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雎》为什么是《诗经》的第一篇
(2015-10-01 20:48:59)
标签:
情感文化教育 |
论《关雎》为什么是《诗经》的第一篇
文/莲晓风吟
《关雎》是一首爱情诗,而且其当中的爱情,是在仁义道德、合乎礼法的范围内进行的。《关雎》所描写的是适龄的谦谦君子与窈窕淑女的爱情在礼法的约束下,经历了相识、相知、相爱,最后结为夫妻的男女婚姻过程,是符合人伦道德的,是伦理道德中男女爱情婚姻的典范。
《关雎》不仅仅只是《诗经》的首篇,它还是《国风》中《周南》与《召南》的首篇,而《周南》与《召南》在《诗经》中又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正风之音”。所以,从这一《关雎》产生的历史语境来看,《关雎》是周公取之民间用以教化南民的周朝乐歌。《关雎》为《诗经》之首,体现了周公为以礼治国,想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拨乱反正,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孔子“删诗”定《诗三百》即《诗经》,把《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体现了孔子对《关雎》的重视,以及“以礼节情”的诗教观。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他把《关雎》定作《诗经》的首篇,完全是因为《关雎》在伦理道德和仁义礼法方面符合了“诗教”的思想。《论语·八佾》中的第二十章“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孔子说,《关雎》虽有快乐之音而不过分,虽有悲哀之情而不凄伤。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实质上表达了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凡事求适度的“中和之美”,用中庸之道来评价美与艺术,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不淫”、“不伤”都处于温柔敦厚的中正平和的程度,对“乐”与“哀”的要求都不能过分,必须要有所节制。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诗序》认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配得上王侯将相。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
《诗经》第一篇就咏《关雎》,我觉得是因为爱情婚姻是一切人伦的开始,所以将天地名为乾坤与之匹配。中国的祖先在男女爱情婚姻,及其家庭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在古人看来,男女爱情婚姻、家庭是一个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的开始,没有人,就没有社会。《关雎》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的爱情婚姻、幸福家庭的祝福。所以,人们常常用《关雎》的第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来祝贺新人,表示着对美满婚姻的祝福和对幸福家庭的赞颂。再且,《关雎》其诗中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是主体意识的无意识表现,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
《关雎》为周朝的民乐,不仅体现了当时将人作为社会根本的社会无意识表现,还间接地说明了当时的婚姻标准。《关雎》里所描写的是适龄的青年男女,君子求窈窕淑女不得,转而用钟鼓琴瑟之礼法以待之,终而结为夫妻,表明了当时的爱情婚姻守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