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井旁说薛涛

2023-06-01 11:28:39

       到成都,朋友介绍说,应当到望江楼去看看,那里是全国竹子品种最多的竹子公园,种植有二百多种竹子;而且,那里还有唐代女诗人薛涛的纪念馆。

       想那竹影婆娑,幽篁临窗,清气满院,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自古就因其高雅、纯洁、虚心、有节,被象征为“君子”。而薛涛则是唐代中期的著名女诗人,她与汉朝的卓文君、五代的花蕊夫人和明朝的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流传诗作90余首。

       此等绝妙之处,怎可不去!

成都望江楼,又名崇丽阁

       望江楼公园座落在成都东门锦江边,绿荫丛中,耸立着一座翘角飞檐的望江楼。望江楼也叫崇丽阁。步入楼内,在一方“崇丽阁”的匾额下,端坐着文昌帝君。在他左侧,悬挂着一幅“残联”。朋友指着残联说,据说清朝时有位才子来此游览,看到景色万千,一时兴起,便提笔写联抒情。但写出上联后,却怎么也写不出对仗的下联,他又不愿意将就,于是就只好遗憾地把上联留在崇丽阁上。数百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前来应对,写下了无数阕下联,却都难以与上联匹配。您老喜欢文学,不妨也来试试?

       就我这三脚猫的水平,哪敢上前?不过,我还是很饶有兴致认真地细读了几遍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写的确实高妙!

       朋友介绍说,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什邡有个叫李吉玉的文人,在一个月圆之夜,漫步在印月井边,看到井内明月倒映,让他突然想起崇丽阁上的那幅上联,于是,他灵机一动,脱口而出: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这阕下联与上联颇为对仗。不过,再细细琢磨,总觉得下联的气势难得与上联匹对。

       我问朋友,印月井在何处?朋友笑着说,在什邡城北,距此处70公里,您老想去看看?

       哈哈,如此之远,我哪还有精力专程前去看那口井!

 填写图崇丽阁内“残联”片摘要(选填)

       出崇丽阁,漫步在竹林中,却一直在左顾右盼,想看到薛涛的旧居,想看到制作“薛涛笺”的作坊。不过,朋友却说,薛涛生前其实并没有在这一带住过,也没有在这里制笺题咏,她的活动也与这座望江楼毫不相干。朋友说,薛涛早先的家在城南的万里桥畔;中年后,薛涛居住城西浣花溪旁的剑南节度使别院,晚年则住在附近的碧鸡坊吟诗楼,三处互不相连。

       我一时不解,那薛涛怎么又和位于城东的望江楼扯上关系了呢?

       薛涛的父亲薛郧在京城长安做官,薛涛生于长安,后随父来到成都。薛郧学识渊博,从小就教薛涛读书、写诗。薛涛性敏慧,8岁就能诗,洞晓音律。

       薛涛八岁时,父女俩在庭院的梧桐树下歇凉,薛郧吟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捻须卡顿,不知下句。在一边玩耍的薛涛很快续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郧听罢,大喜过望。

       薛郧为人正直,得罪了权贵,被贬谪到蜀地。几年后,薛郧病故。十四岁的薛涛和母亲的生活陷入困境。薛涛十五岁时诗名已倾动一时。因生活困顿,十六岁的薛涛被迫入乐籍,成为官伎。

       当时,成都节度使军镇衙门设有乐籍乐伎。薛涛因生活困顿,被迫入乐籍,成为官伎。

       公元785年,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一次酒宴中,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当即写出《谒巫山庙》。韦皋看罢,拍案叫绝。一首诗也让薛涛声名鹊起,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

       韦皋还曾让她参与案牍写作。薛涛写起公文来不但富于文采,而且细致认真,很少出错。韦皋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校书郎的主要是公文撰写和典校藏书,虽然官阶仅为从九品,但这项工作的门槛却很高。按规定,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一个女子担任过校书郎。因为限于旧例,未能实现。

       由于才华出众,薛涛名倾一时,当时,许多官员和文士都想一睹薛涛的芳容,还给薛涛送礼。虽然薛涛将所收之礼,尽皆悉数上交,但韦皋对此还是十分气恼,认为薛涛败坏了自己的名声。于是就在789年,韦皋将薛涛罚往松州(今四川松潘县)。

       在赴往松州的路上,薛涛写下抒发实情的《十离诗》:

       “犬离主, 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无端咬着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笔离手, 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

       “马离厩,雪耳红毛浅碧蹄,追风曾到日东西;为惊玉貌郎君坠,不得华轩更一嘶。十首诗中,每首诗题皆以字为题,表达了自己的蒙垢的冤屈。韦皋看到此诗,又回心转意,薛涛得以返回成都。

       不久,文学家李德裕接替韦皋出任剑南四川节度使,因李德裕与薛郧曾是同窗,听说了薛涛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便将其恢复了自由身。

       大唐状元武元衡在出任四川节度使时,薛涛赠送给武元衡的《送友人》一诗中也曾写道: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令武元衡大为欣赏,并再次奏请朝廷封敕薛涛为校书郎。但还是未能实现

       由于薛涛善诗文,才貌集于一身,还曾和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当时著名诗人竞相酬唱,诗名大振。也正由此,关于她的“绯闻”也满是街传巷议,尤其是她和元稹的交往,更是众说纷纭。

       809年三月,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川蜀。传说,到蜀地后,元稹就慕名拜访薛涛,并和她以诗词交往。薛涛与元稹见面后,也被他出众的才情所吸引。她随即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池上双鸟》,表达了自己的心意。迟来的爱情让薛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两个人流连在锦江边上,相伴于蜀山青川。然而幸福总是短暂,几个月后,元稹调任洛阳,两人无奈分手。

       元稹先是被召入京,接着又被贬谪,其间又历经丧妻之痛,可谓人生低谷。814年初春,薛涛赴江陵面见元稹。他们重温旧情,并在诗中以夫妇自况。此时的薛涛,心中充满期待。之后,薛涛又带着元稹的承诺,返回成都。

       但是,薛涛比元稹大10岁,又有过一段官妓的经历,这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结为夫妻的可能性很小,他们更可能是两个互相爱慕的诗友。

       最终,经历多次贬谪的元稹,还是娶了世族之女裴淑。

       但薛涛对元稹的思念却一直刻骨铭心。她朝思暮想,将满怀的幽怨与渴盼,汇聚成千古名诗《春望词》: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情之切切,令人断魂。

       三十岁时,薛涛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穿上了灰色道袍,移居到成都郊外碧鸡坊,闭门谢客,过上了隐居的生活。832年夏,终身未嫁的薛涛溘然离世。

       薛涛病故后,被安葬在望江楼附近里许(今四川大学校望江校区内),据说,西川节度使段文昌曾为她题写墓碑:西川校书薛洪度墓”(薛涛字洪度)。后来,墓碑毁佚,清代光绪九年(1883),浙西沈寿榕又再为其重新刻碑。

       起初,人们在墓周围曾栽种了一片桃树。唐代《咏薛涛坟》诗中就有“渚远江清碧簟纹,小桃花绕薛涛坟”之句。到了明代,人们还惦念着这位才女,还留有“三尺荒坟傍狭邪,坟前流水绕桃花”的诗句。

       由于薛涛一生对竹子情有独钟,在多首诗歌里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其中,以五律《酬人雨后玩竹》最为有名: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诗中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两句,表达了薛涛希望自己有竹子这样高洁的品性和美德。所以,后人便在此改种上一片翠竹,算是后人帮助薛涛完成了爱竹、以竹为伴的夙愿。

       如今,经过后人的有意培植,薛涛墓侧的翠竹逐渐成为现今望江楼公园翠绿缭绕、修竹成林的竹园。

 望江楼公园内薛涛像

       不过,真正使得望江楼公园得以名声鹊起的还是“薛涛井”。

       薛涛作诗,偏好短小的四言绝句,即便就是写律诗,也多写八句,因此,她就觉得平时常用的成都幅面过大,而且,纸质素白,不称她的心意。于是,她就虔心向造纸匠人学习造纸手艺。经过潜心研究,颇具创意地做成一种桃红色略带香味的纸,名曰“薛涛笺”。由于这种幅面略小的彩笺,适合用以写诗,一经问世就颇得当时墨客和仕女们的喜欢由此,薛涛笺的制作工艺也便被流传下来。明代蜀王还曾指定每年三月三日在附近的一口井中汲水,仿效当年薛涛制造“薛涛笺”的工艺制作二十四幅贡纸,以十六幅贡纳朝廷。

       后世之人,便附会着把这口井称为薛涛井

薛涛井

       其实,“薛涛井”最初只是一座临近锦江的小池塘,叫“玉女津”。由于塘底由层沙构成,所以塘水清洌。后来,因锦江水时涨时消,殃及池塘,到了明代,池塘逐渐缩小成井,当地人便戏称此井为“薛涛井”。清代康熙年间,成都知府冀应熊据此传说,手书“薛涛井”三字刻立石碑,更引起了后人对薛涛的怀念。

  百余年后,乾隆晚年时,成都学使周厚辕看到薛涛井,雅兴顿生,臆断薛涛井水既可汲来制笺,那么薛涛也就应居住此地。于是就抄写唐代诗人王建的《赠薛涛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巷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并将此诗刻石立碑,树于薛涛井旁,直至现在。

  清朝嘉庆年间,成都官府又在井旁采用旧名,建吟诗楼、浣笺亭,臆定为薛涛故居,俨然当初薛涛就曾在此汲水制笺、吟诗会友,徒增游人对薛涛怀念的雅兴。

       离开望江楼时,朋友买了一盒“薛涛干送我。所谓薛涛干,就是一种豆腐干。其外观为方形小丁,颜色赭黄,光泽油亮。浅尝一口,入口咸香,绵软耐嚼,味道不错。问朋友,难道这也是当初薛涛所发明?

       朋友笑答,这薛涛干,以前叫芙蓉香干,是成都的特色小吃。至于是不是薛涛创造的,不得而知。只是由于这种香干是汲薛涛井水所制,故附薛涛之名。前些年,市面上已经不见薛涛干的踪影。最近,为了扩大旅游资源,薛涛干又卷土重来了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