叫“玛尼堆”。无论是在坡岗湖畔,还是山垭路边,随处都能看到用无数石块堆积而成的玛尼堆(千万记住,这些藏人心目中神圣的石碓叫玛尼堆,而不叫“尼玛堆”,千万不要说错了)。在玛尼堆上。还密密麻麻地缠挂着一串串蓝白红黄绿五色印着经文的小旗。这些彩色小旗叫“隆达”,在藏语中,“隆”是风,“达”是马,所以也称为“风马旗”。在藏人的心目中,这些风马旗可直达上天,是大地与苍穹之间的“天路”,它会将人们的祈祷,带给上天。那位西藏地区著名的情僧仓央嘉措所吟咏的“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的凄悲诗句所提到的“风马”,就是这些五彩的经幡。
所以,人们只要经过玛尼堆,都会虔诚地围着玛尼堆右绕一圈,顶礼膜拜。
除了玛尼堆,藏区的人们还都会在自己家的楼顶上,插上一束飘着五色彩带的经幡。因为他们认为,经幡是沟通人世和天堂的通道,是人和灵魂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经幡有蓝、白、红、绿、黄五色,蓝色象征蓝天,白色代表白云,红色代表火焰,绿色代表流水,黄色代表土地。
藏族人大都认为,人的灵魂和躯体不是永恒的结合,灵魂是有可能悄然离开躯体,也会如风般回来的。而能制约灵魂的,只有神。人和神,是通过诵经礼佛来交流的。所以,藏族人自然就笃信经幡是人与灵魂沟通的媒介,随风而舞的经幡每飘动一下,都是在和灵魂的交流,都是灵魂的体现,经幡在,灵魂就在……
藏区的玛尼堆
我只是不太清楚,蒙古人的敖包山所悬挂的那些经幡,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是否也是这个意思。
多年前,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民歌,火遍大江南北。但凡提到情歌,《敖包相会》至今仍为为大众所喜爱。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哟,
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
你心上的人儿,
就会跑过来哟嗬。”
草原上地广人稀,青年男女相见不易,借敖包集会之时眉目传情,暗自约会,也是人之常情。而且,《敖包相会》这首歌,词写的好,曲谱的也好,确实是一首好歌。不过,从传统习俗上看,把敖包这一蒙族人心目中的神圣之处当做青年男女幽会的地点,还是有些欠妥,有点不太尊重蒙族人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但不管怎么说,到了大草原上,遇到敖包,还是应当尊敬一些为好,万不可随意亵渎。
敖包相会
从呼伦贝尔的莫日格勒河前去额尔古纳市的途中,见到公路边有一个人工堆砌的高大石堆。石堆的顶部,插着一根幡杆。幡杆的顶部向四边悬拉着几条五彩的经幡。我张口就喊,“敖包”!那是蒙古人用来招魂祭祀之处!
其实,我的此说并不准确。敖包确实是蒙古人的主要的祭祀之处,却并非用来招魂。
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也叫"鄂博,是由人们用石块土块等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敖包遍布蒙古草原各处,最初,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在辽阔的草原上辨识方向和界定境界的标志,后来,才逐步演变成祭神灵和祈祷家人幸福平安的地方。
敖包大多数建在丘陵顶部或大道旁,一般呈圆形,高约三两丈。其顶端插有柳树枝条或榆树枝条,远远看去,仿佛烽火台一般,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颇为神圣。在敖包顶上,一般还都插有木杆,挂着五彩鲜艳的幡旗,有的敖包上还会插着一把朝天的三股铁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游牧在草原上的东胡部落就有祭天地鬼神的习俗。最初,他们多是堆土插柳,就地而拜,祈求上天保祐草原草木丰盛,畜牧繁衍,部民健康。
也有的说,敖包是历史上草原各部落为纪念在战争中死去的英雄而用石头垒成的石堆,是天葬英灵的地方,有的敖包里还会放置一些英雄的遗物。人们祭祀敖包,就是祭祀亡故的英灵。
还有人说,草原部落祭祀敖包的习俗源于成吉思汗。最初,成吉思汗(当时叫孛儿只斤·铁木真)遭到蔑尔乞特人的追杀,便躲藏在布尔罕山(今蒙古科布多省东南部宗海尔汗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都没有找到铁木真。待到蔑尔乞特人离开后,铁木真便朝着布尔罕山跪拜,并说:是布尔罕山掩护了我,我将每天祭祀它。在元代之初,元世祖忽必烈也曾下诏,皇帝与蒙古诸王,每年必须致祭名山大川。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大山或离山较远,人们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
总之,敖包在草原人们的心目中,象征着神灵之所在,所以对敖包格外崇敬。哪怕只是堆垒上几块石头,其实却是人们心中最崇高的寄托。
敖包的种类很多。按数量分,有一个敖包单独存在,也有数座敖包并列在一起。数座并列的敖包,以正中最大者为主体。
最初,供奉敖包多为自然崇拜。自藏传佛教传入草原后,便逐渐和佛事联系在一起,把敖包崇拜发展到登峰造极,敖包也在蒙古草原上到处建立起来,几乎所有像样一点的山岗河流旁都建了大小不等的敖包,甚至有的一家人还单独建筑一个敖包,认为这是他们家的“风水”所在。
最初,草原上的人们在祭祀敖包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和仪式,走过路过,看到了敖包,就会上前膜拜。到了清代,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对敖包的祭祀也有了一些改变,比如祭祀敖包的时间大多定在夏历五月十三。由于蒙古牧民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各有不同,也有在七八月祭祀敖包的。而且,最初祭祀敖包时由萨满神师跳神的仪式也多改为由喇嘛念诵经文。祭祀活动一般要持续数天,此时,如同过节一样,远远近近的牧民,都前往参加。
祭祀敖包时,也有一定的规矩,一般多为酒祭、火祭、玉祭和血祭。其中,酒祭最为多见,就是祭祀者把鲜奶、奶酒滴洒在敖包上,这是蒙古人最为流行的礼仪。据说,这种祭祀方式源自成吉思汗。由于成吉思汗当初在布尔罕山逃过仇敌的追杀,故而成吉思汗认为布尔罕山是神山,便“手抚胸膛,向布尔罕山行跪拜礼,洒马奶子酒奠祭”。
火祭敖包据说是源于蒙古人最初信奉的萨满教。萨满教认为火是最圣洁的,因而便以火祭敖包。祭祀时,人们在敖包前焚烧一堆干牛粪或树枝,再绕火堆转三圈,并默念着自己氏族的名称,手捧祭品,把全羊肉投入火堆里燃烧。
蒙古人认为,玉为通神之桥梁,所以,把玉器敬献给神灵也是理所当然的。其实,在古代,汉族也是用玉器祭祀神灵的。
血祭,也叫“红祭“,就是当场宰杀牲畜以祭祀。蒙古人认为牲畜为天之所赐,故在祭祀之时宰杀牲畜以报答上天。血祭的习俗是蒙古人祭祀敖包中最原始的一种。在汉族地区,但凡隆重的祭祀,也多是采用杀鸡敬献猪、牛和羊等“牲祭”的方式。
敖包祭祀仪式结束后,蒙族人多会在附近聚餐。餐后,还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民族传统竞技活动。
由于蒙古人视敖包为神圣之所在,故而禁忌也很多。蒙古人外出,只要见到敖包,都要立即下车下马,拾几块石头或捧几捧土,神态庄重地将其添放到敖包上,并向敖包合十参拜行礼,然后才上车或骑马继续上路。而且,严格禁止女性爬上敖包上部,认为这会亵渎神灵,会给草原带来灾难;而且,也不能随意拿下敖包上的石块,在敖包附近也不能砍柴伐木、围猎杀生等。
其实,敖包这种祭祀方式,各地各民族都有,只是叫法不同,形式也有所不同。比如,在藏区,这种祭祀天地神灵的构筑物就叫“玛尼堆”。无论是在坡岗湖畔,还是山垭路边,随处都能看到用无数石块堆积而成的玛尼堆(千万记住,这些藏人心目中神圣的石碓叫玛尼堆,而不叫“尼玛堆”,千万不要说错了)。在玛尼堆上。还密密麻麻地缠挂着一串串蓝白红黄绿五色印着经文的小旗。这些彩色小旗叫“隆达”,在藏语中,“隆”是风,“达”是马,所以也称为“风马旗”。在藏人的心目中,这些风马旗可直达上天,是大地与苍穹之间的“天路”,它会将人们的祈祷,带给上天。那位西藏地区著名的情僧仓央嘉措所吟咏的“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的凄悲诗句所提到的“风马”,就是这些五彩的经幡。
所以,人们只要经过玛尼堆,都会虔诚地围着玛尼堆右绕一圈,顶礼膜拜。
除了玛尼堆,藏区的人们还都会在自己家的楼顶上,插上一束飘着五色彩带的经幡。因为他们认为,经幡是沟通人世和天堂的通道,是人和灵魂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经幡有蓝、白、红、绿、黄五色,蓝色象征蓝天,白色代表白云,红色代表火焰,绿色代表流水,黄色代表土地。
藏族人大都认为,人的灵魂和躯体不是永恒的结合,灵魂是有可能悄然离开躯体,也会如风般回来的。而能制约灵魂的,只有神。人和神,是通过诵经礼佛来交流的。所以,藏族人自然就笃信经幡是人与灵魂沟通的媒介,随风而舞的经幡每飘动一下,都是在和灵魂的交流,都是灵魂的体现,经幡在,灵魂就在……
我只是不太清楚,蒙古人的敖包山所悬挂的那些经幡,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是否也是这个意思。
多年前,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民歌,火遍大江南北。但凡提到情歌,《敖包相会》至今仍为为大众所喜爱。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哟,
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
你心上的人儿,
就会跑过来哟嗬。”
草原上地广人稀,青年男女相见不易,借敖包集会之时眉目传情,暗自约会,也是人之常情。而且,《敖包相会》这首歌,词写的好,曲谱的也好,确实是一首好歌。不过,从传统习俗上看,把敖包这一蒙族人心目中的神圣之处当做青年男女幽会的地点,还是有些欠妥,有点不太尊重蒙族人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但不管怎么说,到了大草原上,遇到敖包,还是应当尊敬一些为好,万不可随意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