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心引力太空漫游电影评论娱乐 |
http://s11/bmiddle/003syFBZgy6EmPPrX066a&690
看《地心引力》之前有一件事千万不要做,那就是被铺天盖地的良好口碑所影响,想当然的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不看会死的年度神作。遗憾的是这电影绝算不上是神作,所谓非看不可的评价也过于浮夸。就电影本身而言,《地心引力》口味一点儿都不大众,对于那些只想在电影院里追求感官刺激(兴奋、惊奇、忧伤)或欣赏视觉奇观的观众来说,这电影既不新鲜也不刺激,就连泪点都高的出奇。
换句话说,《地心引力》所创造的良好口碑并非来自于其商品属性上的成功,如令人惊艳的高科技技术展示、巨星云集的豪华阵容、精确到毫秒的情绪操控、比狂拽炫酷屌炸天再多一点狗血的剧情设置。如果有一部电影和上面这些形容词相去甚远,你是否还愿意花上几百块大洋走进电影院?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地心引力》确实是今年最值得去看的3DIMAX电影。这部电影所获得的众口一词的赞誉完全来自于其电影属性方面的成功。《地心引力》把电影拍摄技术的最高水平和非戏剧性叙事相结合,创造出了一部在视觉层面无可挑剔、故事层面内涵丰富的太空现实主义科幻文艺片。
由于拍摄技术手段的进步,《地心引力》呈现出了更新真实逼真的太空世界,与其说是科幻片其实更像是纪录片。虽然始终以黑暗的太空为背景但是3DIMAX呈现出的画面细节和层次都十分精细,时时刻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导演为电影观众营造的是一种置身其中无法自拔的环境气氛,这样的效果只能在3DIMAX的巨大银幕下才能够体验得到。与此同时,恰当如其分的音效和配乐,完美的呈现出了黑暗宇宙的冰冷氛围和危机来临时的紧张气氛。可以这是一部只适合在电影院看的电影。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太空版的《爱》,我赞同这样的说法,两部电影在主题的呈现和表达方式方面确实具有相近之处,不过分渲染、没有情绪的介入,只是冷眼旁观,把思考的空间和情绪的留白完全交给观众,让观众随着电影的发展自己去感受和体验。
罗杰·伊伯特评价《2001太空漫游》时曾经说过:“《2001太空漫游》的天才之处不在于其丰富,而在于其简洁……科幻片中很少有像《2001》那样,不求令我们惊悚,而是要激起我们的惊叹。”用这段话来评价《地心引力》,虽然谈不上恰如其分,但也基本适用,虽然不如《2001》那般极致和深奥,但却比其更加贴近观众,也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说它是大众版的《2001太空漫游》也并不为过。《2001太空漫游》一样《地心引力》在看似简单枯燥的画面和剧情之下包含庞大的信息量,如果说《2001》是站在上帝的高度对宇宙、太空、生命进行的一次深奥的哲学思考,那么《地心引力》则是站在个体角度对人类、生命和信仰进行的一次深刻内省。
让人印象尤为深刻的一段是,片中唯一的主角Ryan数次在危机中死里逃生,困境并没有让她绝望,同伴的离去似乎给了她活下去的理由,但当她躲在失去动力的返回舱内无助的呼叫着渺无音讯的休斯顿时却无意间听到了不知来自何方的陌生的语言,与绝望的救生舱和舱外的茫茫宇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线电里散发出的世俗的生活气息,欢快而热切的言语、宠物和婴儿,代表着幸福和希望。
Ryan并没有被宇宙所击倒,却遭受到了来自远方的幸福和希望所带来的致命一击,其实在被抛弃到太空之前她就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和动力,枯燥的生活和死去的女儿已经先于那些致命的太空垃圾伤害了她的身体和灵魂。也许选择来到太空就意味已经做好了再也回不去的准备,就如同Matt不停的唠叨着,“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在地球上会不会有一个人想念你。”地球上身处于茫茫人海之中的孤独和在吞噬一切的浩淼宇宙之中的无助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就算是在宇宙中化为渺小的尘埃,地球上也不会有一个人能够证明你存在的意义,生和死同样都是虚无。于是Ryan万念俱灰,甚至会后悔为怎么自己连点儿信仰都没有,如果上帝能够成为支持一个人活下去理由,那么也能够成为他不惧怕死亡的安慰,可惜的是Ryan什么都没有,只有和宇宙同样无解的绝望。
除了活下去本身,活着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就算是Ryan终止了自杀的行动,从太空中死里逃生,也仅仅只是为了活下去,电影既没有说教和铺陈所谓活下去的意义,也不刻意去渲染任何激发出Ryan求生欲望的理由,因此每个观众都会对为什么要活下去有自己的解读。顿悟、希望、不辜负、求生欲、信仰、重生或者干脆就是死者临终的幻想,都可以是最终的答案,有思考空间就意味着有无限种可能。
http://s7/mw690/003syFBZgy6EmPWl06a96&690
把最终落脚点放在“人”上是伟大电影的共同之处,也许科学探索的目的也应当如此。后者正是这部电影最值得去关注的看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