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际吸引有重要影响的相似性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特征的相似性(demographic
similarity),它包括性别、种族背景、宗教、社会阶层以及年龄。二是态度的相似性(attitudinal
similarity)。在Byrne(1971)的一项相识研究中,被试在填写完一份态度问卷然后,主试把他介绍给另外一个人,同时要求这个人要把自己在该态度问卷上的回答大声念给被试听。实际上这个人所念的问卷是由主试替他填好的,有些情况下这些回答与被试的一致,有些情况下则差别较大。念完之后要求被试评价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结果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态度的相似性导致了喜欢程度的增加,如图5-2所示:
图5-2:态度相似性与吸引力的关系(Byrne
1971)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外表相似性也影响人际吸引。在选择约会对象及婚姻方面,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在长相上相似的异性做伴侣,Berscheid(1971)这种倾向被称为“匹配假设”(Matching
hypothesis)。
Hill(1976)对约会情侣的一项研究发现,这些情侣在年龄、智力、宗教、外表吸引力、甚至身高上都很相似,在研究中Hill还发现那些背景最相似的情侣,一年以后分手可能性也小。Feingold
(1988)认为之所以出现“匹配假设”,是因为人们认为与自己长相接近的人与自己有相同的社会交换价值。
为什么相似性对人际吸引如此重要?Festinger(1954)、Goethals(1986)用通过社会比较的自我确认理论(Self-validation)解释之。他们认为当情境不明确的时候,人们往往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认自己。而选择那些在某些方面与我们相似的人交往能使我们的自我概念得以确认,与我们相似的人一般同意我们的主张,对我们的观点加以支持,使我们有信心。海德的平衡理论则认为,个体有强烈的欲望要维持自己对他人或事物态度的协调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可以通过喜欢或不喜欢来达到:喜欢某个人,而同时与他在某个问题上有不同意见将导致心理上的不愉快,因此人们便借喜欢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人,或反对与自己不同的人,从而使认知达到平衡。
(3)互补性(complementarity)
在恋爱与婚姻关系中,人们有时候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Buss(1989)对37个文化群体的研究发现,在异性关系中男性喜欢年轻的女性,而女性却喜欢老一点的男人(西班牙除外)。Davis(1990)把这种现象叫做相貌换地位(looks-for-status):男性喜欢年轻女性是因为她们漂亮,而女性喜欢老一点的男性是因为他们成熟且有地位。Townsend和
Levy(1990)用实验支持这一结论,他们确实发现在大学生中,一个男性只要有地位,他即使不漂亮也能吸引女性;而没有地位的女性只要长相好,她依然吸引男性。但这一效应反过来却不成立:女性用地位补偿长相或男性以长相弥补地位都不可能。这种互补性有时候也表现在交往双方的性格上,比如夫妻双方性格的互补性就能使家庭时候更有意思。
(4)熟悉性(familiarity)
熟悉性也会对人际吸引起作用。以巴黎人对艾菲尔铁塔为例,开始建造时人们非常愤怒,认为它很讨厌,就好象在这美丽的城市栓上一颗大螺丝,破坏了原来的景色。可是今天,它变成了令人喜爱的纪念塔,甚至成为巴黎的象征,是熟悉培养了人们对他的喜欢。
熟悉性导致喜欢的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的曝光效应,某个人只要经常出现在你的眼前,就能增加你对他的喜欢程度。除了Moreland和Zajonc等人的研究,Mita等人(1977)还通过人们对自己脸孔的反应说明了这种现象。我们知道,每个人所看到的自己的脸与他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自己看到的经常是镜中的像,而他人看到的经常是客观的形象。根据曝光效应的假设,外人应该喜欢他们从平常的角度所看到的脸,而自己应该喜欢这张脸的镜中影像。
Mita照下一些女学生的照片,然后将它呈现给她们本人及她的朋友看,有些照片是正常照片,有些则洗出它的负相(与镜中看到的相同)。结果照片本人更喜欢镜中的影像(68%:32%),其他人更喜欢正常照片(61%:39%)。当然,曝光效应也有限制:一开始对他人的态度是喜欢或至少是中性时,见的越多才越喜欢。如果一开始就讨厌对方,那么见得越多反而越讨厌。
熟悉性与喜欢的关系也被用在在政治生活中,随着选举制度的民主化,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开始意识到政治广告的有效性问题。所以曝光效应经常被用在政治广告中,许多候选人花大量的钱在广告上宣传自己,但这种出现率的增加能吸引人们为他投票吗?Grush(1978)认为,政治广告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有效:一是参选的人数众多,假如没有广告,选民很难辨别谁是谁;二是所有的候选人都有许多广告,如果你没有的话你便可能落选;三是一个候选人在此之前无名气,所以不会过度曝光。除此之外的其他情况下,得票数将受候选人知名度的影响。
熟悉性是如何起作用呢?到目前为止确切原因还难以找到。Bornstein(1989)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之,他认为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经常以小心的方式去应付不熟悉的物体或情境,而这种针对不熟悉情境的谨慎又加强了我们的生物适应性。通过与这些环境不停地相互作用,给我们带来危险的不熟悉的事物逐渐为我们所适应,也就变得熟悉与安全了。随着戒心的解除和舒服性的上升,人们对该事物的正性情感也必然增加。也有一些人从其他方面解释熟悉性的影响,他们认为重复出现可以增加对某个人的再认,这是开始喜欢的第一步,同时熟悉他人时对其行为的预测变得容易,熟悉性也引发了相似性。
(5)接近性(proximity)
与他人住得近也是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之一,Whyte等(1965)对社区友谊模式的研究发现,人们所结成的友谊模式受到人们之间物理距离的影响,住得越近就越有可能成为朋友。接近性为什么能引起喜欢呢?首先,接近性能增加熟悉性,而越熟悉,喜欢的可能性越大。其次,接近性也与相似性有关,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在某些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为邻居,比如教师愿意与教师住在一个社区里,而高收入阶层的人也选择同样的他人为邻居。最后,从社会交换的观点看,物理距离上的接近性使得你更易获得来自他人的好处,他人可以随时来帮助你,与这样的人交往你可以用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多的好处。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物理距离上的接近性成为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亲密关系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在人际吸引的基础上,人们之间的关系会从一般性的关系发展到亲密关系。朋友、恋人、夫妻以及家庭等关系都属于亲密关系,这些亲密关系对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们就分析自己这些亲密关系及其影响。
1.亲密关系概述
(1)亲密关系的定义
在定义亲密关系之前,我们先需要对关系加以定义。心理学家Kelly(1983)认为,关系是指二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互相依赖。也就是说,只有当两个人之间互相影响与依赖的时候,我们才能认定他们之间存在着关系。Levinger和Snoek(1972)在这个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互赖模型(Model
of interdependence),并用它来说明随着互赖关系的增加,关系变化的特点。
他们以两个人之间关系发展阶段为例把人们之间的关系分为四种:一是两个人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彼此无任何关系,称为零接触(Zero
contact);二是知晓(Awareness):一个人知道另一个人的信息,但未发生任何直接接触;三是表面接触(Surface
contact):两个人开始互动,如借谈话或书信来往;四是共同关系(Mutuality):两个人的依赖程度增加。在共同关系中,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亲密关系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两人有长时间频繁互动;二是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三是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很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