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调查:吊瓶里的苍蝇 究竟谁在刻意隐瞒真相?

(2015-05-11 22:28:15)
标签:

杂谈

记者调查:吊瓶里的苍蝇 究竟谁在刻意隐瞒真相?

53,在平度第三人民医院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一位正在打吊瓶的女患者,在将近打完的瓶子里,却发现了一只死苍蝇!然而,记者经过深入调查,却发现这只苍蝇确实不“简单”。患者与医院同时封闭了这个吊瓶,厂家也及时介入,但却声称这是患者在“敲诈”,既然知道是“敲诈”,那为何厂家却“不敢”报案?这里面到底谁在刻意隐瞒真相?请看记者调查。

http://ww3/large/bd378faajw1es0oi76g5nj20qo0qojve.jpg究竟谁在刻意隐瞒真相?" TITLE="​记者调查:吊瓶里的苍蝇 究竟谁在刻意隐瞒真相?" /> 

惊闻  吊瓶里有只苍蝇

53清晨,记者接到线人电话。称在平度第三人民院一位患者正在打着的吊瓶里有只苍蝇。而与医院协调了一天后,医院没有给其“说法”,而求助媒体。

据了解,50多岁的患者刘某,51因肠梗阻入院,经过医院检查后,决定对其进行保守治疗,即不用手术,只是进行药物控制。一天能打好几个吊瓶,没有想到,打到第三天晚上出了事。

http://ww3/large/bd378faajw1es0oirldv3j20qo0qon0i.jpg究竟谁在刻意隐瞒真相?" TITLE="​记者调查:吊瓶里的苍蝇 究竟谁在刻意隐瞒真相?" /> 

现场  患者称不舒服

在医院的病床上,调查记者见到了刘某,只见她躺在那里,手捂着肚子,称不舒服。据其陪床的姐姐介绍,由于妹妹的孩子都在外地,妹妹生病后,由她来陪床。当天晚上快十一点了,她正准备陪着打第八个吊瓶的妹妹说话,眼看着快打完了,准备去叫护士时,突然发现瓶子里有只苍蝇。

吓得她赶快找护士长,护士长匆忙赶了过来,拔下针头。此时要将瓶子收走,被其拦下,然后要求留证据。医院也及时拿档案袋进行封存,决定对其进行鉴定,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封存完后,家属要求由她们保管。

http://ww3/large/bd378faajw1es0ojt74f5j20go0m8wgg.jpg究竟谁在刻意隐瞒真相?" TITLE="​记者调查:吊瓶里的苍蝇 究竟谁在刻意隐瞒真相?" /> 

医院  吊瓶苍蝇系瓶盖携带

双方也进行了“谈判”,一开始,院方称赔其三五千元,然后减免部分医药费,但患者不同意,要求继续“加码”。后来,院方又发现患者动用别人的医保卡入院,涉嫌骗保,这样一直僵持不下。

医院一位李姓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出现苍蝇的情况,是他从医三十余年未曾碰到过的,这样的事太蹊跷了。但他分析,这种概率太低,即使有,也是出现在工厂的灌装环节,瓶子里的液体灌满后,需要用瓶盖封住,也许在那个时候,出现个苍蝇,而压在瓶盖上方。打吊瓶时经过倒置一段时间后,将苍蝇泡了下来,出现这种“情况”。

厂家  是患者故意敲诈

“这种解释,完全是医院推卸责任。如果输液瓶里真的有苍蝇,护士的‘三查、七对’他们都做到了吗?”厂家一位负责人气愤地说。但同时,他的话锋一转,这种情况,应该属患者进行的一种敲诈行为。

李经理称,一个月,他曾接到过五起这样的投诉,并且患者打电话直接告诉他,“齐都的事你不是不知道。”并且张口就是两万元,属赤裸裸地敲诈。记者通过网络查证,所谓齐都事件,也是输液瓶出现异物,厂家被罚。

    在这现场,李经理还带着一瓶里面有苍蝇的输液瓶,并且称可以当场演示将死苍蝇打进去。据其介绍,正在注射的吊瓶,其实属于打开的范畴,不怀好意的人,只要随身携带一只针管,将针头拔掉可以轻松地将苍蝇推进去,做起来很简单。对于近年来,做这种手法的人,公安部门已破获了好几起这样的案子了。

和解  都是厂家拿的钱

经过两三天的“拉锯战”,李经理称医院和患者已经协商解决,完全按医疗纠纷办理。处理的具体办法是,赔偿患者几千元钱,然后再减免医药费,大约赔偿在七八千元左右。表面上看与厂家没有任何关系,但医院赔多少钱,都是通过业务部门,以适当的形式补给了医院。毕竟医院与厂家都是业务单位,厂家不能失去医院这样的客户。

http://ww1/large/bd378faajw1es0okow46fj20qo0qo0wm.jpg究竟谁在刻意隐瞒真相?" TITLE="​记者调查:吊瓶里的苍蝇 究竟谁在刻意隐瞒真相?" /> 

追问:谁在隐瞒真相

既然厂家认为他们的厂家生产的输液瓶不会出现“问题”?为何还“乐得”拿这个钱,让医院出面与患者协商解决?当时记者就提出,如果你们能认定患者是“敲诈”,为何不报案?而医院方面,在吊瓶里出现异物,护士“三查七对”的政策是怎么执行的,存在把关不严的重大“失误”。而患者却要求高额赔偿,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猫腻”,而那只双方封存的瓶子如今已不知去向,但是只要它不打开,经有关技术部门勘验,似乎,这永远是个未解的“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