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令人瞩目的业绩,往往是由于一批人默默地奉献。业绩就是丰碑,它彰显着创作者们的心血和志向。
四川省绵阳市的罗汉寺就是这样一座丰碑。
在绵阳市,有两座颇有名望的寺庙,一座是圣水寺,一座是罗汉寺,这两座寺院并排坐落在绵阳城西塔子山南端的山坡上。
壮丽恢弘的绵阳罗汉寺
两座佛寺一墙之隔,各有千秋。圣水寺以经劫难几度毁圮又几度涅槃重生的千年风雨沧桑而著称,罗汉寺却以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上千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和上百座佛塔而名重天下。所以,前来拜谒进香的游客,在游览圣水寺后,也都会顺着一条热闹的小路,再去罗汉寺。
罗汉寺的建筑,没有一般佛门寺院通常采用的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而是随山就势,依次建有罗汉堂、百孝堂、五百尼僧堂、七佛殿、三圣殿、万佛城等多处建筑。
走进罗汉寺,迎面山坡上是一面上百米长“神祇墙”,数百尊彩塑仙佛、罗汉,神情端庄,令人仿佛步入西天世界。而堪称全国最大的罗汉堂寺内,1250尊金身罗汉,形骨奇特、姿态不拘,风范仪容惟妙惟肖;五百尼僧堂中,塑有五百位尼僧,尊尊尼僧相貌安详,百态千姿。在庙堂里供奉女性僧人,这在全国也是唯一的。在神州各地,为彰显“孝道”,呈现的多是“二十四孝”故事,而在绵阳罗汉寺,却设有一座宽敞浩大的百孝堂。堂内,组组人物彩塑,重现了中国历史上百位感动天地的孝子故事,感人至深,这也是绵阳罗汉寺的一大创举。
罗汉寺内,最辉煌的殿堂还是万佛圣城。深80米,高20米的殿堂里,四十余尊巨大的佛祖、菩萨、罗汉、护法尊者,全身贴金;佛像四周的二十余根盘龙立柱,也全部贴金;整座殿堂内,一片金碧辉煌,庄严恢弘,有如进入了金色的神圣世界。所有步入殿堂者,无不为之倾倒,一切烦恼杂念也仿佛骤然消除。
漫步于寺内绿荫石阶,远近一百三十余座数丈高的白色舍利佛塔依山势而建,高耸入云,这是汉地最大的佛塔群。整座罗汉寺古色古香的建筑外观与现代科技的内部装修巧妙结合,令人击节赞叹。
罗汉寺内一座座造型独特的白色舍利佛塔,在蓝天的映衬下,庄严圣洁
需要指出的是,如此一片辉煌的建筑,居然是由一位名叫释果清的高僧一手创建的。
1921年,一个名叫张武福的男婴出生在成都的一家笃信佛教的家庭之中。受到家庭的影响,张武福自幼也产生了皈依佛门的夙愿。但此时的国家处于动乱之中,为此,年轻的张武福毅然决定:“先报国,再投佛,莲花之种自会开。”于是,张武福于1949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启了自己的军旅报国之路。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建设百废待兴,张武福又别无选择地放弃个人夙愿。就这样,直到退休,张武福一直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1985年,四川新都宝光寺内,一位老者虔诚地皈依佛门,法名果清,他就是退休后的张武福。由此,也就开启了张武福,也就是果清和尚不同凡响的后半生。
或出于偶然,或出于观念,皈依佛门后的果清和尚对佛教中的罗汉格外情有独钟,为此,他“为酬往昔之誓愿,生勇猛精进之决心”,先后参与了四川广汉市五百罗汉堂、射洪县八百罗汉堂和二十四孝堂的建设。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他久藏于心中的宏愿:要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有生之年,在绵阳塔子山圣水寺旁的一片山坡上,建成一处罗汉之城。
汉传佛教中,地位最高的是释迦摩尼,他是佛祖;其次是菩萨,共有8位,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排在第三档次的便是罗汉。
佛门理论认为,罗汉六根清净,刚正宽和,没有贪佞,没有畏惧,能够战胜一切困厄和邪恶,代表着正义和无私,所以,在佛家寺院中,罗汉都被供奉在佛祖身边。
罗汉的观念起始于印度,但对罗汉的信仰则形成于中国。佛家典籍中说,佛陀释迦摩尼涅槃前,曾嘱付他的十六位弟子要常住世间,游化说法,度化众生。故而,这十六位弟子便被后世尊为罗汉。
如此宽敞的罗汉堂在国内也是罕见的
东汉初年,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后,佛门神祇中,最初仅是十六罗汉。从南北朝起始,佛门艺术家参照西域人的相貌特征,创造出汉化的罗汉形象,还分别给这十六位罗汉都起了汉化的名字,比如长眉罗汉、坐鹿罗汉、举钵罗汉等。期间,佛门又根据中原信众心目中的罗汉皆具有“降龙伏虎”的超凡能力,便在十六罗汉中增加了“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由此,十八罗汉的形象便深入人心。
至于五百罗汉,则有另一种说法,说是佛陀释迦摩尼涅槃后,为了汇集佛陀在世时仅有口头教诲,没有文字记载的不足,释迦摩尼生前的五百名弟子在迦叶和阿难的引领下,汇集了佛陀的教旨。为感念这五百位弟子猛地功德,后世称他们为“罗汉”。
有资料记载,中原地区最早提及五百罗汉的,是东晋时期高僧竺昙猷在浙江天台山一块巨大的石梁旁搭庐修行时,夜里隐隐听到远处传来钟磬声。第二天,他打算攀过石梁前去探看。但由于石梁高峻陡峭,无法攀登,昙猷只好继续坐禅修炼。过了不知多久,有一天,一阵暴雨之后,他突然发现那座石梁“横石洞开,梁道平正”,昙猷便走过石梁,远远就见到一处香霭飘拂之地,在清悠的梵磬声中,有五百位梵僧,或坐,或卧,或行于林间。一位梵僧见到昙猷,热情地对他说:“再过十年,你也会到这里来的。”说完,便把他送过石梁。待到昙猷再回头时,那石梁又横堵如初。
宋代时,信奉佛教的吴越王钱氏根据这一记载,在天台山昙猷和尚修行处修建了一座方广寺,塑五百罗汉,焚香供奉。自此,各地寺院也陆续开始修建五百罗汉堂。
佛教中,罗汉的地位次于佛和菩萨,因此,供奉罗汉之处只能叫“堂”而不能称为“殿”。所以,寺庙中供奉佛陀菩萨之处,都叫“大雄宝殿”,而供奉罗汉的地方,都叫“罗汉堂”。
于城市之中建设一座寺院,绝非易事,在果清面前,更是横亘着无数道常人难以逾越的难关。建设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第一大难处就是如何才能募化到数目庞大的资金。然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果清就默念着这句格言,一步步向前走去,哪怕碰得头破血流,他也义无反顾,绝不回头,也绝不止步。他固执地坚信,以自己的不懈的努力,以百折不挠的“愚公移山”精神,就一定会感天动地,就一定能得到世间的善报。
于是,果清就穿着一袭青灰色百衲衣,头戴一顶草帽,辗转奔波于各地,广化善缘。募来的善金,即刻就投入到罗汉寺的建设之中。
为了实现这一宏愿,果清过起了“苦行僧”的生活,他严格地遵循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三十余年之中,无论炎炎夏日,还是冰雪寒冬,只要有丁点时间,他都会奔波于工地,拉沙搬砖。如此的忘我奉献,就为了一座万佛之城。
为了使化缘来的每一分钱都用于寺院的建筑设之中,多年来,他坚持不吃寺庙里的一粒米,坚持自己做饭,而且一天只食一餐,或一碗米饭,或一碗素面,佐以一碟咸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偶有僧人提醒法师应按时吃饭,却引起法师的不悦:“不要老盯着我吃饭了没有,你们应该关注我贪吃了没有,图享乐了没有,如有,就要及时制止我。”
果清居住的一间禅房,仅只一张竹床,一顶蚊帐,一床满是补丁的棉被,还有一张破旧的木桌,简陋至极,令人难以相信,这就是掌控巨额钱财支配权的大和尚。
终于,在这位年逾百岁的老人几近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下,塔子山上,一间间壮丽辉煌的佛堂拔地而起,数尊罗汉塑像,上百座舍利佛塔,坐落其间。而伴随果清这三十余年的,只是他那没变的一袭破旧的百衲衣,一顶旧草帽,还有,还有果清那坚定的信念。
置身千佛之中,有如步入圣
果清这位须发皆白的耄耋老僧,除了全身心地投入罗汉寺的的建设,更怀有一颗体恻天下的善心。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相距汶川百公里的绵阳也是重灾区。面对天灾,果清却毅然拿出千辛万苦化缘到用来修建寺院的宝贵资金,嘱托僧众买米买菜,每天往汶川送出近2000份饭菜,以自己微薄之力帮助灾民度过难关。
当他得知北川中学700多位师生被掩埋于废墟之下,老和尚强忍悲痛,不顾频发的余震,两次前往现场,在废墟上念经诵咒,只为超度罹难的亡灵。
得知实情的信众,无不对果清顶礼膜拜,无不尊崇他是“真正的罗汉在世。”
不错,从历史的角度看,绵阳罗汉寺建成的时间还太短,还没有经历过什么风雨沧桑;而从寺内多数佛像的雕塑技艺上看,其艺术性还尚有进一步精雕细琢之处,也缺乏传神的艺术效果;虽然,整座罗汉寺的殿堂包罗万象,塑像也有堆砌拥挤之嫌,因此也就少了应有的特色精髓。但是不要忘了,这只是一座弘扬精神的寺院,并非艺术博物馆。是一位毫无资产也无任何背景的耄耋老者,就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十分努力、百般艰辛,千辛万苦,历时三十余年修建而成!
从中,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感悟和启发?
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人,能力虽有大小,但只要心恒,只要志坚,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做出令人瞩目的业绩。不错,人的贡献有大小,人的成就也有大小,但人的拼搏精神,又怎能仅用业绩的大小来衡量?
严格地说,只要目标确定了,只要切实可行的步骤实施了,只要坚持了,那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哪怕,最终还是没能如愿以偿,但距目标只会越来越近。而这世上,哪能所有的目标都会达到?只要努力了,只要付出了,只要坚持了,你就是胜利者,你就永恒。
2022年5月11日,面对着一片辉煌的罗汉寺,果清老和尚安详圆寂,世寿103岁。
如今,罗汉寺内,万座佛像,壮观辉煌,平静安详,谁又能说果清不是其中的一尊令人尊敬的罗汉!
我相信,人们也都会记住那位身穿一袭百衲衣,头戴一顶旧草帽的老和尚。
大千世界,如人人都能像果清一般,将会是多么美好。
罗汉寺里说罗汉
一项令人瞩目的业绩,往往是由于一批人默默地奉献。业绩就是丰碑,它彰显着创作者们的心血和志向。
四川省绵阳市的罗汉寺就是这样一座丰碑。
在绵阳市,有两座颇有名望的寺庙,一座是圣水寺,一座是罗汉寺,这两座寺院并排坐落在绵阳城西塔子山南端的山坡上。
两座佛寺一墙之隔,各有千秋。圣水寺以经劫难几度毁圮又几度涅槃重生的千年风雨沧桑而著称,罗汉寺却以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上千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和上百座佛塔而名重天下。所以,前来拜谒进香的游客,在游览圣水寺后,也都会顺着一条热闹的小路,再去罗汉寺。
罗汉寺的建筑,没有一般佛门寺院通常采用的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而是随山就势,依次建有罗汉堂、百孝堂、五百尼僧堂、七佛殿、三圣殿、万佛城等多处建筑。
走进罗汉寺,迎面山坡上是一面上百米长“神祇墙”,数百尊彩塑仙佛、罗汉,神情端庄,令人仿佛步入西天世界。而堪称全国最大的罗汉堂寺内,1250尊金身罗汉,形骨奇特、姿态不拘,风范仪容惟妙惟肖;五百尼僧堂中,塑有五百位尼僧,尊尊尼僧相貌安详,百态千姿。在庙堂里供奉女性僧人,这在全国也是唯一的。在神州各地,为彰显“孝道”,呈现的多是“二十四孝”故事,而在绵阳罗汉寺,却设有一座宽敞浩大的百孝堂。堂内,组组人物彩塑,重现了中国历史上百位感动天地的孝子故事,感人至深,这也是绵阳罗汉寺的一大创举。
罗汉寺内,最辉煌的殿堂还是万佛圣城。深80米,高20米的殿堂里,四十余尊巨大的佛祖、菩萨、罗汉、护法尊者,全身贴金;佛像四周的二十余根盘龙立柱,也全部贴金;整座殿堂内,一片金碧辉煌,庄严恢弘,有如进入了金色的神圣世界。所有步入殿堂者,无不为之倾倒,一切烦恼杂念也仿佛骤然消除。
漫步于寺内绿荫石阶,远近一百三十余座数丈高的白色舍利佛塔依山势而建,高耸入云,这是汉地最大的佛塔群。整座罗汉寺古色古香的建筑外观与现代科技的内部装修巧妙结合,令人击节赞叹。
需要指出的是,如此一片辉煌的建筑,居然是由一位名叫释果清的高僧一手创建的。
1921年,一个名叫张武福的男婴出生在成都的一家笃信佛教的家庭之中。受到家庭的影响,张武福自幼也产生了皈依佛门的夙愿。但此时的国家处于动乱之中,为此,年轻的张武福毅然决定:“先报国,再投佛,莲花之种自会开。”于是,张武福于1949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启了自己的军旅报国之路。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建设百废待兴,张武福又别无选择地放弃个人夙愿。就这样,直到退休,张武福一直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1985年,四川新都宝光寺内,一位老者虔诚地皈依佛门,法名果清,他就是退休后的张武福。由此,也就开启了张武福,也就是果清和尚不同凡响的后半生。
或出于偶然,或出于观念,皈依佛门后的果清和尚对佛教中的罗汉格外情有独钟,为此,他“为酬往昔之誓愿,生勇猛精进之决心”,先后参与了四川广汉市五百罗汉堂、射洪县八百罗汉堂和二十四孝堂的建设。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他久藏于心中的宏愿:要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有生之年,在绵阳塔子山圣水寺旁的一片山坡上,建成一处罗汉之城。
汉传佛教中,地位最高的是释迦摩尼,他是佛祖;其次是菩萨,共有8位,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排在第三档次的便是罗汉。
佛门理论认为,罗汉六根清净,刚正宽和,没有贪佞,没有畏惧,能够战胜一切困厄和邪恶,代表着正义和无私,所以,在佛家寺院中,罗汉都被供奉在佛祖身边。
罗汉的观念起始于印度,但对罗汉的信仰则形成于中国。佛家典籍中说,佛陀释迦摩尼涅槃前,曾嘱付他的十六位弟子要常住世间,游化说法,度化众生。故而,这十六位弟子便被后世尊为罗汉。
东汉初年,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后,佛门神祇中,最初仅是十六罗汉。从南北朝起始,佛门艺术家参照西域人的相貌特征,创造出汉化的罗汉形象,还分别给这十六位罗汉都起了汉化的名字,比如长眉罗汉、坐鹿罗汉、举钵罗汉等。期间,佛门又根据中原信众心目中的罗汉皆具有“降龙伏虎”的超凡能力,便在十六罗汉中增加了“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由此,十八罗汉的形象便深入人心。
至于五百罗汉,则有另一种说法,说是佛陀释迦摩尼涅槃后,为了汇集佛陀在世时仅有口头教诲,没有文字记载的不足,释迦摩尼生前的五百名弟子在迦叶和阿难的引领下,汇集了佛陀的教旨。为感念这五百位弟子猛地功德,后世称他们为“罗汉”。
有资料记载,中原地区最早提及五百罗汉的,是东晋时期高僧竺昙猷在浙江天台山一块巨大的石梁旁搭庐修行时,夜里隐隐听到远处传来钟磬声。第二天,他打算攀过石梁前去探看。但由于石梁高峻陡峭,无法攀登,昙猷只好继续坐禅修炼。过了不知多久,有一天,一阵暴雨之后,他突然发现那座石梁“横石洞开,梁道平正”,昙猷便走过石梁,远远就见到一处香霭飘拂之地,在清悠的梵磬声中,有五百位梵僧,或坐,或卧,或行于林间。一位梵僧见到昙猷,热情地对他说:“再过十年,你也会到这里来的。”说完,便把他送过石梁。待到昙猷再回头时,那石梁又横堵如初。
宋代时,信奉佛教的吴越王钱氏根据这一记载,在天台山昙猷和尚修行处修建了一座方广寺,塑五百罗汉,焚香供奉。自此,各地寺院也陆续开始修建五百罗汉堂。
佛教中,罗汉的地位次于佛和菩萨,因此,供奉罗汉之处只能叫“堂”而不能称为“殿”。所以,寺庙中供奉佛陀菩萨之处,都叫“大雄宝殿”,而供奉罗汉的地方,都叫“罗汉堂”。
于城市之中建设一座寺院,绝非易事,在果清面前,更是横亘着无数道常人难以逾越的难关。建设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第一大难处就是如何才能募化到数目庞大的资金。然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果清就默念着这句格言,一步步向前走去,哪怕碰得头破血流,他也义无反顾,绝不回头,也绝不止步。他固执地坚信,以自己的不懈的努力,以百折不挠的“愚公移山”精神,就一定会感天动地,就一定能得到世间的善报。
于是,果清就穿着一袭青灰色百衲衣,头戴一顶草帽,辗转奔波于各地,广化善缘。募来的善金,即刻就投入到罗汉寺的建设之中。
为了实现这一宏愿,果清过起了“苦行僧”的生活,他严格地遵循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三十余年之中,无论炎炎夏日,还是冰雪寒冬,只要有丁点时间,他都会奔波于工地,拉沙搬砖。如此的忘我奉献,就为了一座万佛之城。
为了使化缘来的每一分钱都用于寺院的建筑设之中,多年来,他坚持不吃寺庙里的一粒米,坚持自己做饭,而且一天只食一餐,或一碗米饭,或一碗素面,佐以一碟咸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偶有僧人提醒法师应按时吃饭,却引起法师的不悦:“不要老盯着我吃饭了没有,你们应该关注我贪吃了没有,图享乐了没有,如有,就要及时制止我。”
果清居住的一间禅房,仅只一张竹床,一顶蚊帐,一床满是补丁的棉被,还有一张破旧的木桌,简陋至极,令人难以相信,这就是掌控巨额钱财支配权的大和尚。
终于,在这位年逾百岁的老人几近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下,塔子山上,一间间壮丽辉煌的佛堂拔地而起,数尊罗汉塑像,上百座舍利佛塔,坐落其间。而伴随果清这三十余年的,只是他那没变的一袭破旧的百衲衣,一顶旧草帽,还有,还有果清那坚定的信念。
果清这位须发皆白的耄耋老僧,除了全身心地投入罗汉寺的的建设,更怀有一颗体恻天下的善心。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相距汶川百公里的绵阳也是重灾区。面对天灾,果清却毅然拿出千辛万苦化缘到用来修建寺院的宝贵资金,嘱托僧众买米买菜,每天往汶川送出近2000份饭菜,以自己微薄之力帮助灾民度过难关。
当他得知北川中学700多位师生被掩埋于废墟之下,老和尚强忍悲痛,不顾频发的余震,两次前往现场,在废墟上念经诵咒,只为超度罹难的亡灵。
得知实情的信众,无不对果清顶礼膜拜,无不尊崇他是“真正的罗汉在世。”
不错,从历史的角度看,绵阳罗汉寺建成的时间还太短,还没有经历过什么风雨沧桑;而从寺内多数佛像的雕塑技艺上看,其艺术性还尚有进一步精雕细琢之处,也缺乏传神的艺术效果;虽然,整座罗汉寺的殿堂包罗万象,塑像也有堆砌拥挤之嫌,因此也就少了应有的特色精髓。但是不要忘了,这只是一座弘扬精神的寺院,并非艺术博物馆。是一位毫无资产也无任何背景的耄耋老者,就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十分努力、百般艰辛,千辛万苦,历时三十余年修建而成!
从中,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感悟和启发?
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人,能力虽有大小,但只要心恒,只要志坚,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做出令人瞩目的业绩。不错,人的贡献有大小,人的成就也有大小,但人的拼搏精神,又怎能仅用业绩的大小来衡量?
严格地说,只要目标确定了,只要切实可行的步骤实施了,只要坚持了,那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哪怕,最终还是没能如愿以偿,但距目标只会越来越近。而这世上,哪能所有的目标都会达到?只要努力了,只要付出了,只要坚持了,你就是胜利者,你就永恒。
2022年5月11日,面对着一片辉煌的罗汉寺,果清老和尚安详圆寂,世寿103岁。
如今,罗汉寺内,万座佛像,壮观辉煌,平静安详,谁又能说果清不是其中的一尊令人尊敬的罗汉!
我相信,人们也都会记住那位身穿一袭百衲衣,头戴一顶旧草帽的老和尚。
大千世界,如人人都能像果清一般,将会是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