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你打call:胃里长“痘痘”?小心是癌变!

2023-12-12 09:16:51

近几年经常在门诊碰到患者拿着胃镜报告问:“医生,我的胃里怎么长了好多‘痘痘’?说是疣状胃炎,网上说有可能会癌变,应该怎么治,需要做镜下治疗吗?”。今天,滇鹤堂就和大家一块了解一下什么是疣状胃炎,应该如何治疗。

 

什么是疣状胃炎?

疣状胃炎又称为痘疹样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且具有特殊表现形态的慢性胃炎。病程较长,不易彻底治愈,且常常伴随萎缩及肠化,其表现特殊并具有癌变倾向,目前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第十届世界胃肠道疾病大会上,疣状胃炎被正式列为具有早癌病变倾向的高发疾病之一。

镜下特点:疣状胃炎镜下特征性表现为胃黏膜疣状(痘疹状)隆起,通常呈现多发趋势。疣状隆起是该病的特点,在胃窦接近幽门的部位最为常见,少数可见于整个胃,其病灶大小不一,但直径多 <10mm,呈散在圆形或椭圆形的疣状,糜烂的部位多在病灶中心部位,且少数表面覆有薄黄或薄白苔。

 

疣状胃炎临床表现有哪些?

中老年人为疣状胃炎的高危人群,以男性居多。其分类通常分为成熟型和未成熟型疣状胃炎。未成熟型多可于1-3个月内自行消退好转,成熟型则多年不易消退。

临床表现主要为上消化道症状,以上腹胀满、疼痛、嗳气、反酸、烧心、食欲不振为主,偶伴有上腹压痛。虽然在临床症状上很难区别疣状胃炎和普通慢性胃炎,但是通过内镜检查,多可通过疣状胃炎特征性的黏膜病变确诊。

经过对症治疗,病变多可消退,若为已发展成不典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的成熟型疣状胃炎,则病变部位难以完全消退。病理改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腺体萎缩等。从病理学角度分类,疣状胃炎还有活动期、修复期之分,各期表现不同,前者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同时伴有纤维样物质渗于表面,上皮变性甚至坏死脱落;后者以糜烂周围的腺管病理性增生多见,或可形成纤维化。

 

疣状胃炎主要与Hp感染有关

近年来关于疣状胃炎的发病机制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其中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免疫机制异常和其他因素。其他因素主要有高胃酸分泌、十二指肠液及胆汁反流、吸烟喝酒及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等长期刺激胃黏膜的因素。

近年来研究认为Hp感染是疣状胃炎发病的主要诱因,Hp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定植到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后,放出大量细胞毒素刺激胃黏膜,致使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进一步引起黏膜糜烂,在Hp所产生的细胞毒素中,与疣状胃炎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相关蛋白A。

 

疣状胃炎会发展成胃癌?

多篇国内外文献报道表明疣状胃炎与胃癌有密切联系,即疣状胃炎或可发展为胃癌。研究表明,当疣状胃炎发展到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阶段时,其癌变的可能性更大。

滇鹤堂警示,疣状胃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Hp感染,并且证实感染Hp是造成疣状胃炎演变成胃癌的初始环节。胃癌的发生不是由一种病因简单决定的,其演变过程漫长,中间需要发生Hp感染→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等变化,而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大概在16-24年不等。

 

结语

滇鹤堂提示,随着胃癌发病率的升高,人们对胃癌前病变越来越重视,防患于未然的观点深入人心,而疣状胃炎(尤其是成熟型)作为胃癌前病变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内镜技术和中医临床研究手段日渐成熟,将中西医疗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应用于临床的观点备受推崇。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