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星期一、二、三的早晨六点半,我准时给小家伙送早餐,我对开门后,小家伙的爸爸妈妈就醒了,于是他们就喊小家伙起床。小家伙吃完饭后,大概六点四十五分左右,我俩就要离开。我先走出大门去开电梯,小家伙出门后,就掏出钥匙,把大门轻轻地锁上。
他为什么不是直接把大门关上,而是掏出钥匙再把大门轻轻地锁上?我想,这个时候他的爸爸妈妈还在睡觉,如果直接把大门挎(关)上,声音就比较响的,小家伙肯定是怕影响他的爸爸妈妈睡觉,所以尽管他的爸爸妈妈这个时候不一定睡着了,小家伙还是掏出钥匙把大门轻轻地锁上,他的爸爸妈妈就听不到关门的响声,这样就不会影响他的爸爸妈妈继续睡觉。
孙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是孝敬父母的行为。
孝敬,词典里的解释简单而又浅显:一,孝顺、孝敬长辈;二,把物品献给尊长,表示敬意。。“孝”拆开来看,“孝,”是老人和儿子紧密相连,老人这上面,儿子在下面背着老子;“敬”,是矮身抱拳,表达的事谦卑礼让在心,虔诚回报记心怀。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着“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去尊敬老人,就很难想象他们如何去爱别人。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很讲究孝道,讲究对父母的尊敬、热爱、关心和赡养。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敬父母的动人故事。比如:
木兰从军。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奋战沙场。
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天动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满地朔风寒,潇潇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也是在三国时,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一次,他到袁术家作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地藏在怀里。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了三个蜜橘。袁术大笑道:“你吃得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六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他感叹道:“小六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五粉颜色衣服,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玩耍,以博父母开心。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难过,干脆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引得二老大笑。
这就是“戏彩娱亲”的故事。
关于孙儿孝道的故事,我在前面多次提到过。孙儿为什么能讲孝道?我想,他懂得孝亲敬老的意义;
一,促进家庭和谐:孝亲敬老可以使家庭中的亲情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对于整个家庭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在孝亲敬老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感恩他人。这些品质不仅可以帮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尊重长辈、关心家人、爱护周围的人,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稳定。
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孝亲敬老可以让这种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五,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孝亲敬老可以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