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 的 面 积 说 课 稿
(2015-06-23 22:48:13)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说课 |
圆 的 面 积 说 课 稿
(一、教学内容)
我说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
(二、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以及部分直线图形面积的基础上,利用“转化”的方法和“化曲为直、以直代曲”的思想,进行探索研究的“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的前提,是理解极限思想的启蒙资源。因此,本部分内容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数学思想与方法上具有深化和拓展作用,教学的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渗透极限、转化、以直代曲等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
(四、重点难点:)
圆的面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说是一次思维的飞跃。学生从学习一维的点、线到学习二维的面,接触的都是直线图形,而对于圆这个曲线图形是非常陌生的。在过去所学习的平面图形面积中运用的转化思想是显性的,如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等。圆由于是曲线图形,学生不知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他们所熟悉的直线图形,这成了本节课的一大难点,重点则是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及方法)
在备课之前,我进行了课前调研,一方面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对于新知(圆的面积公式)的认知程度。调研后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预设,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更好的学习新知。
本课的教学依然延续了平面图形的研究方法:转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的核心思想应该落脚在“化曲为直、以直代曲”上。
(一)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引发矛盾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在小组的交流讨论中引出问题:
能否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怎样转化?
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因势利导:“同学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可以利用一些学具开始探究。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与有相同想法的同学合作研究。研究的过程可能会有困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不怕困难勇于探索,遇到问题也可以 向老师寻求帮助。”在学生充分探究后进行全班交流,根据直觉经验,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方法1:(利用课件1演示)
把圆的四部分去掉变成正方形(即用一个圆折出了一个内接正方形),但我们不知道这4个小部分的面积怎样求?
教师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加以引导:剩下的部分的确不太好求,但你们能想到圆和我们熟悉的正方形最接近,所以想通过正方形解决圆的面积,非常了不起。你们可以继续研究,看看有没有比正方形更接近圆的图形呢?
方法2:(利用课件2演示)
在圆上画方块,如果不足一个方块,可以用其他地方的方块来补,但我们不知道哪个方块补在哪里合适。
教师引导:这个小组的研究方法非常独特,尝试用直线图形代替曲线图形,而且还想到了求图形面积必不可少的面积单位,其实你们的想法特别接近数学大师的想法,这个思想在你们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用到,你们可以继续研究,看看能否让每一小部分都更接近面积单位呢?
方法3:(利用课件3演示)
将圆等分成若干份,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1、转化前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经过转化图形的形状变了,但面积没有变。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转化前圆的面积,只要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求出了圆的面积。)
2、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圆周长的一半(∏r),高是圆的半径(r)“底×高”就是“∏r×r”即∏r2。(利用课件4演示)
3、你发现了什么?(圆的面积=∏r2 )
至此,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已经推导出来了。这里的转化是难点,更难的是学生不知如何把曲线转化成直线。因此完成上述学习过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曲线无法变成直线,转化后的图形不准确。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件直观演示,渗透“化曲为直、以直代曲”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三)小结归纳
在学生汇报、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并追问,全班再进行一次公式的整理。
四、 课堂练习
1、
2、
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小羊能吃到草的区域是一个圆,圆的半径是6米
4、走一时,分针正好走一圈,计算分针针尖走过的距离,就是计算以分针的长为半径的圆的周长。计算分针扫过的面积就是计算以分针的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