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的传说

2022-08-09 11:28:26

       杭州最闻名于天下者,除了秀美的西湖,钱塘观潮是千百年来无数人的最大向往。观赏钱塘潮,早在汉魏之时就已盛行。唐宋时,此风更盛。相传农历八月十八是钱塘潮神的生日,潮峰最高,“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苏轼咏赞钱塘潮的名句。南宋朝廷也曾于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之后便相沿成习,后演变成观潮节。

       为什么钱塘秋潮如此汹涌澎湃?除了地理地貌的原因,还有一个传说。

       春秋时期,掌控江苏、安徽的吴国打败了位居浙江一带的越国。越王勾践被迫向吴国称臣纳贡,暗中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意欲复国。

       此事被吴国大臣伍子胥察觉到,他多次劝说吴王尽早杀掉勾践,以免后患无穷。越国却以重金收买的吴国大臣伯嚭,在吴王面前不断诬陷伍子胥,致使吴王夫差奸忠不分,赐剑让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首装入皮囊,抛入钱塘江中。

       伍子胥死后第九年,越王勾践羽翼丰满,他在大夫范蠡和文种的辅助下,一举灭掉了吴国。事后,越王勾践担心文种因功高而图谋不轨,居然也迫使文种自刎。

       伍子胥与文种这两个互为敌国的忠臣,都位居钱塘江两岸,各保其主,明争暗斗,但下场却同样悲惨。为此,钱塘水神也为此深感不公,便不时掀起滔天巨浪,冲击钱塘江两岸,借此泄愤。

       钱塘江潮以雄伟的气势引来了无数人前来观赏,却也冲击堤岸,摧毁沿江庄稼房屋,给两岸百姓带来巨大的祸殃。

       为此,历代钱塘江两岸的百姓为防御水患,修筑了百里长的钱塘江堤防,大大减轻了江潮的危害,也促进了航运。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吴越王钱弘俶(也叫钱俶)还听从延寿、赞宁两位高僧的建议,在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修建一座九级高塔,借以震慑潮妖水怪,并按“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为名,将这座佛塔命名为六和塔。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六和塔的命名,取自佛教“六和敬”之说,也就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往、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杭州六和塔

       六和塔为楼阁式砖塔,59.9米,塔身为砖石结构,共七层;塔墙敦实,墙体厚4.1米。塔墙外,连接八面十三层木结构塔身。其中,七层与塔身相通,六层封闭,形成七明六暗的十三层塔身。塔身各层均设有外墙、内回廊、敞窗和方形塔心室。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外檐角还挂有104只铁铎。微风徐来,不时可听到“叮叮咚咚”悦耳的铎声。

       从塔内沿阶梯拾级而上,八面券门均通外廊,各层皆可从不同视角,凭栏远眺大江浩渺,钱塘江大桥横跨南北,月轮山满目青翠,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心胸开阔。

       站在檐廊西侧,向钱塘江上游眺望,可见江水转向,使钱塘江形成“之”字状,因此钱塘江也称之江。由于江道弯曲,造成这一带江潮极为壮观。故而,六和塔是观赏钱江秋潮的胜地。

       六和塔建成后千余年来,分别于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屡次重修。

       1757年,乾隆皇帝曾登临六和塔,查看钱塘江大潮和钱江堤防。为此,他为六和塔题写《登六和塔作·乾隆丁丑春御笔》:

       初地诣坚固,信心登窣堵。

         二谛此俱融,空色本无所。

         三明真净域,可以泯今古。

         四天垂宝纲,落落闻铃语。

         五云纠扶盖,拥护龙象祗。

         六鳌永负戴,万劫奠江溆。

         七宝胜庄严,如是瓣香炷。

         层层标实诠,历历频证取。

         江山识重巡,欢喜生八部。

         扬以细细风,霏以纤纤雨。

         后人摘取诗文中的词句,分别题写在六和塔各层的匾额之上。其第一层题写的是“初地坚固”,第二层上题写的是“二谛俱融”,第三层上题写的是“三明净域”,第四层上题写的是“四天宝纲”,第五层上题写的是“五云扶盖”,第六层上题写的是“六鳌负戴”,第七层上题写的是“七宝庄严”。

       游人登临六和塔,除了观赏钱江美景,更多的是受到“鲁智深圆寂”和“武松出家”传说的吸引。

       明代小说《水浒传》中说,梁山泊好汉南征方腊后,胜利而归。路过杭州时,在六和塔下的六合寺内休整。这一天,鲁智深正在禅房休息,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呐喊声,犹如千军万马正在激烈厮杀。鲁智深连忙一跃而起,拿起禅杖就跑向江边。就在这时,一位僧人拦住鲁智深,对他说,那有如震雷声般的声响只是钱塘江潮信的声响。

       此时,鲁智深突然想起他出家时师父对他说过的偈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明白这是他的宿命。他回到寺中,默默地坐上禅床,对一众僧人再次说了这条偈语,而后,安详地坐化圆寂。而鲁智深的好友武松,由于在征讨方腊之时失掉一支胳膊,已成残疾之人。他见鲁智深无病圆寂,便也冷了继续跟随宋江征战之心,就在六和寺中出家,到八十岁时,善终坐化。

        不过据当地人说,《水浒传》中武松其实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事实上,在杭州还真有一个武松,也是个耿直之人。当时,武松是杭州涌金门外的卖艺人,他武艺高强,被杭州知府高权所赏识,任命他为都头,负责地方治安。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而被罢官,武松也被迫离开。

       接替高权的杭州知府是当朝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蔡鋆上任后,苛政虐民,有如豺狼虎豹一般狠毒,弄得人们怨声载道,人们都称其为“蔡虎”。武松也对其恨之入骨,便想伺机刺杀蔡鋆,为民报仇。不料,因寡不敌众,被捕入狱,最终惨死在狱中。当时的百姓感念武松的恩德,便把他葬在杭州西湖畔的西泠桥旁,后世还有人为他题写碑额宋义士武松之墓。我在杭州读书时,还曾见过这座墓,可惜后来在“文革”中被毁。

       可见,历史上确有武松,不过此武松非《水浒传》中的好汉武松。真武松确实也打过“虎”,这“虎”也并非吊睛白额的真虎,而是贪佞之官蔡鋆。可惜的是,《水浒传》中的武松打死了真虎,现实中的武松却被“蔡虎”所吞噬。许是小说的作者施耐庵老先生敬佩武松,所以就在小说里给了武松一个皆大欢喜的善终结局。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