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心得
(2018-10-06 10:07:29)
标签:
教育 |
享受.学习.联系
——第三届全国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心得
迁安市第七实验小学 赵立芬
带着满心的期待,我们一行六人于2018年10月27日晚抵达金城兰州,参加第三届全国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两天半的观摩活动,16节精彩课例,一刻也不想错过,细细的享受着全国小语界的顶级盛宴,认真地学习着每一个细节,不断地在自己的头脑中结合这些课例反思着自己的教学行为。16节课,不管是阅读、习作,还是口语表达无不体现着精准的目标、强烈的语用意识和扎实有效的教学风格。
一、课前谈话目的明确
每一位教师在正式上课前都会有十分钟的熟悉学生的时间,几乎所有的讲课教师都充分利用这十分钟的时间实现了两个目的:一是拉近学生的距离,激发孩子们参与课堂的欲望;二是为自己后面的授课内容做了有效的铺垫。
李文斌老师执教的《短诗三首》,从“你认为什么是美的?”这一问题切入,到处是荷塘图片,让学生感受“哇,这荷塘全是花!”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天壤之别,感受诗歌的魅力,为后面短诗三首的教学做好了有效铺垫。
陈忠云老师在执教四年级下《文言文二则》时,先用简单的文言语言介绍了自己,依据“吾乃陈氏之子,尤以写字为乐”一下子就将我们带入了古人生活的年代,随即请学生也模仿这样的语言进行自我介绍,孩子们兴趣浓厚,语言比较精准,古文韵味十足,我想这也是给孩子们的一种自信:原来文言文如此简单,我都可以用文言文进行表达了,读文言文也应该比较简单。
二、学习支架合理设置
作为教师,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想实现学生从“最近发展区”的内沿到外沿的跨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有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的为其提供帮助,这就是学习支架。在本次的课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学习支架的合理设置。
在吉林省杨波老师讲授的《那一定会很好》这节阅读课中,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一问题时,教师就给予了“1读、2选、3填、4讲”的学习方法的引领,“读”是指读文,画关键词语,“选”是指选择自己适合的学习卡片,学习卡片分三种:经历、经历+想法、经历+关键词+想法,体现了对学习主体能力的一种尊重,“填”是指依据自己的学习所得完成整个变化过程的思维导图,“讲”是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讲给同伴听,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内化的过程。
《这儿真美》是来自新疆的永小平老师上的一节习作指导课,在这节课中,教师一步步知道学生写好文章的开头、选取重要景物、运用积累词语、组段成文,步步有例,目标明晰,训练扎实,这步步例文就是学生学习的支架,回顾的之前学过的好词好句也是学生的学习支架,教师的下水文也是学生学习的支架,让学生在轻松自如中学会了选材、用词、谋篇的策略。
三、课堂环节尊重学生学习心理
“三”,在中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数字,“三人行必有我师”“三足鼎立”“三过家门而不入”“三顾茅庐”“事不过三”……早在五六年以前,迁安教研室就依据皮连生教授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提出了“三段论”,即例中学、实践悟、迁移用。纵观本次观摩的这些课堂,几乎都体现三段论。
《长大以后做什么》是湖北喻静蕾是一节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思考“你长大以后做什么?”,然后引导个别学生说一说“做什么”“为什么”,这就是“例中学”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明白了在谈论这个问题是要把这两点说清楚,接着教师让同桌同学互相谈论这个问题,要求又不懂得要问一问,通过学生评价实现了比“例中学”环节更高的要求,最后组织“梦想发布会”,这是迁移用环节,提出了“开头问好、结尾谢谢”的更高要求。整个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步步为赢,步步有所提升。
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本次观摩的课例中,实践性体现的非常突出。
上海戴建荣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创设了N个情景,教给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用不同的语气与人说话,第一个情境是小明在食堂中请阿姨让路,指向商量,教给学生说话要有礼貌、要平和,第二个情境是小明一转身,碰到了阿姨,指向道歉,引导学生要真诚,第三个情境是小明上学迟到,去和老师交流,指向于解释,要加上理由更容易让人接受,第四个情境是小明看到一位同学水龙头没关,小明怎样去提醒同学,第五个情境是小明要报学校的社团,和父母意见想左,怎样去商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五个真实的情境中练习与人交流,学习与人交流,真正实现了在交际中学会交际的目的。
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教学要举三反一,从众多的语言材料中获取学习语文的方法、策略,从而归纳领悟出学习语文的规律。我想:教学也理应如此,批判的吸收,从众多的优秀课例中,寻求适合自己的,又适合学情的独特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将是我追求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