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归来张艺谋乐视巩俐陈道明 |
影片上映之前,有这样一条新闻让人记忆犹新,某国际知名大导看罢《归来》,紧紧握着张艺谋的手,说:“诶呀,这电影太给劲了,我整整哭了一个小时。”
当时众人都在猜测,究竟是何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剧情,才能让见多识广的好莱坞顶级大导演哭成个泪人儿。看完电影我得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位大导肯定没受过韩国电影的熏陶,《归来》不就是一部兑了水的知名韩国电影吗?看《归来》能哭一个小时,那么看《我脑海中的橡皮擦》您肯定能哭上整整144分钟。
抛开原著《陆犯焉识》不提,《归来》就是一部老年、文艺、寡淡无味版的《我脑海中的橡皮擦》。
http://s5/bmiddle/003syFBZzy6IOuIXIGg94&690
看不明白,只因你没读原著
《陆犯焉识》,别开玩笑了,除了人名以及和老年痴呆症状差不多的失忆症,《归来》基本上脱离原著很远。
点映过后,曾经有观众提出这样的疑问,那就是——这部电影基本上忽略了陆焉识在几十年中所经历的种种遭遇和过往,几乎忽略了整部原著小说的铺陈和交代,观众容易看不明白。张艺谋回应说:“你们看他在逃亡途中贪婪地吃一只生红薯,就全明白了,一切都在不言中。”
对待同样的问题,影评人周黎明的说法是:“该片是陈年佳酿,但不是那种一口把你灌醉的烈酒,你需要慢慢品。批评说它太平淡。那是因为,你看到的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其余的部分要靠心去体会。我喜欢该片,就因为它醇而不烈。”
张艺谋和周黎明其实很好的回答了关于看不到,和看不懂的问题,那就是——你看到的电影其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看不懂说明你欣赏的水平有待提高。潜台词是观众们应该先读原著,再看电影,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这电影的浓烈和醇厚,才能参透那颗生红薯的意义,才能窥视到潜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主体。《归来》虽然是改编自《陆犯焉识》,但更是提高和升华。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留白,是因为小说已经把一切都铺陈好了。懂得的人自然会懂。
我同意这样的说法,观看《归来》之前,确实应该去读一读《陆犯焉识》,只有这样,影片中陆焉识和冯婉瑜之间的情感关系才会显得更加深沉动人。但是纠结之处在于,但凡是看过了原著的人,基本上是没有办法再去心平气和的去欣赏《归来》这部升华之作的。只因为小说和电影的差距实在太大,电影中的情节和脑补的前因后果完全断裂。小说中,动荡年代所淬炼出的人物性格在电影中全部走样,时代和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基本归零。《陆犯焉识》中那些鲜活的人物,纠结的人情世故,欲说还休的情感和牵绊,在《归来》中被全部碾碎,变成了一滩只为宣泄情感而存在的鼻涕和眼泪。
http://s14/bmiddle/003syFBZzy6IOuLKWo5fd&690
看了原著,还不如不看
张艺谋的三板斧,第一下砍掉了原著故事中的血雨腥风和人情冷暖、第二下砍掉了复杂而纠结的人物关系、第三下砍掉了特殊时代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最终《归来》这电影唯一剩下的只有张艺谋所说的“尽在不言中”和“留白”,以及周黎明所说的,苍白的冰山一角。
明明是经过蒸馏的白水,有人偏偏称其为浓而不烈的陈年佳酿。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说法,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酒喝太多烧坏了味觉,要么就是喝惯了这种忘掺酒的白水,想当然的认为这才是上等佳酿。如果两种都不是,那么只能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所以,观看《归来》的第一条守则是,不要去翻《陆犯焉识》,否则只能在电影院里长吁短叹或者昏昏欲睡。
就按照导演说的,把《归来》当成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看吧。遇到影片留白过多的时候,你可以发发呆,看看周围是否有人已然泪流满面。
这部电影中最最感人的情节是陆焉识坐在屋子里给失忆的婉瑜念信,一封一封的念,信里面既没有抱怨也没有血雨腥风,爱意和思念是无法写在纸上的,于是只能谈谈阳春白雪,信的内容基本上和《舌尖2》的解说词差不多。
http://s3/bmiddle/003syFBZzy6IOuQ1yDM22&690
国师,这次玩的是韩范儿
原著中,几乎所有激烈的情绪和情感都被特殊时代淬炼成了低头隐忍,在那样一个时代中,过度的抒发情感几乎等同于自掘坟墓。而张艺谋为《归来》中的人物创造出了一个极其舒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情感可以任意的宣泄和泛滥,于是人物常常泪流满面,任何情绪都可以直抒胸臆。没有任何的隐忍、纠结和拉扯,这一家人那么固执和天真的爱着彼此,没有前因和后果,就是因为爱所以爱,因为爱而不离不弃。所以这故事从头到尾都透漏着一股单纯的,可爱的,傻乎乎的气质。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那位国际知名大导才会竖起大拇指对张艺谋说:“Oh
my god,it's like a different
you!
http://s6/bmiddle/003syFBZzy6IOuVuWkR55&690
留白和文艺,基本等于“糊弄”
评价《归来》可以用文艺、深沉、内敛、甚至浓而不烈等词汇来形容,其实用更直白的说法是,张艺谋用了一种最为经济的方式改编了《陆犯焉识》。
大的变成小的、浓的变成淡的、多的变成少的、有争议的直接删除,用“几年以后”几个字来代替时间对人物的雕刻。怎么简单、怎么和谐、怎么解释的通,就怎么拍。化繁为简绝对是国师张艺谋的拿手好戏,白话的故事加上红色娘子军,三下五除二片子弄好了,票房也一定不会差。
PS.在解释故事的时候,张艺谋导演,一直在用留白和尽在不言中等词汇来解释为什么会选择这样改编这个故事。其实我真的怀疑,张艺谋导演是否有功夫和时间去认真的读一读《陆犯焉识》。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太复杂了,确实不适合现在的张艺谋,就让国师继续留白和尽在不言中吧,总比捏着鼻子拍《三枪》这样的烂片舒服多了。
再有,总是觉得投资方得多有信心才敢押宝这样的电影,说明在他们眼里,国师的名字就是赚钱的招牌,电影质量只能排在第二位。
先看完原著,电影基本就没法儿看了,落差太大。解决的办法是,先去看电影,再去读原著,然后再去看一遍电影,这样这电影可能会更有味道。
2.关于改编:
之所以有上面的建议是因为,有两个核心问题在电影里被导演留白了,第一,陆焉识为什么要冒着个人和整个家庭都被搞死的危险跑回来。第二,陆焉识为什么爱婉喻,而不是其她的那些个女人。婉喻为什么苦苦等待陆焉识而不是划清界限,恩断义绝。只有对这两个问题的逻辑性没有异议,这电影才有看下去的意义。
3:关于爱情:
原著小说基本上就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所以张艺谋也把电影的关注点放在了爱情上。小说中陆焉识对婉喻的爱,是一个由不爱到爱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度几乎等同于陆焉识整整一生。而婉喻几乎崇拜了陆焉识一辈子,她到死都不愿意相信眼前这个落泊的的男人真的是她爱着的那个完美的陆焉识。
抛开原著不谈,作为一部单纯的爱情电影,归来也是苍白的。连最基本的起伏都没有。这世界上不存在毫无原由的爱,所以爱情电影的第一要素是要讲明白这爱是怎么来的,他们为什么爱着彼此,而不是爱着别人。其次,这份爱历经过什么样的磨难,为什么男女主角愿意坚守这份爱,哪怕付出一切也要厮守在一起。不经历岁月和磨难的洗礼,爱情怎么可能弥足珍贵,更不可能让人感同身受。张国师讲的这点儿事儿,几乎每个小区里的大爷大妈都经历过,拿出哪一个都不比这电影差,真犯不上改编陆犯焉识,拿特殊时代当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