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建城邑,起名金陵。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为建康。明朝之处,朱元璋建都于此,古定名南京,延续至今。
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城市秀美,人文荟萃,胜迹遍地,无不令人流连忘返。一日小聚之时,南京的朋友说,南京方山有座斜塔,是中国的“第一斜”,其斜度超过了意大利队比萨斜塔,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次日,我就和朋友乘车前往。
方山位于南京市南侧江宁区南部,山虽不高,但在平原上突兀而起,也算得上是一处胜景。方山的山顶是一小片平地,远远看去,仿佛一枚方形的石章,所以,方山也被称为“印山”,山名恰如其分。
方山胜景
传说,秦朝之时,有方士“举报”,说金陵有“王气”,五百年后将出“帝王”。秦始皇为确保他的子孙传世万代,就下令在金陵凿山挖渠,斩断“龙脉”,以泄“王气”,方山也跟着罹难。方山位于金陵城东南方向出入必经之地,当时,谁若出京南行,友人也多是相送到方山,方才挥手告别。由于方山距金陵城四十里,送行的人们为此多要在此留住一晚。慢慢的,方山也就随之繁华起来。后来,南朝齐时,高僧释法瑗筑庐于方山,弘扬佛法。
自古,这座方山,静卧金陵之南,素有“林麓之美、烟霞之胜、梵音之悠”的美誉,历来文人墨客商贾云集,观景抒情,发肺腑之言。
到了南宋时,高僧善鉴在方山修建了定林寺和一座佛塔。后来,历经风霜沧桑,定林古寺也已坍圮,仅存定林寺古塔,孤独孑立。
我们要去看的,正是这座历经八百年的古塔。
定林古塔位于方山北麓,塔后,一座刚刚落成的定林寺,建筑颇为雄伟。但由于没有多少历史积淀,所以,我们对其并无兴趣,只是围着古塔,转了了几圈,细细观看。
一眼看去,定林寺塔果然是一座“世界第一斜塔”。站在塔下,我甚至还心怀忐忑,生怕它会听人坍塌下来。朋友笑着安慰我:放心吧,它这个样子已经快一千年啦!
定林寺塔不高,只有13米,是一座专供佛像的八角七层檐楼阁式砖塔,不能上人。塔的底层和二层内部为方形,以上各层呈圆筒形。第五层有大横柁承塔心木刹件。塔底层仅南向辟门,二层以上均为四面辟门。在它身后新建的定林寺的比衬下,塔身越发显得瘦小低矮。说起来,这座八百岁的古塔,当算是南京市年龄最大的塔了。虽然,南京不乏历史名塔,只可惜,那些塔都已经过现代技术和现代建材的重修,只能算作现代景观塔了。
定林寺塔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的底层高约4米,底层仅南面开门,其上六层均四面开门。底层中部有石雕须弥座,东、西、北三面有佛龛。塔身各面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枋、斗拱。二层以上每层围有叠涩砖出挑的短檐,出挑的檐角采用火山石砌筑。整座塔的外观清秀美观,别具一格。
方山定林寺斜塔
定林寺塔虽有塔心室,但不能攀登。底层塔心室为方形,三层以上为圆筒形。顶层设木架以承塔刹。
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塔檐和塔刹已损。尤为突出的是,定林寺塔的塔身向北倾斜了约7°45′,塔顶偏离塔基中心1.67米。这对于一座塔式建筑来说,是个很危险的数字,他的倾斜度已接近临界值。如不尽快加以扶正固定,古塔随时可能会坍塌。
据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测量定林寺塔的高度为13米;而到了2003年,塔高仅为12米左右,半个世纪,塔身居然下降了一米!而且,定林寺塔也不断向北倾斜,1974年就曾抢救性地维修过。到了2003年,又发现该塔仍在缓慢地不断下沉和倾斜,虽然平均每月下沉仅为0.66毫米,但对于一座古塔来说,仍是致命的。
有关部门立即对定林寺塔进行了抢救性“纠偏”加固,以钢板捆绑,并用钢索拉住塔身,在塔周围打下了多个十多米深的人工挖孔桩,灌注了钢筋混凝土,加固了地基,确保塔身不再倾斜、滑移,并成功地将塔的斜度从7°45′拉回到5°35′。即便如此,塔身的斜度还是超过意大利比萨斜塔的3.99度,所以被称为“世界第一斜塔”。不过,这个“美誉”可不是个什么好事,因为越斜,就意味着塔距离坍塌的日子越近!
提起斜塔,许多人总会提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每每见到中华大地上的某座斜塔,也总会拿它和比萨斜塔去比较一番。如果中国的某座塔的倾斜度超过了比萨斜塔,还会莫名地夸耀一番,好像只有把塔建的斜了歪了,才算建筑水平的“出类拔萃”。其实,无论是哪座塔,出现了歪斜,都属于建筑质量问题,这对建筑师而言,绝非什么光彩的事。
定林寺塔的倾斜,也和众多倾斜的古塔一样,都是因为古塔的地基出现了问题。
说实话,古人建塔时,对地基的处理大多不甚重视,一般只是开挖浅层表土后,就放置条石地基,然后就在地基上砌砖垒石。严格地说,这样的地基处理,对一般建筑勉强可用,要是对塔一类的高层建筑来说,以后肯定就会出现问题。定林寺塔的地下,是乱石和流沙(南石北砂)。由于砂和石在近千年的不同沉降以及地表土层缓慢向北滑移,就导致了塔身不断向北倾斜。地层结构的南高北低,丰富的地表水不断向北渗流,更加剧了塔身的倾斜。
不过,我们大老远的乘车而来,就看了一座不高的斜塔,总是觉得心有不甘。便和朋友徒步从小路上山,去方山地质公园看看。据说,方山还是道家的第六十九福地,山上还有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捕的海慧寺,有东晋时期的炼丹家葛洪的隐修之处,如此历史积淀沉厚之地,自然大可一饱眼福。
到了山顶,有一座观景台。站在栏杆旁,定林寺尽收眼底。
不远处,就是火山遗迹。但当我等走近火山口景区时,却被一只巨犬的嘶吠所惊吓。虽然那只巨犬被一条铁链系着脖颈,但它那狂吠声却令我等继续前行的兴趣皆无。于是,原路打道回府。
此行,也暴露出由于自己多年的“养尊处优”,体能大幅度下降。此行,不过就是攀登海拔200米的方山,路况也很好,却把我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一路上歇息了多次。想起来就伤心,这等身体,还怎能四处欣赏大好河山!
一定要加强锻炼。
“天下第一斜”的方山定林寺塔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建城邑,起名金陵。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为建康。明朝之处,朱元璋建都于此,古定名南京,延续至今。
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城市秀美,人文荟萃,胜迹遍地,无不令人流连忘返。一日小聚之时,南京的朋友说,南京方山有座斜塔,是中国的“第一斜”,其斜度超过了意大利队比萨斜塔,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次日,我就和朋友乘车前往。
方山位于南京市南侧江宁区南部,山虽不高,但在平原上突兀而起,也算得上是一处胜景。方山的山顶是一小片平地,远远看去,仿佛一枚方形的石章,所以,方山也被称为“印山”,山名恰如其分。
传说,秦朝之时,有方士“举报”,说金陵有“王气”,五百年后将出“帝王”。秦始皇为确保他的子孙传世万代,就下令在金陵凿山挖渠,斩断“龙脉”,以泄“王气”,方山也跟着罹难。方山位于金陵城东南方向出入必经之地,当时,谁若出京南行,友人也多是相送到方山,方才挥手告别。由于方山距金陵城四十里,送行的人们为此多要在此留住一晚。慢慢的,方山也就随之繁华起来。后来,南朝齐时,高僧释法瑗筑庐于方山,弘扬佛法。
自古,这座方山,静卧金陵之南,素有“林麓之美、烟霞之胜、梵音之悠”的美誉,历来文人墨客商贾云集,观景抒情,发肺腑之言。
到了南宋时,高僧善鉴在方山修建了定林寺和一座佛塔。后来,历经风霜沧桑,定林古寺也已坍圮,仅存定林寺古塔,孤独孑立。
我们要去看的,正是这座历经八百年的古塔。
定林古塔位于方山北麓,塔后,一座刚刚落成的定林寺,建筑颇为雄伟。但由于没有多少历史积淀,所以,我们对其并无兴趣,只是围着古塔,转了了几圈,细细观看。
一眼看去,定林寺塔果然是一座“世界第一斜塔”。站在塔下,我甚至还心怀忐忑,生怕它会听人坍塌下来。朋友笑着安慰我:放心吧,它这个样子已经快一千年啦!
定林寺塔不高,只有13米,是一座专供佛像的八角七层檐楼阁式砖塔,不能上人。塔的底层和二层内部为方形,以上各层呈圆筒形。第五层有大横柁承塔心木刹件。塔底层仅南向辟门,二层以上均为四面辟门。在它身后新建的定林寺的比衬下,塔身越发显得瘦小低矮。说起来,这座八百岁的古塔,当算是南京市年龄最大的塔了。虽然,南京不乏历史名塔,只可惜,那些塔都已经过现代技术和现代建材的重修,只能算作现代景观塔了。
定林寺塔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的底层高约4米,底层仅南面开门,其上六层均四面开门。底层中部有石雕须弥座,东、西、北三面有佛龛。塔身各面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枋、斗拱。二层以上每层围有叠涩砖出挑的短檐,出挑的檐角采用火山石砌筑。整座塔的外观清秀美观,别具一格。
定林寺塔虽有塔心室,但不能攀登。底层塔心室为方形,三层以上为圆筒形。顶层设木架以承塔刹。
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塔檐和塔刹已损。尤为突出的是,定林寺塔的塔身向北倾斜了约7°45′,塔顶偏离塔基中心1.67米。这对于一座塔式建筑来说,是个很危险的数字,他的倾斜度已接近临界值。如不尽快加以扶正固定,古塔随时可能会坍塌。
据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测量定林寺塔的高度为13米;而到了2003年,塔高仅为12米左右,半个世纪,塔身居然下降了一米!而且,定林寺塔也不断向北倾斜,1974年就曾抢救性地维修过。到了2003年,又发现该塔仍在缓慢地不断下沉和倾斜,虽然平均每月下沉仅为0.66毫米,但对于一座古塔来说,仍是致命的。
有关部门立即对定林寺塔进行了抢救性“纠偏”加固,以钢板捆绑,并用钢索拉住塔身,在塔周围打下了多个十多米深的人工挖孔桩,灌注了钢筋混凝土,加固了地基,确保塔身不再倾斜、滑移,并成功地将塔的斜度从7°45′拉回到5°35′。即便如此,塔身的斜度还是超过意大利比萨斜塔的3.99度,所以被称为“世界第一斜塔”。不过,这个“美誉”可不是个什么好事,因为越斜,就意味着塔距离坍塌的日子越近!
提起斜塔,许多人总会提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每每见到中华大地上的某座斜塔,也总会拿它和比萨斜塔去比较一番。如果中国的某座塔的倾斜度超过了比萨斜塔,还会莫名地夸耀一番,好像只有把塔建的斜了歪了,才算建筑水平的“出类拔萃”。其实,无论是哪座塔,出现了歪斜,都属于建筑质量问题,这对建筑师而言,绝非什么光彩的事。
定林寺塔的倾斜,也和众多倾斜的古塔一样,都是因为古塔的地基出现了问题。
说实话,古人建塔时,对地基的处理大多不甚重视,一般只是开挖浅层表土后,就放置条石地基,然后就在地基上砌砖垒石。严格地说,这样的地基处理,对一般建筑勉强可用,要是对塔一类的高层建筑来说,以后肯定就会出现问题。定林寺塔的地下,是乱石和流沙(南石北砂)。由于砂和石在近千年的不同沉降以及地表土层缓慢向北滑移,就导致了塔身不断向北倾斜。地层结构的南高北低,丰富的地表水不断向北渗流,更加剧了塔身的倾斜。
不过,我们大老远的乘车而来,就看了一座不高的斜塔,总是觉得心有不甘。便和朋友徒步从小路上山,去方山地质公园看看。据说,方山还是道家的第六十九福地,山上还有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捕的海慧寺,有东晋时期的炼丹家葛洪的隐修之处,如此历史积淀沉厚之地,自然大可一饱眼福。
到了山顶,有一座观景台。站在栏杆旁,定林寺尽收眼底。
不远处,就是火山遗迹。但当我等走近火山口景区时,却被一只巨犬的嘶吠所惊吓。虽然那只巨犬被一条铁链系着脖颈,但它那狂吠声却令我等继续前行的兴趣皆无。于是,原路打道回府。
此行,也暴露出由于自己多年的“养尊处优”,体能大幅度下降。此行,不过就是攀登海拔200米的方山,路况也很好,却把我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一路上歇息了多次。想起来就伤心,这等身体,还怎能四处欣赏大好河山!
一定要加强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