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伙昨天写的日记如下:
我有点无话可说,也有些惊异,因为我虽知道爷爷总是去外地游玩,去过贵州、郑州,有悬空寺,还到过五台山,甚至还去参观过毛主席的故居呢!但爷爷深藏不露哇!书桌上竟还有毛主席的铜像!
这铜像正是毛主席。他全身被漆成闪闪发亮,还携带着微微油亮油亮的金光,他手握一轴书卷,并将其搭在另一只手上,一副领导者、读书人的气质模样。当然啦,毛主席本来不就是中国的领导者嘛(?)!
看到毛主席,我不禁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毛主席那伟大且雄辉的样子与力气,我铭记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单位组织我们到韶山去过,当时在那里我买了一尊比较小的毛主席塑像,回家后把它放在厅堂的神案上。今年六月份,我又随旅游团有去了一趟韶山,又买了一尊比先前大一些的毛主席塑像放在厅堂的神案上,将先前比较小的毛主席的塑像放在我的房间的书桌上。今年由于天气炎热,所以小家伙来到我们这里的时候,我就把我的房间的空调打开,让小家伙到我的房间里来学习,所以小家伙才看到先前买的比较小的毛主席塑像。
孙儿在日记中写道:“他手握一轴书卷,并将其搭在另一只手上。”
其实,几十年来我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看到孙儿的描写后,于是我把毛主席的塑像拿在手中,仔细地看了看,果然是孙儿所描写的“他手握一轴书卷,并将其搭在另一只手上,一副领导者、读书人的气质模样。”
看来,孙儿拨草瞻风,也就是善于观察事物。的确,孙儿的观察力是很强的。
观察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是人类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察的重要性在于,观察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生理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的,人的大量知识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观察于是成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只有对周围的事物不断观察,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从中发现规律,写出有血有肉的优秀文章来。孙儿之所以能够获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楚天都市报、帅作文周报共同颁发的“楚才杯三等奖”,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儿善于观察。
古今中外的文学家、作家都强调:写作必须认真观察。鲁迅先生在给董永舒的信中指出:“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观察的要求是认真、准确、细致、透彻。如前人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窥情风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意思是从风景里观察他的情态,从草木中钻研他的情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地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观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寻根观察。即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老舍所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把它看全,找到它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这种寻根观察,必须持之以恒,有的还要反复多次,才能“寻”出事物的“根”,否则就无法下笔。
第二,比较观察。要观察到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需要比较。如鲁迅先生所说:“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上等与下等,好与坏,雅与俗,小气与大度之类。没有别人,即无以显出这一面之优,所谓‘相反而相成’(两个看起来是相反的事物,实际上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即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也就是成语相互相成)者,就是这。”
第三,定序观察。观察是有意思的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近及远,或由东到西,或由点到面,或由外及里······。观察的顺序、方位不同,所观察到的情状也不相同。只有按确定的顺序观察,才能在行文时一步一步地写来,使得文章井然有序。
第四,按时观察。人物和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是富有变化的。大自然的景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千变万化,而人类在不同的时间和气候里,也有各种不同的变化。进行观察,就必须根据需要,改换观察时间,以便观察到人或事物在不同的时令季节的不同表现及特征。
第五,易地观察。人物和事物种不同的空间里的变化也是不同的。同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地点就有不同的表现。老舍认为,只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去观察人物,是不能写出“立体复杂性的活人”的。
孙儿有如此的观察能力,就会以更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观察与生活中去,他的智力水平会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