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本课出自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说课主要包括教材及学情分析、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选择、教学流程、教学特色及预计效果六个部分。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及学情的理解和分析。
一、说教材、说学情
1.课标及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历史。
秦汉是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一条丝绸之路,开创了汉王朝和西域各国友好交往的局面。
秦汉是中外交流的重要时期。丝绸之路把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波斯文明和古代罗马文明联结起来,几大文明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有趣的史料,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自于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图片,视频等,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此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的养成时期,在课堂中要适量补充一些历史史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使学生逐步养成历史思维能力。
二、三维目标
课标、教材学情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的影响
张骞通西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从背景、经过、意义三个方面展开叙述。背景这一部分,学习的主要难点是对西域的认识。要让学生明确两点,一是西域的地理范围,二是西域的社会特点。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也是一个难点,这里主要涉及汉与匈奴的民族关系,匈奴与西域地区的民族关系。经过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意义这一部分,可以从张骞通西域对汉朝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两个方面的影响分析入手。
丝绸之路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从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两个方面叙述。丝绸之路的路线包括两部分,一是路上丝绸之路,二是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要明确两点:一是丝绸之路开通前东西方文明之间,甲流很少,几乎是隔绝的,双方各自封闭,独立发展;二是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明之间互通有无,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促进了双方的繁荣和发展。
四、教法选择
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应用了自主学习法、阅读指导法、亲历角色法,在下面的教学流程中会有所体现。
五、教学流程
上面是本课的教学流程图,主要包括六个部分。
接下来,是对本课教学流程的具体介绍:
活动内容 |
活动意图 |
时间分配 |
||||||||||
1.课前准备:制作知识清单,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环节。 【自主预习】 一、填空 1、西域范围: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 ( )和 ()以西也就是今( )和更远的地方称( ) 。 2、 ( )帝时,为联络 ( )夹击匈奴,派( )于公元前 ( )出使西域。公元前( )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3、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 )经过 ( ) 、( )到达( ) 、( ) ,最后到 ( ) 。 4、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即历史上著名的( ) 。 5、公元前( )年,西汉政府设( )管理西域。从此, ( )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包括今( )及( )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 6、东汉明帝时 ,派( )出使西域,后来,他的儿子( )再次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 )出使( ) 。 |
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大体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
课前预习,预计学生完成时间为10分钟 |
||||||||||
2.导入新课:根据布置的课前预习内容,设置问题,进入抢答环节。 抢答问题:
1)
2)
3)
4)
5) |
通过抢答,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
2分钟 |
||||||||||
3.阅读学习目标
1)
2)
3)
4) |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方向,在下一步的学习中更有侧重点。 |
3分钟 |
||||||||||
4.新课学习
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知识清单上设置的问题
l
l
l
l
l 为什么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2) 设计一个穿越时空的教学活动:
l
l
l
l
3)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归纳重要的知识点。
|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知识的探讨和学习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史料,在课堂中落实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角色亲历,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历史。 阅读路上及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培养学生历史地图的识读能力。
在没有问题设置的情况下,自行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 培养学生的历史信息提取能力 |
10分钟
10分钟
8分钟 |
||||||||||
5.课堂练习 多媒体展示习题,学生作答后,教师出示正确答案。 6.课堂小结 学生小组内绘制本课思维导图, 推选出一名同学站起来展示一下。 7.课下作业 结合丝绸之路线路图,设计一个“重返丝绸之路”的活动。
|
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加深记忆与理解
设置探究型的课下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并能够使历史与现实相联系 |
10分钟 |
六、教学特色及预计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色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通过小组讨论、角色亲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通过本课学习,预计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预习,掌握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角色亲历的形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逐渐养成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学习意识。通过史料研读,历史地图的识别等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时空再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