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人有深致 锦心而绣口

标签:
才女慧见故事爱文化 |
分类: 格物致知 |
《晋书·列女传》载:“(道韫)及遭孙恩之难,举措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贼兵孙恩造反,杀到门前,信奉道教的王凝之还在求神拜佛,每天闭门默祷,以为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倒是一介弱女子谢道韫在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学她叔父谢安“但尽人事,各凭天命,”亲自招募了数百家丁天天加以训练,组成一支突击队伍。
孙恩大军长驱直入,王凝之仓皇出逃,在城门附近被对方截住,糊里糊涂地被砍了脑袋。谢道韫镇定自若,带领队伍乘乱突围出城,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冲到大街上,一如她在青绫幕幢后的谈笑风生,其胆识与谋略不由得令人叹服和心折。
后虽勇而力不能敌,终成贼兵的俘虏,但其言行令贼兵孙恩也大为心折,对其改容相待,命人送她安返故居。此后,谢道韫一直寡居会稽。
家破人亡寡居会稽的谢道韫,并没有因此难而自艾自怜地幽怨生活,心性也并没有因世事之变故而改变,她依然那么地淡定和从容,为闻名而致的学子们传道授业解惑,使受益者众。孙恩之乱既平,新到太守刘柳素拜访谢道韫。事后刘柳素常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能够与谢道韫相提并论的在当时只有同郡的张彤云,张彤云是张玄的妹妹,论家世自然不及谢家,论才情却差堪比拟,张彤云嫁到顾家。朱、张、顾、陆是江南的四大世家,张玄也常常自夸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谢道韫。有一个叫济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顾两家,有人问济尼,
会稽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韫请教。此时她已逾知命之年,曾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虽然未曾设帐授徒,但实质上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受益的学子不计其数,都以师道尊称她。这些使谢道韫的情致和事迹更力出色无比。在离乱交织的晋代,谢道韫称得上是一个“人中之凤”式的人物。如果当年没有叔父的二次择婿,她的婚姻应该有一个相知相伴举案齐眉的人,或许可以成就一个旷世才女。命运弄人。
再说她的文学才情。传于世的《泰山吟》:知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拟嵇中散咏松诗》
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
腾越未能升,顿足俟王乔。
实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摇。
这些诗灵秀之气稍逊,诗中所体现出的高贵人生境界,审美上的古朴旷远,劫后余生的大气从容,又是诗歌的取胜之处。就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而言,把女性作品拿出来进行比较,可知道谢道韫这种大笔挥洒、情致高迈之作,基本属于女性文学中的异数,很是难得。
再说下她的轶事典故。为小叔子论战 为丈夫打仗 谢道韫让众神喧哗
书圣王羲之的三儿子王献之传其衣钵,颇得其真谛,被后世合称“二王”。晋代的名士多喜清谈,一炷香,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不分白天黑夜地谈论不休。王献之也不例外,常邀文苑中顶尖的人物来家里相聚,在高手如云中论战,不亦乐乎。
一次,王献之与友人谈论诗文时,窘于应对,一时间处于下风,被此经过的谢道韫得知窘境,欲为之解围,就差了丫鬟悄悄递给他一张纸条,上书“欲为小郎解围”。
魏晋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的礼防也渐受重视,虽有大家闺秀偶尔参与清谈,但会张设青绫幕幢以自蔽,使与之对谈的男性客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
当时的谢道韫便在垂下的一方青帘后,接着王献之他们的话题,从容不迫地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不到一柱香的功夫,便让在座客人无言以对,理屈词穷而甘拜下风。让谢道韫顺利为小叔子论战解了围。谢道韫之中“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质不仅体现在论战中,更体现在她为自己的丈夫的突围中。一介弱女子,在危难时刻,丈夫都寄希望于神佛之时,她临危不惧、挺身而身,带领家丁突围。
http://s6/mw690/003sKXEKgy6Zq4IVzc9f5&690锦心而绣口" TITLE="雅人有深致
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