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上清含象鉴龟自卜镜

标签:
唐道教铜镜 |
上清含象鉴龟自卜镜:圆形、铜质,直径19.3厘米,厚0.55厘米,重735克。
镜面匀净平展,镜缘微向外凸。镜背为三区配置:内区中央一龟钮,龟有头、尾和四足,龟腹中一穿孔。龟背铸纹,又称龟背纹钮。龟钮周围一圈为八卦卦象。中区较宽,铸大字符篆:"龟自卜、镜自照、吉可贞,光不耀"(图1一9)。外区较窄,铸小字楷书,文同中区"龟自卜......"铭,形成符篆与楷书字体对应。镜铭十二个字符作顺时针转读,而每个符篆都是罕见的反体(图10一21)。
此镜为唐代道教宗师司马承桢制镜,又称"上清含象鉴龟自卜镜"。镜外观厚实、质地细密,镜面颜色净白如银,镜背黑褐色显绿,纹饰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自由活泼,高浮雕生气充沛,柔美自然。字文清晰,笔法谶巧不苟,表现瑰丽华美之态,富有时代特征。
马承桢 (公元647一735年)
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南沁阳县人,自号白云子。北周琅琊公司马裔玄孙,身于官宦贵族世家,饱读诗书,却素无官宦情。21岁从上清派十一代传人潘师正,遂成为上清茅山宗开创者陶弘景之四传弟子,茅山宗封其为十二代宗师。武则天闻其名后召至京都,并受其手诏赞美。其一生与唐皇室、尤其是与玄宗李隆基关系密切。
史料记载司马承桢是一位冶金铸镜高手,他隐居浙江天台山灵塘期间,于院中建大丹炉铸镜剑,现天台山尚有"镜剑台"。他曾给睿宗、玄宗献铜镜。睿宗称:"所进明镜,规制幽奇,隐至道之精,含太易之象,藏诸宝匣,铭佩良深"。玄宗作御制《答司马承桢上剑镜诗》曰"宝照含天地,神剑合阴阳。日月丽光景,星斗载文章"。并称其镜剑"含两曜之晖,禀八卦之象,足使光延仁寿。"历史上司马承桢被皇室尊为帝师,他对道教上清派的传播和理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一生箸书颇丰,《坐忘论》是其代表作,同时是道书中明确记载制造过道教镜的人物。
通过司马承桢制作的上清含象鉴龟自卜镜,我们清楚看到道教与中国古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道教人物本身就是古镜的设计和制造者,他们根据道教教理、教义创造出的铜镜,留存至今,它不仅仅只是传递历史上道教的宝贵信息,更是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历史。
唐镜沿袭了汉镜的传统,又是铜镜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涌现出许多精美绝伦的铜镜。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五日,这天为“千秋节”又称‘’千秋金鉴节‘’。这天群臣除献甘露寿酒外,并以精致的铜镜作为祝寿的珍贵礼品进献。于是人们祝寿时就用铜镜作为礼物互赠,这种礼节在当时广为流行,因此对唐镜的制作和兴盛起到推动作用,把铜镜在实用的基础上,又赋于了精神、审美和社会意义!
眼前这件铜镜,历经千年、饱经风霜、辗转流传、保存完好。它经历世间百态,花开花落,但它告诉人们,永远不忘古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图
八
前一篇:成化瓷胎掐丝珐琅梅瓶
后一篇:雨花石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