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前滚翻教学三法
(2013-12-09 21:19:21)分类: 教研心得 |
小学前滚翻教学三法
杨发禄 (兰州市七里河区安西路小学,730050)
马兴永(兰州市七里河区教育局教研室,730050)
本文已发表在2012年《中国学校体育》第11期杂志
一、口诀引领
体育教学中的口诀要贴近实际,简洁明快,琅琅上口,易于记忆,即体现童心童趣,又要高度提炼动作要领。让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如前滚翻口诀:一撑二蹬三低头,团身滚动似篮球。通俗易懂,前滚翻的技术动作要领全都涵盖其中,只要跟着老师背诵几遍就能掌握。一撑是双手撑垫,二蹬是抬臀蹬地,三低头是含胸低头,后脑触垫团身滚动。团身滚动似篮球,要求学生团身滚动时,要像圆圆的篮球一样滚动圆滑自如。教学时教师一边做分解示范动作,一边背诵口诀,这样就能把复杂的技术动作简单化,学生就能形象直观的模仿教师的动作去学习。如果你和学生长期建立了这种口诀对话的习惯,在学生了解了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就可以用更加简洁实用的方法“一字令”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如教师喊预备!学生右臂上举,示意要做动作。教师喊1!学生说:撑!随即做出并腿下蹲,两手撑垫的动作。教师喊2!学生说: 蹬!同时身体前倾,抬臀蹬地。教师喊3!学生说: 翻!话音刚落,顺势就翻。这种“一字令”对话口诀,它的优势在于一字清,这一个字是关键字,就像一句诗里的诗眼,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喊出这一个关键字,就要让学生统一做出相应的动作,这种方法便于教师观察指导,它快捷方便,高效使用。教师只有和学生在长期的教学中达成默契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方法才能是学生心领神会。我想作为教师,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果你很好的掌握了这种“一字令”对话口诀的教学方法,不也是一种特色吗。
二、低头看天
前滚翻技术分为双手撑垫、提臀蹬地、低头含胸、团身抱腿滚动。其中,最关键的技术是低头含胸的动作,这也是教前滚翻动作过程中的难点。平常我们教前滚翻时,都会强调低头的问题,但如何才能做到有意识的低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颈椎共有七块颈椎骨组成,一般情况下,颈椎的前屈(俗称低头)是约为45°颈椎的前屈运动,是上下椎体的椎间关节前后滑动的结果。过度前屈受后纵韧带、黄韧带、项韧带和颈后肌群限制,颈椎的屈伸活动主要由第二至第七颈椎完成。平时弯曲转动有限,而做前滚翻时颈椎几乎要做45°的弯曲,人往往对这种强制性的动作不太适应,那我们必须在准备活动时,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反复的练习,如做头颈操,用头颈数笔画写米字,写自己的名字等方法,使颈部活动自如,再做难度较大的低头看天动作。低头看天的动作实际是很困难的,但这种方法有效实用。练习时学生要两腿分开膝关节微曲,身体向前弯曲180°后,尽量把头伸向两腿之间反向看天或让学生看教师的手指,让学生报数,学生如果能够完成这一动作,就会很好的突破前滚翻动作难点,为前滚翻动作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如图2低头看天)
三、对号入座
在垫子前端中间画一个似头型的圆圈,两边对称位置再画上手的图案。(如图1手型、头型图案)练习时让学生对号入座,头对头,手贴手。教师用喊“对话口诀”口语提示,教师喊1!学生回答:手对手,手撑垫,(双手撑到已经贴好的手形图案上,)这样做有利于翻滚时保持身体左右的平衡。如果没有手型图案对照,两手前后位置就容易错位,就会造成推手时用力不均的现象。教师喊2!学生回答:对准圈,眼看天。练习时眼看圆圈低头含胸,对准头型图案。学生在翻前滚翻时容易犯的错误是翻偏、头顶触垫、身体散等,这是因为头接触垫子的位置不正确,没有用后脑、肩、背依次触垫,没有抱腿滚动。解决这一难点的方法是——对号入座,反复体验才能找到感觉。教师喊3!学生回答:双脚一蹬往前翻,学生迅速蹬地向前抱腿滚翻。前滚时,头的后部,肩、背、臀依次着垫。当背着垫时,讯速收小腿,胸部与膝关节靠紧,两手抱小腿,向前滚动成蹲撑起立。(如图3对号入座)
总之,前滚翻是滚翻类教材中最基础、最简单的动作,有自我保护的使用价值。练习前滚翻能发展学生的柔韧、灵敏、协调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学生控制身体的平衡能力和时空感。因此,我认为年龄越小,学习前滚翻就越容易。因为,年龄小身体就灵活,学习技术动作容易定型。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正确的技术动作及早的传授给学生。俗话说:“少年时学的,就像石头上刻的”。如果一年级就能熟练地掌握前后滚翻的技术,不仅会为今后学习其它滚翻类教材打好基础,而且,还会使他们今后在参与体育活动时掌握一门自我保护的技能。
姓名:杨发禄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安西路小学
姓名:马兴永
单位:兰州市七里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邮编:730050
电话:
QQ邮箱:11398310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