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是怎样一部书?
(2016-11-20 10:02:22)分类: 我的文字 |
那天我在准备课件的时候,师父正好走进来了,看到《大智度论》,我就说这书多好多好,读起来收获挺大的。师父就说:“那当然啦,古今所有的讲经法师,哪有不参考这本。”就说讲经的法师如果没有看过《大智度论》,是不可能敢上台去讲经的,特别是讲大乘的法师。
上人讲过一个典故,佛灭度后几百年后的优婆掬多,律尊的祖师,不用说,应该是很有威仪的,可是跟佛那个时候六群比丘(佛时代所有比丘里面最差劲的,专门破戒的,律藏里面的戒律绝大多数是因为他们犯了才制定的),就是这一类人,他的威仪都超过几百年后这个学习律藏的祖师级的人物。这个典故其实就是出自《大智度论》。虽然源头可能是出至其他的经典,龙树菩萨把很多的经典都融合到一起来讲了,但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这部经典,看了《大智度论》,其他的很多经典都包括在内了。
一、读本书的动力
我最初看这本书的动力,有几个因素。
首先,我以前看过许多法师的书,不管是当代的法师,还是历代的祖师,经常有引用到《大智度论》的话,包括我们编的《佛教经言录》里也有很多。当时我就觉得这些话特别有智慧,特别有力道。就好像经常听到不同的人提到同一个人的名字,就会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要见见这个人。对于书也是这样,听到这书名多了,就老想看看它的真面目。
其实现在不管是在佛教界,还是在学术界,我感觉对这本书重视度都不够。要不然早就应该出版,或者有流通的地方了。但是迟迟都看不到。后来,就从莆田广化寺的书中发现了,但印得不多,而且是竖排、繁体的。
第二,有一次与智随法师聊天,突然聊到这本书,智随法师就讲:“其实《大智度论》里就很多提到净土法门的内容,讲到念佛的地方挺多的。如果把那些摘出来,那多好呀!”当时对我触动就挺大的,觉得学净土的那更要看看了。而且书的作者是龙树菩萨,虽然他一生学识如海,现身得初地的果位,修证的境界特别高,可是他的归宿却是在西方的。佛授记的:“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他的归宿在西方,那么他在作论的时候,很有可能,就像绵里藏针一样,把净土的东西,放进里面,不知不觉让人受影响。
第三,就是正当我想看的时候,就有了横排、简体版的,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的,这看起来就很容易了。然后在弘愿寺那段时间,看得比较多。一读就觉得相见恨晚,怎么没早读呀。
二、本书特色
1.是一本佛教入门书
《大智度论》中的文词不难懂,没有太艰深生涩的词汇,可以说是所有佛经里面最容易读的一本经,所以这是一本佛教的入门书。这也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说,查了很多资料,很多人都这样说。特别是大乘法门的入门书,书中对佛教所有重要的名相,几乎都有非常明确、非常详尽的描述。
2.是一本佛教百科书
我手上的资料,是我在一边读的时候,一边把我需要的内容抽出来,然后整理的。像经典结集的过程,论中有很详尽的描述。这个过程如果不是龙树菩萨作论,经典里不可能会有这种场面的,经典是“如是我闻”,阿难直接这样讲的,他不可能讲佛灭度的事情。所以只能是龙树菩萨来讲佛入涅槃的相。
论中讲到十四难是什么?为什么佛不答十四难?王舍城的来历,灵鹫山的来历,什么叫比丘,阿难名字是怎么来的,灯下黑(灯下黑这个名字是我起的)的祖师是谁?佛劝出家的功德,释迦牟尼佛成佛三大阿僧祇劫的经历,所有的佛为什么都要从兜率天里下来,佛为什么要结跏趺坐?这些问题按理说很多都是佛教常识,居然都在里面。
佛为什么要微笑,佛放光有什么特点,他放光的顺序代表什么,其实这在善导大师《观经疏》里也有这一段,跟《大智度论》的表述一模一样。佛为什么有时候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呀,佛为什么放光放一丈,不是二丈也不是半丈;为什么要头面礼足啊。七地沉空难是怎么回事,上帝是怎么来的,舍利弗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制戒,破戒,比丘尼为什么要先受式叉摩尼戒。地狱是怎么样的,六道轮回之相是怎么样的。
很多弟子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为什么还有各种各样的习气呀,看那一段特别有趣。这些罗汉们的习气真是光怪陆离的,什么习气都有。我印象很深刻的,比如有一个比丘前世是猴,现在他还是喜欢从这个廊跳到那个柱,从这个亭子跳到那个水里,像猴一样。还有一个比丘,前世是牛,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但是吃饭,饭吃下肚子,还能从肚子里出来,然后再嚼一遍,像牛反刍一样,很多这样有趣的内容。
佛为什么走路要离地四指?佛走路是不沾地的,虽然不沾地,但是还是像个轮子一样在地上有一个印记。离地四指,但也不知道是这样横的四指还是竖着的四指,我还没研究出来。
所有佛成佛之后都立即讲法吗?书中说不是所有佛成佛之后都立即讲法的,如燃灯佛,成佛之后就一直放光,放了十二大劫。
天道天人的衣服的重量多重?有多少克?居然书里都有,真让人大开眼界。像宗恩师那天讲的大千世界的结构与状况内容,这里也都有。外道的神通跟佛教菩萨的神通有什么区别?什么是摩尼宝珠?佛的广长舌相是怎么来的?这些问题不是我们到现在都还好奇的问题吗?
所以它不但是一本佛教入门的书,更是一本佛教的百科全书,虽然是百科全书,以用白话来表达的一个内容,跟菩萨作的论差距还是太大了。白话的信息漏的就太多了。原文的信息量含藏量非常地丰富,怎么咀嚼感觉味道都不尽。
3.是一本佛教故事书
它还是一本佛教的故事书,书中的故事,典故特别多,特别精彩,而且不难懂。《百喻经》文学性特别高,鲁迅的评价也特别高,但是我不太爱读,感觉读起来有点抝口,但是《大智度论》里的故事,读起来像毛孔都竖起来一样,很有力量。因为它完全站在大乘的角度,大乘的立场,跟我们的心比较相应。像《百喻经》《佛说譬喻经》,都还是小乘的经典比较多。
读《大智度论》的时候,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读完它再去读《往生论注》,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因为《往生论注》里面的典故,它的词风、文法,跟《大智度论》特别像。像《往生论注》里面很多设问,问曰,答曰,这就跟《大智度论》里的文法是一模一样的。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昙鸾大师是四论宗的祖师,四论宗就是《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再加《大智度论》,所以他对《大智度论》太熟了,他的典故,包括用的词汇,相通性特别多。昙鸾大师临终的时候就是龙树菩萨来接引的,可见他们心是很相通,心心相印的。
三、介绍书名
1.释“论”
先解释“论”,“论”倒不一定是佛灭世之后佛的弟子来做论,佛在世的时候也有些弟子来作论,也就是在解释一些经的时候。
“论”梵语的名字是优婆提舍,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是这样解释的:“若复佛诸弟子,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与入佛法相故。”也就是佛的弟子解释佛经的,与佛义相应,跟佛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应,也可以叫“论”。
“论”这个词中国本来就有,解释经典的叫论;解释论的叫什么,比如有人再去解释《大智度论》,叫作“疏”;如果疏还读不懂,有人再去解释,叫“钞”,文钞就从这来的。如果这个钞看不懂,还有人演义。当然演义这个词古代没有,是后来才有的。谛闲法师有一本书叫《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就是一级一级地往下解释,目的就是叫人好懂,就是方便人能够理解、能懂。
“经”肯定是信息最丰富最全面的,论相对经来说信息含量是有缺失的。疏钞缺失就更多。古人为了方便后人解经,就不断地解释、不断地解释。像婴儿,没有牙,吃不了馒头这样很硬的东西,怎么办呀?做母亲的就把它嚼烂了,吐到她嘴里面,然后再喂给孩子。经论疏钞演义也是这样的,祖师就是怕后人读不懂,像婴儿没有牙,吃不动这个,消化不了,所以就来解释,但是显然这样的信息是一级一级不断地在缺失。这也是在提醒我们,学佛要追本溯源,通过演义来追溯钞,通过钞往上追溯到疏,从疏到论,从论到经,要追本溯源,这样慢慢信息是越来越接近佛原汁原味的意思。
所以,信而好古是这样来的。因为经肯定是在论的前面,论疏钞演义肯定要,以此在后面的。
讲到信而好古,看《淄门崇行录》,看到莲池大师的一段话蛮精彩、蛮有意思的。就是有一帮人,好收藏古玩的,聚在一块,就互相比赛。有些人拿出元朝、宋朝、五代的古玩,然后大家都笑他,年代这么浅的东西,拿出来丢人现眼。然后就有人拿出唐代、晋代、汉朝、秦朝的,夏商周的东西,恨不得把燧人钻木取火的钻拿出来,神农氏的琴,太昊氏的瑟,女娲补天的五色石,这够古的吧,都把它拿出来。
这个时候莲池大师就说了:“你们所收藏的,也算是很古的,但不是上古的,更不是上古中的上古。”
有人就说了:“那是太阳跟月亮吗?太阳跟月亮肯定比这个还早了。”
他说:“不是。”
“那是天地吗?先有天地才有日月。”他又摇头,也不是。“是虚空吗?虚空才有天地嘛。”他说,也不是。那是什么?
他说:“日月未生,天地未立,空劫以前之物也。”
空劫以前的,其实就是我们的佛性呀。佛性是最古的,没有比我们的佛性还古的。因为佛性是超出时空的,时间、空间是没法超过佛性的。“所以诸君不吝千金以博一炉、一瓶、一书、一画。而不知宝其最古,亦惑矣!”你们不惜千金去买一个卢,瓶子,画,但是不知道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佛性呀。这是莲池大师讲的,挺有意思的。
信而好古,过去的信而好古还是太狭义了,这个佛性才是最古的。
2.所释之经
《大智度论》既然是“论”,“论”是解释经的,它是解释哪部经的呢?是解释《大般若经》的,这个《大般若经》不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只是指同一部经,但翻译的有所不同,包括《放光般若经》,其实都是同一部经,同经异译,龙树菩萨注解的这部一般称为《大品般若经》,它的部头比较小,相对玄奘大师翻译的那小太多了。
我们那天搬《乾隆大藏经》有168本,前面14本都是《大般若经》,也就占了这部经的14/168。因为《大智度论》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所以也就顺便把《大般若经》翻译出来了。既然是解释《大般若经》的,那他翻译的基本主旨就不会偏离《大般若经》的思想。后来玄奘大师为了让后人更好受持《大般若经》,就浓缩成一部经,就是《心经》,两百多字。《大般若经》最长,《心经》最短,一长一短,但它的精神主旨在《心经》里都表达完全了。
《大般若经》其实是圣道门里的代表,所以历代的藏经里边大多数是把般若部的般若经放在第一个。所谓“极智慧而了生死”没有智慧谈不上了生死,在圣道门就是这样。
中国人也是崇尚智慧,所以《大藏经》里把它放在前面。《心经》如果用核心的一个字来概括,你们知道是哪一个字吗?应该是“观”吧,历代的解释也是这样的提。一个“观”字,它的内涵都代表了。所以善导大师说念观两宗,是很有深义的,“念”就代表净土门,“观”代表圣道门,所以观佛要入念佛(这我自己想的啊,仅代表我个人意见)。
《大智度论》我查了一下,好像没有解释这个名字的,我就自己解释了一个,应该是“大智慧度彼岸”的意思吧!就是跟“般若波罗蜜”差不多的意思。
《大智度论》总共一百卷,一百多万字,其中《大品般若经》的经文有三十万,其他都是解释,有六十多万。虽然是解释经典的论,但我感觉龙树菩萨似乎有意识的借题发挥,就是他不仅局限于解经,把佛教最基础的名相都不厌其烦地解释了,解释得特别详尽,好像他要把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作为一个整体的说明和解读一样,所以他这个论已经远远超出了解经的范畴了。不单单是解经,不像一般人解经那样。看这字数也能看出来,解释就六十多万,经文才三十万。以至于这本书出来之后,《大智度论》的名气可能要超过《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可能有人不知道,提到《大智度论》没有人不知道的。
文中引用的经文特别多,但没有特别标注出引自哪部经,就像裁不同的面料缝制一件衣服一样,天衣无缝,他表述出来跟经文没有两样的,你看不出哪些是经文,哪些是他自己的话,我觉得这都不是记忆力的问题了。
我们以后可能就一次选一段文章,可能下次课就选讲到“念佛三昧”那段,一次选一段,然后尝尝味道,尝尝鲜,好像去到台湾,台湾小吃多嘛,不可能每个都吃到,就选一些好吃的,吃了这个,就等于吃到了台湾的小吃啦。
我们也是一样,那些学过了,也等于学过《大智度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