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义古村群游览感想与印象(原创)

(2016-02-08 22:08:18)
标签:

古村群

古建筑

古风

旅游篇

安义古村群游览感想与印象

http://s2/bmiddle/003sQ52Egy6ZdlONEeld1&690

  听说临县安义石鼻镇有个古村群,想去,又觉路远,一百多公里呢。

元旦之日,亲朋相聚,大哥说,古村不远,离我们只有30公里远,我很惊讶,可能我们的亲戚家离镇上很远、很远。

次日,我们驱车去往安义,根据大哥讲的线路并顺着路人所指的确切方向,来到了古村群。

右转,古村群的大门就出现在眼前,横在后面的大山就是梅岭了,这个又古又老的乡村群——罗田村、水南村和京台村就坐落在梅岭脚下。

 


http://s9/bmiddle/003sQ52Egy6ZdlRND4Ia8&690





http://s2/bmiddle/003sQ52Egy6ZdlU2tMZe1&690



http://s7/bmiddle/003sQ52Egy6ZdlV0Xki86&690



 



http://s15/bmiddle/003sQ52Egy6ZdlXepFIde&690



 



 

 

古老的再生之树

 http://s3/bmiddle/003sQ52Egy6ZdlQsfl0d2&690

检票进门,没走几步,就见一再生古樟,那可是两、三个人可能都合抱不拢的树干。古樟的树干已经空了,只剩下一层老皮,可它依然顽强地生长着,深扎根于大地,在老皮上又冒出许多新的枝丫,还有一根直接从裸露的根部长出来。人们惊叹它的再生能力,用砖给它围了一个保护圈,看它再活五百年,没准儿,它又能风光一千年!

好奇的大人、小孩从侧边钻进树洞,从洞门口探出脑袋,我也忍不住走过去,脱了外套,搭在手上,穿着红衣坐在它的门槛上歇息!曾经大树底下好乘凉,如今枯木又逢春,少时勤努力,老来有活力!

 

古道与排水系统

 http://s15/bmiddle/003sQ52Egy6ZdlXepFIde&690

通向古村罗田的路由新式的地砖铺就,最后经过一个大的场地(禾场)与古道相接,古道不宽,中间是麻石板铺就的,村里人不明白我的问话,即那个一千多年历史的排水系统,估计就在这麻石板下面,从稀疏的地方可以判断石板下面就是下水道,水道一直延伸,像人工渠道疏散着天上的雨水和村民生活用过的脏水,它们从各个方向汇聚到此,然后一直排放到下面的大水塘……古村人很智慧,此一举乃多得啊!既可以排水,又方便人行走甚至用于灌溉农田。

 

古建

 

古村的古建筑很多,没有查阅资料,只凭感觉一路走着瞧。发现目标就举起相机,右边一扇大门,开着,有两节阶梯下,走廊很窄,没有发现美观的屋檐和雕花,匆匆返回,将门拉拢一点,露出一条缝隙,展示门下边那岁月磨过的痕迹,那洞口,几乎可以钻人。晚上宅子的主人完全可以不等待看家狗的归来就可以关门睡自己的大觉啦!

http://s8/bmiddle/003sQ52Egy6ZdlZvx0Ha7&690

 

http://s1/bmiddle/003sQ52Egy6ZdlYaFnGf0&690

开个小差,横插到后面,发现一古建,村里人告诉我前面的世大夫第很气派,后来进去,发现这宅子好像已没人居住了,其中有一扇门久闭而近乎糜烂,宅子前面的场面也很开阔。

 

古老的康寿方井

http://s3/bmiddle/003sQ52Egy6ZdlLmUv0c2&690

 

http://s6/bmiddle/003sQ52Egy6ZdlMDvDL05&690

 

“小小安义县,大大罗田黄。”罗田被称为“长寿村”。顺着排水系统走,左拐,就见一口古井,这是一口方井,即康寿方井,位于四通八达之处,这样有利于村里人到这里来打水。井台是由四块长方形麻石板套在一起,类似于我们村的。不过井台有点矮,小孩不宜在这里嬉戏,大人俯身从井里打水也有点不安全,一不小心,石板滑或失脚,就有可能出问题。井水很浅,三下五除二就可以吊上水来,练不到臂力。井水尚清澈,可以照见人影,旁边就是饭店,厨房就在井边,柚子树下有团队在用餐,估计用水就源于此,不知井水的纯度能维持多久。

 

罗田村遥想

 

这里还有酒坊,八零后对这些是不大感兴趣的,我还是叫住他协助一下,站在那里看这上面的门联,说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有年代了。他们到这里来只是走走散散心而已?我想亲眼看见了,起码就有个图像印象,我在年轻时也一样讨厌这些乱七八糟的老旧东西,现在越来越喜欢,觉得它们就是我们的老祖宗一样和蔼可亲。走在这样的石板路上,才会有诗意,有意境,才会萌生出写散文的想法来。农闲时,人们穿街走巷;喜庆时,人们欢天喜地;逢年过节,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是由女婿让媳妇坐上自己的土车推着回来;下雨时,人们撑着雨伞走在石板路上,或听着滴滴答答的雨声,或和过往的人寒暄几句;吃饭时,大人小孩端着饭碗坐在门槛上边吃边聊,一不留神,小孩碗里的饭菜被候在一旁见机行事的鸡啄了去吃,小时候我就这么傻冒过。和谐的氛围中偶尔也难免传来不和谐之音,或小孩的哭闹,或泼妇骂街,引来一群人围观,劝说之后,散了,过几天又恢复往日的平静了。乡里乡亲,这样的事一定少不了发生。

    12:40来到村口,有一荷塘,不过只剩下荷的茎,光秃秃的,觉得荷塘的造型比较别致,又有爬满植物的围墙做背景,视觉效果挺好的。我选择往回走,横插过去,应该可以到达来的方向,再去往水南村。

http://s9/bmiddle/003sQ52Egy6ZdlTa5F648&690

 

简单水南村

 

      果不出所料,先生已从罗田转到水南了。我顺着大水塘走,见一组合水车,刚才也看了模型。石桥下的字已模糊不清,辨认不出是哪个朝代的。田埂上有一农民,正在那里看着牛吃草。这种田园风景已不多见,很多农村就已经改用机器生产整理农田和收割庄稼了,耕牛已经被淘汰, 城里的小孩见此情景总是很惊喜地叫道“牛牛!牛牛!”。小时候我也放过牛,很想有一张放牛的照片,今天就可以弥补了。其实这也是乡村快要消失的风景图,尽管很多人喜欢吃牛肉。

水南村还在搞建设,那黄色为基调的就是寺庙吧,问了村里人,回头才找到“张勋辫帅”打工时所经出入的古宅——如今成为了民俗文化馆,比较隐蔽,就在来的左边。里面的雕花很完整,另外还保存了古村劳动妇女穿过的“三寸金莲”,和先民们用过的农具。不知来的路上那个百岁大寿是男是女,要是女的回头去瞧瞧,说不定就是缠过足的小脚女人,没打听村里有没有高寿老人,不管怎样,看着这些古老民风的建筑,古井,古道,一定不乏老人,不是吗?守门的都是老人。

http://s10/mw690/003sQ52Egy6Zdo3TIjDa9&690

中间靠右边有一闺秀阁,大门上方书写着富有诗意的四个字——香凝绿野。叹的是:没有找到诗意。

http://s14/bmiddle/003sQ52Egy6ZdlNzKZnad&690

属于罗田村分支的水南村比较简单,值得一看的就是村尾的黄氏祠堂,祠堂边是一颗古老的樟树 ,里面有四个大的实木墩子,像鼓一样浑圆溜光,天井左右各有一棵树,不同名,也不知其名,墙上两面写着四个毛笔大字:忠信孝悌。喜欢这种文化氛围,出来时特地坐在实木墩上,后面强光下低矮的嫩叶子树和中央的路为背景,央人将自己嵌入这个画面,让自然光从前面的大门和后面的天井一起照在我的身上。

http://s15/mw690/003sQ52Egy6Zdo56x5kae&690

出来看,祠堂要远距离才能拍到全景图,站在香樟树外几米处,斜看过去,才能将祠堂和路一并拉进你的镜头。

 

京台村四十八天井古屋旁“听戏”

 

为争取时间,干脆花三元钱乘坐这位师傅的摩的去往京台,几分钟的时间,摩的就把我送目的地,一下车原来就是刚才问路的地方。标志性的大门就在眼前,检票的也是一位老人,我独自一人游览这个有古戏台的村子。与前面两个村一样,主道穿村庄而过,三座古村落成鼎足之势,村间有长寿大道、祈福古道和丰禄大道(简称“福禄寿”三星)相互沟通,金台村与罗田、水南二村又有马路隔开,可以说,三者构成一大大的惊叹号!(2016.2.2.15:34

与穿村而过的路一起延伸的是一条水沟,又发现一个小的水塘,不过已废弃,右边是一个坚实的石牌坊,旁边还保留着古井与石槽,进了牌坊,有一条蜿蜒的路通向古戏台、戏台的旁侧就是一座很大很大的房子,这就是四十八天井古屋,四十八天井古屋气势宏大!这里的墨庄为刘氏的私塾,正厅为先师孔子堂,左侧供奉的应该是十八罗汉吧,中间少了四个。没时间久留,来不及仔细参观,只匆匆游览一下,就顺着外围的巷子走,找到出口。

http://s1/mw690/003sQ52Egy6Zdoj1ypOb0&690

 

这个有着1400年历史的京台村居住着刘、李二大姓。刘姓为汉代学者刘向的后裔。村里也有一祠堂叫刘氏祠堂(两边墙上也写着四个大字,不过与黄氏祠堂不一样)。

http://s12/mw690/003sQ52Egy6Zdo6NbxFeb&690

http://s15/mw690/003sQ52Egy6Zdo8rFuK7e&690

http://s15/mw690/003sQ52Egy6ZdoaS8pgee&690

http://s16/mw690/003sQ52Egy6ZdodgwTdef&690



http://s15/mw690/003sQ52Egy6ZdoepmEufe&690

http://s16/mw690/003sQ52Egy6Zdof9ZIH2f&690



http://s12/mw690/003sQ52Egy6ZdogKhgn8b&690

http://s16/mw690/003sQ52Egy6Zdohmgov4f&690

http://s15/mw690/003sQ52Egy6Zdoi1dr89e&690



http://s1/mw690/003sQ52Egy6ZdojNVwA30&690

http://s1/mw690/003sQ52Egy6ZdokCEmIf0&690

http://s15/mw690/003sQ52Egy6ZdolGqTQae&690

感想与印象

 

游览了古村群感觉古村文化到底是源远流长啊!不仅外观保存完好,里面的雕花也保护得完好无损安然无恙,这些雕花非常精美。据说三大自然村落有明清时期古民建筑86幢,面积21800余平方千米。这样的古建民居真的称得上规模宏大、保存完整、雕饰精美、文化内涵厚重啊!

http://s1/bmiddle/003sQ52Egy6ZdlK2CvC30&690

游览了古村群还确定找到了在罗田村就疑上的一个答案:古村里的水塘就是曾经听说的那种水塘,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活惯了的又到过安义的人说安义人好腌臜,在一塘浑浊的水里又是洗衣洗菜又是刷马桶。还有一句话流传得甚广,就是“安义人拉屎不肥田”,就是说他们好龌龊。我想这也是以偏概全,可能是安义某一个地方的人经常干坏事,于是让全安义人都背上了这一骂名得到这么个评价。古老的建筑需要一辈又一辈的孝子贤孙来保护,传统的文化同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忠信孝悌之人来继承!假如安义人个个很龌龊,这千年古村群能这么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么?

今天的古村群游览虽没有幸地欣赏到罗兰大师的书画之作,也没闲情享受农家小菜和拍摄田园风景,但它又一次让我改变了对安义人的看法。归来时,心中渐渐对保护千年古村文化的安义人生出一份敬意!这就是古村群给我留下的特殊印象。

 

2016.1.10.21:35——23:07——

2016.1.14 20:00——22:37初稿

 

 

2016.2.2.15:4816:3216:56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