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抱歉这个逼我不装了
(2015-11-05 14:03:45)
标签:
电影 |
“期待值”这个东西,是特别微妙的玩意。
前一阵看了一个片,看之前觉得肯定是个大烂片,随便看看走人滚蛋,结果片子整体故事还挺紧张刺激,虽然问题很多,但因为远超期待值,所以还愿意送上“惊喜意外”俩词。
看《山河故人》之前,我特地洗了澡,吃饱饭,生怕生理感知影响我的观影心情。我准备了一把眼泪,一撮感动,和几副故作深沉的面孔,真的是费尽心力,怀着朝圣的心,可惜,这些基本没用上。
从生理上的观影体验来说,看的过程很焦躁,看完之后胸闷郁结,我说服了自己很久,即使不喜欢也要夸赞这部电影,因为不管怎么样,姿态和逼格很重要。但其实,何必呢,评价一部电影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没人在意你的看法,为什么不说点实话呢?即使观点不一样又怎样呢,如果从情感角度来评判一部电影,这本是很私人的事情,你有过童年创伤,或许会被暗黑系电影打动,你有过懵懂初恋,一定为青春类影片嚎啕大哭,这些个人观影体验,旁人是无力多言苛责的。
所以,这部电影,我没那么喜欢,还有些失望,全片没有太多打动我的地方。
[一个半小时的三角恋故事?]
其实节奏缓慢和一部电影有内涵有韵味并不能划等号的。《山河故人》故事分三段,前两个故事花费了1个半小时(或许更久),讲了一个三角恋故事,非常缓慢,信息量非常小,讲了暴发户、落魄男、绿茶婊(这个词可能不合适)两男争一女的故事。
是真的,观众就这样盯着荧幕看了那么久,看到了一段挺俗气的三角恋情,甚至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全部是片段式的生活呈现,没有情感细节,没有情感选择的前因后果,就是玩耍,吃醋,放炮,“三角理论”,跳舞,选择,在一起,结婚,背井离乡,来来去去就是那么一点事情,我不明白两个本是关系很好的男人为什么闹了矛盾,就一定要拿枪拿炸药来解决;我也不明白赵涛怎么就下定决心要选择张译;我还想试图明白的是,梁子病重15年之后再回到汾阳,那场妻子去找赵涛借钱的戏,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人世无常,人间冷暖?而我也想问一句,梁子,过了15年,你回到故乡,那个家真的还能是那副光景吗?
对于赵涛来说,这个故事可能很简单:你选择的那个男人风声水起大福大贵最后还是分道扬镳,你离开的那个人一辈子都是失败者的模样。前两段故事,即使有些感慨也不过是因为时间和人物际遇的变迁而强加来的。
[僧人超度与“剪报式"电影]
另外,还有一段剧情也让观众很意外:赵涛的父亲在汾阳车站死去,周围几位僧人为他做超度,这是一起真实的社会事件,当年感动了很多人,但是在这里猝不及防地出现,我和我周围的观众都很错愕,低声说了句“这也行”。
一个导演,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当代中国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个段落安排的特别刻意,不是吗?这是硬插进来吧,中国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外国人看了却会觉得是奇观。这个桥段让人想到了《天注定》,那部中国社会新闻剪报式的电影,一路在忙着呈现社会新闻,但是没有追根究底,很聪明的,只是拿起放大镜看看皮肤的纹路,却没有撕开表皮,去窥视下面的经络。
再者,影片有大量的符号化的意象,“钥匙”“一条狗”“一个抗着关公刀的少年”“当年的结婚请柬”,前后都有在刻意前后呼应,非常工整,我也小声嘀咕一句吧,那么多元素,那么多符号,那么多刻意的存在,多了,是不是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有这些⋯⋯]
下午看完电影,贾樟柯导演前来互动,导演说了很多,他想在电影中表现的,情感世界的变化,价值观的裹挟,沟通方式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物质对于人的影响,人被孤立,被分化,以及上升到中国社会的当代性上,等等内容。
其实,导演想要表现的这一切,观众都能感受到,因为他表现的非常外露,讲“沟通方式的改变”就会有“bb机”“大哥大”“手机”等物件出现;讲“物质对于人的影响”,就会出现“张译买了小红车”“买下了煤矿”“他去上海做风投”等剧情出现;诸如此类吧,就是,没有隐晦的,没有隐藏的,要讲什么就讲出来,很直接,也有些生硬。
还有,关于贾樟柯导演所聚焦的这些人,也可以看出他的创作理念转变吧,他站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这里或许有富商,外逃者,政治人士,都是“高端人群”,他们的去国怀乡,他们的人生往事。
另外,插一句,今天见到了董子健,一个成熟度非常高的90后演员,相比于时下的那些花美男小鲜肉,董子健能演40年,能拿一堆影帝,能有他自己的时代。
[第三段故事的孤独与寂寞与失落]
对于我来说,最打动的是第三段故事,也可能是这部电影本身就是这样,前两部分难以融入,直到最后才渐入佳境。
董子健和张艾嘉,远去,离乡,无根,漂泊,两个人是寂寞的,是孤独的;对于董子健来说,母亲的模糊的,和故乡一样和母语一样,渐渐记不得模样,张艾嘉则是他母亲形象的一个实体。一个人在挣扎着寻找母亲,另一个人刚结束一段烂泥一样的感情,两个人相遇了,相爱了,一切不都是很正常的吗?
影片有不少噱头集中在这两位演员的“母子恋”上,但要说的是,两人毫不违和,他们的恋情不违和,床戏不违和,他们的全英文对白也不违和,一切都是那么默契,两人在一起时候的那种落寞是那么契合,让人心疼。
叶倩文那首《珍重》真的是大泪点,只要一响起,就觉得难以控制情绪,香港老歌真的是有穿越时光,永恒不变的魅力。
张艾嘉放那首歌,董子健说自己曾经听过,音乐一响,我鼻子一酸,这才是山河故人啊,一首歌一个年代,一些回忆,一场相遇,一段人生。
我想起来前一阵微博上那个故事,一对情侣去外国,遇到一个黑人出租车司机,询问他们一首中国歌曲,小情侣听出来是《恋曲1990》,给他播放,听到旋律,黑人当时泪奔,这是母亲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小时候听过很多次,却因为语言不通,一直不知道这是什么歌。黑人小哥跟着《恋曲1990》泪流满面地哼唱的时候,那种触动真是太强烈了。
第三段故事,还给我的触动在于,董子健和爸爸张译的语言隔阂,电影中出现过无数种父子隔阂,却没有哪一种来得比这个更震撼,父与子,说了不同的语言,父子沟通只能用谷歌翻译,两人吵架都要带一个翻译来,失落的语言,失落的亲情。贾樟柯导演说,这来自于他一个朋友的真实经历,那位父亲因为不会英语,和自己的孩子只能用翻译词典来沟通,真是荒诞而悲伤的悲剧。
下午看的《山河故人》,晚上在家单曲循环叶倩文的《珍重》,虽然听不懂歌词,也不妨碍我哭成狗,所有没为《山河故人》流的泪,都给了这首歌。加一星给《珍重》。
前一阵看了一个片,看之前觉得肯定是个大烂片,随便看看走人滚蛋,结果片子整体故事还挺紧张刺激,虽然问题很多,但因为远超期待值,所以还愿意送上“惊喜意外”俩词。
看《山河故人》之前,我特地洗了澡,吃饱饭,生怕生理感知影响我的观影心情。我准备了一把眼泪,一撮感动,和几副故作深沉的面孔,真的是费尽心力,怀着朝圣的心,可惜,这些基本没用上。
从生理上的观影体验来说,看的过程很焦躁,看完之后胸闷郁结,我说服了自己很久,即使不喜欢也要夸赞这部电影,因为不管怎么样,姿态和逼格很重要。但其实,何必呢,评价一部电影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没人在意你的看法,为什么不说点实话呢?即使观点不一样又怎样呢,如果从情感角度来评判一部电影,这本是很私人的事情,你有过童年创伤,或许会被暗黑系电影打动,你有过懵懂初恋,一定为青春类影片嚎啕大哭,这些个人观影体验,旁人是无力多言苛责的。
所以,这部电影,我没那么喜欢,还有些失望,全片没有太多打动我的地方。
[一个半小时的三角恋故事?]
其实节奏缓慢和一部电影有内涵有韵味并不能划等号的。《山河故人》故事分三段,前两个故事花费了1个半小时(或许更久),讲了一个三角恋故事,非常缓慢,信息量非常小,讲了暴发户、落魄男、绿茶婊(这个词可能不合适)两男争一女的故事。
是真的,观众就这样盯着荧幕看了那么久,看到了一段挺俗气的三角恋情,甚至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全部是片段式的生活呈现,没有情感细节,没有情感选择的前因后果,就是玩耍,吃醋,放炮,“三角理论”,跳舞,选择,在一起,结婚,背井离乡,来来去去就是那么一点事情,我不明白两个本是关系很好的男人为什么闹了矛盾,就一定要拿枪拿炸药来解决;我也不明白赵涛怎么就下定决心要选择张译;我还想试图明白的是,梁子病重15年之后再回到汾阳,那场妻子去找赵涛借钱的戏,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人世无常,人间冷暖?而我也想问一句,梁子,过了15年,你回到故乡,那个家真的还能是那副光景吗?
对于赵涛来说,这个故事可能很简单:你选择的那个男人风声水起大福大贵最后还是分道扬镳,你离开的那个人一辈子都是失败者的模样。前两段故事,即使有些感慨也不过是因为时间和人物际遇的变迁而强加来的。
[僧人超度与“剪报式"电影]
另外,还有一段剧情也让观众很意外:赵涛的父亲在汾阳车站死去,周围几位僧人为他做超度,这是一起真实的社会事件,当年感动了很多人,但是在这里猝不及防地出现,我和我周围的观众都很错愕,低声说了句“这也行”。
一个导演,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当代中国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个段落安排的特别刻意,不是吗?这是硬插进来吧,中国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外国人看了却会觉得是奇观。这个桥段让人想到了《天注定》,那部中国社会新闻剪报式的电影,一路在忙着呈现社会新闻,但是没有追根究底,很聪明的,只是拿起放大镜看看皮肤的纹路,却没有撕开表皮,去窥视下面的经络。
再者,影片有大量的符号化的意象,“钥匙”“一条狗”“一个抗着关公刀的少年”“当年的结婚请柬”,前后都有在刻意前后呼应,非常工整,我也小声嘀咕一句吧,那么多元素,那么多符号,那么多刻意的存在,多了,是不是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有这些⋯⋯]
下午看完电影,贾樟柯导演前来互动,导演说了很多,他想在电影中表现的,情感世界的变化,价值观的裹挟,沟通方式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物质对于人的影响,人被孤立,被分化,以及上升到中国社会的当代性上,等等内容。
其实,导演想要表现的这一切,观众都能感受到,因为他表现的非常外露,讲“沟通方式的改变”就会有“bb机”“大哥大”“手机”等物件出现;讲“物质对于人的影响”,就会出现“张译买了小红车”“买下了煤矿”“他去上海做风投”等剧情出现;诸如此类吧,就是,没有隐晦的,没有隐藏的,要讲什么就讲出来,很直接,也有些生硬。
还有,关于贾樟柯导演所聚焦的这些人,也可以看出他的创作理念转变吧,他站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这里或许有富商,外逃者,政治人士,都是“高端人群”,他们的去国怀乡,他们的人生往事。
另外,插一句,今天见到了董子健,一个成熟度非常高的90后演员,相比于时下的那些花美男小鲜肉,董子健能演40年,能拿一堆影帝,能有他自己的时代。
[第三段故事的孤独与寂寞与失落]
对于我来说,最打动的是第三段故事,也可能是这部电影本身就是这样,前两部分难以融入,直到最后才渐入佳境。
董子健和张艾嘉,远去,离乡,无根,漂泊,两个人是寂寞的,是孤独的;对于董子健来说,母亲的模糊的,和故乡一样和母语一样,渐渐记不得模样,张艾嘉则是他母亲形象的一个实体。一个人在挣扎着寻找母亲,另一个人刚结束一段烂泥一样的感情,两个人相遇了,相爱了,一切不都是很正常的吗?
影片有不少噱头集中在这两位演员的“母子恋”上,但要说的是,两人毫不违和,他们的恋情不违和,床戏不违和,他们的全英文对白也不违和,一切都是那么默契,两人在一起时候的那种落寞是那么契合,让人心疼。
叶倩文那首《珍重》真的是大泪点,只要一响起,就觉得难以控制情绪,香港老歌真的是有穿越时光,永恒不变的魅力。
张艾嘉放那首歌,董子健说自己曾经听过,音乐一响,我鼻子一酸,这才是山河故人啊,一首歌一个年代,一些回忆,一场相遇,一段人生。
我想起来前一阵微博上那个故事,一对情侣去外国,遇到一个黑人出租车司机,询问他们一首中国歌曲,小情侣听出来是《恋曲1990》,给他播放,听到旋律,黑人当时泪奔,这是母亲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小时候听过很多次,却因为语言不通,一直不知道这是什么歌。黑人小哥跟着《恋曲1990》泪流满面地哼唱的时候,那种触动真是太强烈了。
第三段故事,还给我的触动在于,董子健和爸爸张译的语言隔阂,电影中出现过无数种父子隔阂,却没有哪一种来得比这个更震撼,父与子,说了不同的语言,父子沟通只能用谷歌翻译,两人吵架都要带一个翻译来,失落的语言,失落的亲情。贾樟柯导演说,这来自于他一个朋友的真实经历,那位父亲因为不会英语,和自己的孩子只能用翻译词典来沟通,真是荒诞而悲伤的悲剧。
下午看的《山河故人》,晚上在家单曲循环叶倩文的《珍重》,虽然听不懂歌词,也不妨碍我哭成狗,所有没为《山河故人》流的泪,都给了这首歌。加一星给《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