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个人的命运和一块石头紧密相连,在中国的历史上,首推春秋时期楚国的卞和;而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这块石头紧密相连,在中国的历史上,首推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那块具有如此巨大魅力的石头,就是和氏璧。
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此王就是楚文王。
卞和献玉,虽被刖双足却不减其念,其志不在玉,而在玉、石之分;秦王威风八面而蔺相如无所惧,贤者守玉,以为知节。其志其节,令人仰钦。
这块和氏璧被视为稀世珍宝,也掀起其后千年的兵戈纷争;而后它又神秘失踪,留下千古悬念。可以说,世上数千年,唯此和氏璧最为传奇。
当初,楚文王(公元前689-677年)得和氏璧,即其成为楚国的国之瑰宝。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和氏璧作为聘礼被送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王又惦念上了这块宝玉,就就使了个诡计,向赵惠文王提出“愿以十五座城”换和氏璧。中国明知这是秦王设下的圈套,可赵弱秦强,赵国惹不起秦国。极不情愿下,只好派蔺相如奉璧使秦。机智的蔺相如对秦昭王的花招了若指掌,便留了个心眼,悄悄将和氏璧带回赵国,留下一段“完璧归赵”的千古佳话。
后来,这块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到了秦王赢政的手中。《史记》记载,公元前238年,秦王赢政令玉工将丞相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之印。这样,和氏壁就成了国玺,成了“皇权天授”的象征,成为历代帝王相传和改朝换代必争的神器。
也有史书说,秦始皇的玉玺是用陕西蓝田玉雕琢的。这方玉玺到底是用和氏璧还是用蓝田玉雕琢,无据可查,但这方玉玺自问世之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风浪骤起,他所乘之舟行将覆没。秦始皇连忙将玉玺抛于湖中,祀神镇浪,得以平安过湖。8年后,秦始皇出行至华阴,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秦皇的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的代称)。”言毕不见踪影,玉玺复归于秦。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先进入咸阳,秦三世子婴将这方玉玺献给刘邦,自此,这方玉玺又成为汉家天下的“传国之宝”。
西汉末年,婴儿皇帝刘婴年仅两岁,这方玉玺便由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权臣王莽为了篡位,就命安阳侯王舜逼迫王政君交出玉玺。王政君怒中掷玉玺于地,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黄金补修,“金镶玉”一词由此而出,玉玺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落后,这方玉玺又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手中,后历传于诸帝。东汉末年,宦官作乱,汉少帝刘辩仓皇出逃,玉玺随之失踪。在其后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孙坚的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具女尸,从她颈下的锦囊中又发现了这方“传国玉玺”,孙坚刚做起皇帝梦,却被袁绍得知,立即逼迫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败死,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在曹操的手中,但他颇有自知之明:非命中为帝王者持此玺皆死于非命,所以他一直不敢自用。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也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皇帝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此玉玺;后来,后赵大将冉闵自立,又夺得玉玺。
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这方传国玉玺。不久,侯景兵败身死,玉玺被投入金陵栖霞寺的井中。事后,寺僧将玉玺捞出,献给陈武帝陈霸先。
隋朝灭陈后,这方玉玺又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西北大漠的突厥。到了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这方玉玺又归唐皇所有。
五代朱温篡唐后,传说最后一个掌握玉玺的皇帝是五代后唐的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后唐废帝李从珂在宫内自尽,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焚于大火,这方玉玺也下落不明。
由于传国玉玺是皇权的象征,谁获得玉玺谁就是“天命所归”,就有当皇帝的资格,所以引得无数豪杰枭雄为此拼命。自宋代起,真假玉玺又屡有发现。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修房时掘得“色绿如蓝,温润而泽”的“螭钮五盘玉印”,经蔡京等多名官员认定这就是“前秦传国玺”。然而,后世专家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小把戏而已。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又有人在河里捞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给孝宗皇帝。还有传说,这枚传国玺在元代末年由元顺帝带入蒙古草原后,又被皇太极得到。皇太极因这方玉玺“色青”而将国号“金”改为“清”,不知是否。
《明史》中记载说,“自秦始皇得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是受命于天,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
于今,和氏璧已失踪千年。它到底是何方宝物?献玉人卞和到底是哪里人?和氏璧的下落于何处等,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漫漫历史烟云中,和氏璧已成千古之谜。
本世纪之初,我参与武康铁路建设,工地就在襄阳附近。
襄阳是个历史名城,商周之时,其为邓、卢、鄀、罗、鄢、谷、厉、随、唐等众多诸侯国之城,后归楚地。
商代末年,楚人居于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率民投靠西周。其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楚人又举部南迁至荆山之野,就是现今丹江两岸。周成王时,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建都于丹阳。丹阳者,丹江之阳(南),也就是现今的河南省淅川县。
到熊绎的第四代孙熊渠时,他趁中原动乱,发动西征。先攻克庸国(今湖北竹山县),又东征今湖北中部,将楚国的势力东扩至江汉平原,并将国都迁至现襄樊城南40公里的宜城市郑集镇皇城村一带。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熊赀即位后,再度迁都于郢(湖北江陵),楚国逐渐强大。到其子楚成王时,已“楚地千里”,成为南方诸夷的首领。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伐楚,拔郢”,“烧楚先王墓夷陵”,楚顷襄王被迫迁都河南淮阳。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王翦攻破楚国都城安徽寿春,杀楚将项燕,俘楚王负刍,楚国自此灭亡。
由于新建的铁路要经过一片东汉古墓群,在和襄樊考古人员多次接触时,无意中得知,“和氏壁”居然就出自襄阳市西南30公里的南漳县。考古队的刘队长对我说,“和氏璧就出于南漳西部沮水一带,那里就是当年卞和得璞玉之处。至今,那里还有‘玉印岩’古迹……其实,和氏璧就是一种拉长石。拉长石是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中的一种。在光照下,把这种拉长石转动到一定角度,就会闪现出彩色的莹光。而它不经琢磨,就不会出现荧光,这也是和氏璧不易被人认识的原因。”
早就知道“卞和玉”的典故,如今,又得知,卞和玉就出自附近,这可得去看看。运气好了,说不定咱也能寻摸到一块宝玉!
趁闲暇,约几个朋友,开车沿305省道直奔南漳县。
南漳县在秦代时为伊庐县;隋朝时,因境内有漳河穿过,故改称南漳县。
出南漳县城,沿省道南行60公里到刘家台,再西行不远,向村民打听“玉印岩”。村民笑着手一指,就在前面不远的金镶坪村。
村口公路旁,一个突出的山崖,崖壁上镌有“玉印岩”三个大字。“玉印岩”也叫抱璞岩,崖下是一个巨大的山洞,洞口围有砖墙。洞内右壁有个一尺见方、半尺深的石穴,这就是卞和得璞玉之穴。
相传,2700多年前,楚人卞和见有凤凰栖落于洞右石壁上长鸣不已。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卞和认定石壁之上必定有宝玉,遂取石献于楚王。以后几经磨难,终成天下闻名的“和氏壁”。
当地村民介绍说,当年卞和两次献玉被拒,就整日坐在这洞口哭泣。先哭出的是泪,之后流出的是血,所以金镶坪一带土质发红,那都是卞和泣出的血所染红的。对此谬传,我们只是一笑。
湖北省南漳县玉印岩(抱璞岩)
玉印岩四周峰峦叠嶂,葱茏苍翠,村民说,当年卞和的故宅就在此,后人还在这里修了卞和庙。
立于岩上,迎山风,听松涛,耳边仿佛传来当年卞和幽幽的哭泣之声,顿生嗟叹。
只是这里早已成为旅游之地,不知多少人来过此地,想在这里找到宝玉的可能性为零。
后来,听保康县的朋友介绍,位于襄阳西部的保康县也有个卞和得玉的抱玉岩。
西周时,保康一带曾是楚国早期的中心区域,后来才向东迁徙。保康县内,荆山连绵起伏。从县城向南20公里是五道峡景区。《中国地名词典》中介绍说:五道峡内“有抱玉岩,相传为春秋楚国卞和得玉处”。《山海经》里也说:“景山其上多金玉。”景山就是荆山,五道峡就位于荆山腹地。而且,五道峡还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自然值得一去!
在我的鼓动下,我们一众开着两台汽车,兴致勃勃地从谷城出发,也就两个小时,就到了五道峡景区。
五道峡地处荆山主脉翠屏山北麓,由五段峡谷构成。仲夏的五道峡葱茏翠裹,处处可见清澈湍急的溪流,珠溅玉碎,訇然盈耳。站在瀑布旁,水雾扑面而来,清清凉凉的感觉沁入心脾。这等美景,人间哪得几回见?好山好水才出宝玉,让人不由不相信稀世美玉和氏壁就应出自此地。
在二道峡,一块黑褐色的巨石上写着“抱玉岩”三个大字,岩下有溶洞,里面又藏了三个相连的小洞,更使抱玉岩充满神秘色彩。
《保康县志》记载:卞和本是个玉工,他听人讲,有凤凰常在五道峡内盘旋。卞和便时常在峡谷里流连。一天凌晨,他看见一只口含朱砂的凤凰,在一块巨石上徘徊。卞和断定这块巨石里一定藏着珍宝,于是便凿开巨石,终于发现了一块璞玉。
五道峡南的重阳乡卞家湾,就是卞和的故里。传说,卞和献上宝玉后,放弃了楚文王对他的封赏,又回到这里,死后就葬在重阳乡。卞和墓的香火旺了上千年,后来毁于沧桑。
我在二道峡“抱玉岩”里转了一圈,仍是一无所获。
后来,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又看到:“荆山在湖北阳新县北五十里”,并引《舆地纪胜》云:“为卞和得璞之所”。
而安徽怀远县却发文说:“有《中国名胜词典》为证:怀远县荆山有抱玉岩,传为卞和抱珍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
安徽的芜湖也有记载:“芜湖县东南十六里,天成湖与长河之间,有大、小二荆山,大荆山即卞和得玉处。”
呜呼,天下处处皆有荆山,玉石可分,荆山却难辨。何处地灵产宝玉,何处荆山泣忠魂,又有谁人知晓?
几次出行探索,虽说都没有找到“玉石”,却进一步得知了“玉”,尤其是对“返归真”之说,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值得!
抱璞岩寻“和氏璧”
将一个人的命运和一块石头紧密相连,在中国的历史上,首推春秋时期楚国的卞和;而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这块石头紧密相连,在中国的历史上,首推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那块具有如此巨大魅力的石头,就是和氏璧。
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此王就是楚文王。
卞和献玉,虽被刖双足却不减其念,其志不在玉,而在玉、石之分;秦王威风八面而蔺相如无所惧,贤者守玉,以为知节。其志其节,令人仰钦。
这块和氏璧被视为稀世珍宝,也掀起其后千年的兵戈纷争;而后它又神秘失踪,留下千古悬念。可以说,世上数千年,唯此和氏璧最为传奇。
当初,楚文王(公元前689-677年)得和氏璧,即其成为楚国的国之瑰宝。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和氏璧作为聘礼被送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王又惦念上了这块宝玉,就就使了个诡计,向赵惠文王提出“愿以十五座城”换和氏璧。中国明知这是秦王设下的圈套,可赵弱秦强,赵国惹不起秦国。极不情愿下,只好派蔺相如奉璧使秦。机智的蔺相如对秦昭王的花招了若指掌,便留了个心眼,悄悄将和氏璧带回赵国,留下一段“完璧归赵”的千古佳话。
后来,这块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到了秦王赢政的手中。《史记》记载,公元前238年,秦王赢政令玉工将丞相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之印。这样,和氏壁就成了国玺,成了“皇权天授”的象征,成为历代帝王相传和改朝换代必争的神器。
也有史书说,秦始皇的玉玺是用陕西蓝田玉雕琢的。这方玉玺到底是用和氏璧还是用蓝田玉雕琢,无据可查,但这方玉玺自问世之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风浪骤起,他所乘之舟行将覆没。秦始皇连忙将玉玺抛于湖中,祀神镇浪,得以平安过湖。8年后,秦始皇出行至华阴,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秦皇的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的代称)。”言毕不见踪影,玉玺复归于秦。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先进入咸阳,秦三世子婴将这方玉玺献给刘邦,自此,这方玉玺又成为汉家天下的“传国之宝”。
西汉末年,婴儿皇帝刘婴年仅两岁,这方玉玺便由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权臣王莽为了篡位,就命安阳侯王舜逼迫王政君交出玉玺。王政君怒中掷玉玺于地,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黄金补修,“金镶玉”一词由此而出,玉玺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落后,这方玉玺又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手中,后历传于诸帝。东汉末年,宦官作乱,汉少帝刘辩仓皇出逃,玉玺随之失踪。在其后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孙坚的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具女尸,从她颈下的锦囊中又发现了这方“传国玉玺”,孙坚刚做起皇帝梦,却被袁绍得知,立即逼迫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败死,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在曹操的手中,但他颇有自知之明:非命中为帝王者持此玺皆死于非命,所以他一直不敢自用。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也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皇帝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此玉玺;后来,后赵大将冉闵自立,又夺得玉玺。
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这方传国玉玺。不久,侯景兵败身死,玉玺被投入金陵栖霞寺的井中。事后,寺僧将玉玺捞出,献给陈武帝陈霸先。
隋朝灭陈后,这方玉玺又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西北大漠的突厥。到了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这方玉玺又归唐皇所有。
五代朱温篡唐后,传说最后一个掌握玉玺的皇帝是五代后唐的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后唐废帝李从珂在宫内自尽,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焚于大火,这方玉玺也下落不明。
由于传国玉玺是皇权的象征,谁获得玉玺谁就是“天命所归”,就有当皇帝的资格,所以引得无数豪杰枭雄为此拼命。自宋代起,真假玉玺又屡有发现。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修房时掘得“色绿如蓝,温润而泽”的“螭钮五盘玉印”,经蔡京等多名官员认定这就是“前秦传国玺”。然而,后世专家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小把戏而已。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又有人在河里捞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给孝宗皇帝。还有传说,这枚传国玺在元代末年由元顺帝带入蒙古草原后,又被皇太极得到。皇太极因这方玉玺“色青”而将国号“金”改为“清”,不知是否。
《明史》中记载说,“自秦始皇得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是受命于天,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
于今,和氏璧已失踪千年。它到底是何方宝物?献玉人卞和到底是哪里人?和氏璧的下落于何处等,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漫漫历史烟云中,和氏璧已成千古之谜。
本世纪之初,我参与武康铁路建设,工地就在襄阳附近。
襄阳是个历史名城,商周之时,其为邓、卢、鄀、罗、鄢、谷、厉、随、唐等众多诸侯国之城,后归楚地。
商代末年,楚人居于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率民投靠西周。其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楚人又举部南迁至荆山之野,就是现今丹江两岸。周成王时,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建都于丹阳。丹阳者,丹江之阳(南),也就是现今的河南省淅川县。
到熊绎的第四代孙熊渠时,他趁中原动乱,发动西征。先攻克庸国(今湖北竹山县),又东征今湖北中部,将楚国的势力东扩至江汉平原,并将国都迁至现襄樊城南40公里的宜城市郑集镇皇城村一带。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熊赀即位后,再度迁都于郢(湖北江陵),楚国逐渐强大。到其子楚成王时,已“楚地千里”,成为南方诸夷的首领。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伐楚,拔郢”,“烧楚先王墓夷陵”,楚顷襄王被迫迁都河南淮阳。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王翦攻破楚国都城安徽寿春,杀楚将项燕,俘楚王负刍,楚国自此灭亡。
由于新建的铁路要经过一片东汉古墓群,在和襄樊考古人员多次接触时,无意中得知,“和氏壁”居然就出自襄阳市西南30公里的南漳县。考古队的刘队长对我说,“和氏璧就出于南漳西部沮水一带,那里就是当年卞和得璞玉之处。至今,那里还有‘玉印岩’古迹……其实,和氏璧就是一种拉长石。拉长石是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中的一种。在光照下,把这种拉长石转动到一定角度,就会闪现出彩色的莹光。而它不经琢磨,就不会出现荧光,这也是和氏璧不易被人认识的原因。”
早就知道“卞和玉”的典故,如今,又得知,卞和玉就出自附近,这可得去看看。运气好了,说不定咱也能寻摸到一块宝玉!
趁闲暇,约几个朋友,开车沿305省道直奔南漳县。
南漳县在秦代时为伊庐县;隋朝时,因境内有漳河穿过,故改称南漳县。
出南漳县城,沿省道南行60公里到刘家台,再西行不远,向村民打听“玉印岩”。村民笑着手一指,就在前面不远的金镶坪村。
村口公路旁,一个突出的山崖,崖壁上镌有“玉印岩”三个大字。“玉印岩”也叫抱璞岩,崖下是一个巨大的山洞,洞口围有砖墙。洞内右壁有个一尺见方、半尺深的石穴,这就是卞和得璞玉之穴。
相传,2700多年前,楚人卞和见有凤凰栖落于洞右石壁上长鸣不已。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卞和认定石壁之上必定有宝玉,遂取石献于楚王。以后几经磨难,终成天下闻名的“和氏壁”。
当地村民介绍说,当年卞和两次献玉被拒,就整日坐在这洞口哭泣。先哭出的是泪,之后流出的是血,所以金镶坪一带土质发红,那都是卞和泣出的血所染红的。对此谬传,我们只是一笑。
玉印岩四周峰峦叠嶂,葱茏苍翠,村民说,当年卞和的故宅就在此,后人还在这里修了卞和庙。
立于岩上,迎山风,听松涛,耳边仿佛传来当年卞和幽幽的哭泣之声,顿生嗟叹。
只是这里早已成为旅游之地,不知多少人来过此地,想在这里找到宝玉的可能性为零。
后来,听保康县的朋友介绍,位于襄阳西部的保康县也有个卞和得玉的抱玉岩。
西周时,保康一带曾是楚国早期的中心区域,后来才向东迁徙。保康县内,荆山连绵起伏。从县城向南20公里是五道峡景区。《中国地名词典》中介绍说:五道峡内“有抱玉岩,相传为春秋楚国卞和得玉处”。《山海经》里也说:“景山其上多金玉。”景山就是荆山,五道峡就位于荆山腹地。而且,五道峡还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自然值得一去!
在我的鼓动下,我们一众开着两台汽车,兴致勃勃地从谷城出发,也就两个小时,就到了五道峡景区。
五道峡地处荆山主脉翠屏山北麓,由五段峡谷构成。仲夏的五道峡葱茏翠裹,处处可见清澈湍急的溪流,珠溅玉碎,訇然盈耳。站在瀑布旁,水雾扑面而来,清清凉凉的感觉沁入心脾。这等美景,人间哪得几回见?好山好水才出宝玉,让人不由不相信稀世美玉和氏壁就应出自此地。
在二道峡,一块黑褐色的巨石上写着“抱玉岩”三个大字,岩下有溶洞,里面又藏了三个相连的小洞,更使抱玉岩充满神秘色彩。
《保康县志》记载:卞和本是个玉工,他听人讲,有凤凰常在五道峡内盘旋。卞和便时常在峡谷里流连。一天凌晨,他看见一只口含朱砂的凤凰,在一块巨石上徘徊。卞和断定这块巨石里一定藏着珍宝,于是便凿开巨石,终于发现了一块璞玉。
五道峡南的重阳乡卞家湾,就是卞和的故里。传说,卞和献上宝玉后,放弃了楚文王对他的封赏,又回到这里,死后就葬在重阳乡。卞和墓的香火旺了上千年,后来毁于沧桑。
我在二道峡“抱玉岩”里转了一圈,仍是一无所获。
后来,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又看到:“荆山在湖北阳新县北五十里”,并引《舆地纪胜》云:“为卞和得璞之所”。
而安徽怀远县却发文说:“有《中国名胜词典》为证:怀远县荆山有抱玉岩,传为卞和抱珍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
安徽的芜湖也有记载:“芜湖县东南十六里,天成湖与长河之间,有大、小二荆山,大荆山即卞和得玉处。”
呜呼,天下处处皆有荆山,玉石可分,荆山却难辨。何处地灵产宝玉,何处荆山泣忠魂,又有谁人知晓?
几次出行探索,虽说都没有找到“玉石”,却进一步得知了“玉”,尤其是对“返归真”之说,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