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鲁施氏有二子》
(2014-03-12 20:55:57)分类: 文言文 |
鲁施氏有二子
鲁施氏有二子,其(其中)一好学(学问),其一好兵(兵法,指打仗)。好学者以(用)术(学问)干齐侯,齐侯纳(接纳,接受)之,为(做,当)诸公子之(助词,的)傅;好兵者之(动词,到,往)楚,以法(兵法)干楚王,王悦(喜欢)之,以为(让他做)军正。禄富(使……富裕)其家,爵荣(使……感到荣耀)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亦有二子,所业(学习)亦同,而窘于贫(因为贫困而窘迫难堪),因从请(向他们请教)进趋之方。二子以(把)实(实情)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靠武力争霸),所务兵食而已(罢了)。若用仁义治吾国,是(这)灭亡之道也。”遂宫而(表承接)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连词,表并列,又)摄乎(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依靠)兵权,灭亡可待矣(灭亡就指日可待了)。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
既反(回家之后),孟氏之父子扣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况且)天下理无常(常常,总是)是(对的,正确的),事无常非(错误的,不正确的)。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
【重要句子翻译】
1.禄富其家,爵荣其亲。—→(他们的)俸禄让他们家里富裕,(他们的)爵位使亲族感到荣耀。
2.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也。—→如果用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这是走向灭亡的道路。
3.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大的国家我侍奉它,小的国家我安抚它,这是寻求安全的方法。
4.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再)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
5.孟氏之父子扣胸而让施氏。—→孟氏父子捶着胸来责骂施氏。
6.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昌盛发达,错过了机会便会招致灭亡。
7.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效果却和我们不同,(这是因为你们运用时)没有抓住时机,并非你们的做法有什么错误。
8.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以前采用的东西,现在有的已经抛弃了;现在丢弃的东西,后世有的又会加以使用。
9.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这用与不用,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理解】
原文还有一部分,如下:
投隙抵时(抓住时机),应事无方(没有固定的方法),属乎智。智苟(如果)不足,使若(即使、假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怎么,哪里)往而不穷哉?”
孟氏父子舍然(开朗的样子)无愠(生气,发怒)容(表情),曰:“吾知之矣,子(你)勿重言!”
译文:抓住时机,见机行事,灵活地处理问题,才算聪明。如果你智力不够,即使像孔丘那样渊博,像吕尚那样富有谋术,又怎么能不处处碰壁呢?”
孟氏父子(听了)心情开朗,消除了怒气,说:“我们懂了,你不必再讲了。”
本文采用对比手法,生动地阐述了凡事应抓住时机,随机应变,灵活应对才能成功的道理,如果一味生搬硬套,结果必定事与愿违。
文章也是一则很好的作文素材,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并在今后的作文里灵活运用。
【练习答案】
1.B(事:侍奉)
2.B
3.C(①④均做动词,意为“到、往”,②是助词,意为“的”,③是代词,指代孟氏之子。)
5.施氏的儿子在游说诸侯君主时能看清对象,适应诸侯国君主的需要;而孟氏的儿子只是机械地照搬他人成功的经验,不懂得随机应变,所以失败。(大意相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