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仙游龙华宝幢寨

(2013-09-05 14:54:53)
标签:

说法

叶名惟

宝幢寨

禅院

俸禄

文化

分类: 自然风光

        说起龙华双塔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都进“国宝”了;但,提到宝幢山却鲜有人知。

        其实,宝幢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仙游名山。它就位于双塔几百米远的地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它渐渐沉淀在历史的河床上,渐渐被人们淡忘!俺想把它重新挖掘出来,献给世人。

http://s1/mw690/bce1f908gx6CpFd1Bgk70&690

       传说有一姓叶号惟胜和尚,从江苏润州甘露寺南下至此,看见宝幢山烟花苍苍,花气如云,认为佛地妙境,便在此结茅为庐。奠基时有两条巨龙腾云驾雾口含白莲献于殿前。唐宣宗大中初年(848),因前有双龙献花之奇,皇帝李忱赐名龙华寺。龙华镇名由此而来,可见镇名是因由宝幢山得名。


http://s1/mw690/bce1f908gx6CpFc0wV230&690

    烟花苍苍,花气如云,说的是宝幢山树木葱茏,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代宝幢山方圆几里还是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并有猛兽出没。解放前,父亲曾长期流浪于山脚的瓦场,夜宿于墓场树荫,常听到猛虎的吼叫。八十年代,我在龙华中学读书时,学校后头的山岗上还有大量的曾天古树。


http://s7/mw690/bce1f908gx6CpFbIgMC76&690

       先人汉晋以后入仙游平原,发现北有大蜚山,南有天马山,东有玉塔山与走马山,西边就有宝幢山。山虽不高,却郁郁葱葱,端庄威严,充满灵气;夕阳西落时,霞光万道,暮色苍茫,林高鸟飞,烟霞交织,先人定是感慨万千,崇拜之心油然生起;宝幢山东侧平地拔起100多米,山腰至山顶有悬崖峭立,无树处露出崖壁,在霞光的映照下如同幢旗般神秘神圣 ,而又庄严。在佛经里,宝幢又称法幢。即庄严佛菩萨之旗帜,常以诸宝严饰。有时亦作宝幢如来解,借指佛庙所处的环境合乎宗教的规范。所以,宝幢山作为风水屏障在古代是很有地位的。举个例子吧:

       万寿观,亦称福神道院,坐落于鲤城金石山上,坐北朝南,北倚大蜚山双凤,南朝赖店九龙洪山,左有东渡玉塔山作旗仗,右有龙华宝幢山为鼓,前有九龙洪山作案,旗鼓齐全,面堂开阔,四水朝坐,得青山秀水之灵气。可见宝幢山在风水地理重要性,尤其是宗教建筑学上。所以,寺因山起,山因寺而闻名。


http://s7/mw690/bce1f908gx6CpFaDOaGe6&690

       龙华寺初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唐宣宗大中初年(847年)赐名龙华万寿禅寺。宋天圣年间,仁宗诏龙华寺和尚雪经入京讲道,回寺后扩大建筑规模。宋绍兴年间至元至顺年间,龙华寺几经毁坏,几经重新修建,至元代元贞年间,龙华寺已成为仙游县第一大丛林,辖1177庵。当时全县和尚尼姑约有一千多人,而龙华寺就拥有僧众近五百人。为仙游现存历史最早的佛寺。寺里有许多文物,如原来殿前的四个浮屠经幢和双塔。80年代,如今山门所在地还有放生池两塘,中有石桥,旁有石栏杆,古色古香,应为旧物,今已不知下落。

 


http://s16/mw690/bce1f908gx6CpFb5RjF3f&690

        寺庙香火旺了,发达了,来宝幢山的人也多了,就成了一处文人墨客争先踏登的去处。山的文化氛围就浓厚了,一些传说也就因运而生。

       据县志记载,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一姓叶名惟胜和尚,手持杖锡,从江苏润州甘露寺南下,来到仙游龙华地界,看到宝幢山烟花苍苍,花气如云,就在山下结茅为庐住下了。

一日,旭日高悬,而宝幢山上仍然云遮雾樟,忽然有两条巨龙从云雾中翻腾下来,龙嘴里各衔著一朵鲜艳的莲花,奉献给惟胜和尚。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当地百姓在惟胜的草庐旧址上建成了仅有上下两座厅堂的禅院。唐宣宗大中初(约公元848年),因前有双龙献花之奇,皇帝李忱赐给寺名龙华寺(莆仙话中同音)。龙华地名由此而来。

       宋朝时,龙华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宝刹。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皇帝赵祯曾下诏召见龙华寺主持雪径和尚入京讲道,并赐给他衣物。朝官范仲淹还赠诗给雪径和尚:斌诀若不离荆楚,怎得连城倍价高。从此以後,龙华寺大加扩建,僧徒日益增多,成为仙游的一大丛林。南宋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前後,寺院三遭火劫,俱经过先後六十五年的修建,龙华寺风姿依然不减当年。

元朝时,全县和尚尼姑有一千多人,而龙华寺就拥有僧众近五百人,可见当时的昌盛情况。元成宗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皇帝两次征召龙华寺主持无隐大师入京讲道。无隐大师力辞不就,成宗皇帝就诏命龙华寺统辖县西、县西南所有寺庵。元末至清初,龙华寺又历经四度兴废。现存的大雄宝殿就是一九四二年翻建的。

儿时听老人言,曾有皇帝南巡至此登山并有从护留下半首诗:七色珍珠晶盈盈,万岁上山百鸟鸣。当为杜撰。

        此为正法寺正殿,年代久远。主持是一老者,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只能蹲行,便送到这儿修行。他是俺小学同学的叔叔,得有60多岁了。小时候上山抽签都会找他解签。鲤鱼跃龙门,英雄藏人间等,不知应验了多少?


http://s3/mw690/bce1f908gx6CpFdlEgW02&690

        柯潜,明代状元,字孟时,号竹岩,柯潜爱好文学,文章平妥整洁,诗尤清婉,一生著作颇丰,著有《竹岩文集》、《竹岩诗文集》18卷。柯潜曾有诗赞曰:

                                                                       《仙溪龙华寺》:

                            宝幢山下烟霞古,老树如龙欲飞舞。花气薰成五色云,泉声散作千林雨。
                            我爱溪山事事幽,锦袍醉踏东风游。题诗净扫岩头石,把酒还登竹外楼。

                            空门自与人间别,夜榻焚香卧清绝。明朝长啸拂衣归,闲却溪风与山月。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城厢人。南宋爱国诗词家。宋宁宗嘉定以父荫入仕,任仕靖安主簿、真州录事,宋理宗宝庆元年十月任建阳县知县,与宋慈友好。宋慈逝世后,刘克庄为宋慈撰写《宋经略墓志铭》 。因写《落梅》诗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得罪权贵,废置十年。理宗淳佑六年赐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其间因弹劾宰相史嵩之而先后五次贬官。诗学晚唐,刻琢精丽,为江湖诗派中的领军人物。创作大量的爱国诗词,著作有《后村别调》和《后村先生大全集》,有诗5000多首,词200多首。刘克庄游龙华寺时,也曾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

        不见层峦与覆岩,眼中夷旷似江南,烟收绿野连青嶂,楼瞰朱桥映碧潭。

           丞相无家曾住寺,聘君有字尚留庵。荒山数亩如堪买,径欲诛茅老一龛

          秀丽的风光使莆田刘克庄也想在此隐居了。


http://s10/mw690/bce1f908gx6CpFcpxLX39&690

         王迈(11841248)字实之,白号臞轩居士,仙游人,有臞轩集。他因直言强谏,宋理宗骂为狂生。许多号称有胆量、敢批评的人在诗歌里都表现得颇为温柔敦厚,洪咨夔却不是那样,王迈更不是那样。他在作品里处处替人民讲话,不怕得罪上司和同僚,真像他自己所说:生为奇男子,先办许国身入被丞相嗔,出遭长官骂……不曲不圆,不聋不哑。他虽然极推尊杨万里的诗,自己的风格并不相像,还是受江湖派的影响居多。臞轩集里混进了若干傍人的作品,有北宋人的,有同时人的,甚至有元代诗人的。

        郑纪(14381513),字廷纲,号东园,仙游县文贤里上郑(今度尾镇埔尾村)人。明天顺四年(1460)进土,历任翰林庶吉土、国子祭酒、浙江按察副使、户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一生历经英宗、宪宗、孝宗三朝,人称三朝元老。纪为官清正,宪宗朝冒死上《太平十策》奏章,希望皇帝远奸邪,任忠良,恤民命,兴礼教,不被采纳,愤而辞官,归隐故里达20余年。他在家乡兴学劝耕、植树修桥,办了不少好事,百姓至今传颂。孝宗朝郑纪复出,并有许多兴利除弊的举措,一些正确主张得到皇帝的采纳,在一定程度上端正了世风。

        宝幢山上文物古迹很多,有隋朝国师的塔墓、有元代万岁山石题刻,有林豢当年在此读书的听雨轩、意足园的遗址。驻尽宝幢山、游览龙华寺,仰望龙华塔,漫步南溪旁,仿佛有一种身入画卷喜蹁跹,抚今思昔堪留连的感觉。

       万岁山三个字刻在宝幢山顶的岩石上,字径长54公分,大楷体,落款元朝元统乙亥年(1335)。字体遒劲古朴。谁人所书已不可考。为何所书亦不可考。然,博主推测应是宋后某文人感念皇恩浩荡,对龙华寺这当时仍是蛮荒之地的小寺的屡次封禅而作。万岁山既是内心感激的表白,亦是物化流传的形式。


http://s14/mw690/bce1f908gx6CpFEMrtxb3&690

         宋代文学家林豢、元代状元林济孙、林亨都曾在宝幢山下、龙华寺旁结庐隐居。

         林济孙,字石友,号凤梧,仁德里(今龙华)人,元至元(1340年)入京应试,登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后升任侍讲。先后上《治安十策》和《治河十策》。顺帝称为江南豪士。诏与欧阳元、吕修议修宋辽金三史。后又诏与总治河防使贾鲁同治黄河水,以八月之功,塞北河,通南河,使河复故道,任河北六府通议官。因母病逝,回家守丧三年,守孝年满,值朱元璋义军反元,他见元廷祚终,无意为官,隐居于龙华寺左边的意足园小庵,直到寿终。   


http://s8/mw690/bce1f908gx6CpFcIo1F47&690

        这是山之最高点,怪石嶙峋,置石桌一方,石凳若干供游人闲栖,原有参天古树许多,现在的樟树为前几年新植。树下是隋朝国师塔墓。国师是中国历代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有时也作为僧官的一种。中国高僧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代(550-577)法常为嚆矢。据《佛祖统纪》卷三十八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诏高僧法常入宫讲《涅盘经》,尊为国师,国师的名称以此为始。同时又以沙门法上为大统,统治天下僧尼,亦尊为国师。但从唐法琳《辩证论》卷三僧实国师的记载看来,则北周(557-581)时也有国师的称号了。国师墓年代久远,简约无华,常为

人忽略。

        山顶往西崖壁陡降几十米,是一略平坦石崖,形如渡船,旁有土寨墙蜿蜒而上山顶,绕山形成拱卫山顶的寨墙防卫体系。传明末倭寇入侵龙华,部分居民偕老扶幼上山入寨避敌,寨防严密,久攻不入但村民亦弹尽粮绝。一村民新生一计,集小孩尿液洗衣高高晾晒,敌见之,以为寨中水源充足,况戚继光大军逼近,遂生退意,村民得以生还。寨墙今仅存一小节且不易辨认。甚惜!

       
http://s6/mw690/bce1f908gx6CpFdDPIp45&690

       山旁曲径通幽,林木葱茏,山花怒放,难怪惟胜和尚谓之烟花苍苍,花气如云


http://s11/mw690/bce1f908gx6CpFemp3I9a&690

http://s4/mw690/bce1f908gx6CpFeIGe7b3&690

        这条小路林亨曾无数次踏过!一边赏景一边吟哦!

 

        林亨 初名林涤,字蒙亨,枫亭麟山人,亦宋代状元。才华横溢,屡试不第,作《螺江风物赋》。以执教为生。元至正三年(1343年)上京应试,殿试第一(状元),时年53岁,居官朝请郎,顺帝为其知天命之年,仍效忠朝廷,赐他返乡跑马圈山,谷皮镇海为辖权,收取地租作为晚年俸禄。六年后辞归故里,隐居龙华宝幢山下至寿终。明知县为其建状元坊,并建祠奉祀。据《兴化府志》记载:状元坊在市(枫亭市)南,成化甲午知县黄灿为元进士第一林亨重立。


http://s1/mw690/bce1f908gx6CpFfLtp620&690

        清脆诱人,清净宜人!下图:那是苔藓爬满石板的时光,旧年的落叶未尽,风拂过记忆的琴弦,拨动热烈而又理性的情感!

 


http://s9/mw690/bce1f908gx6CpFgd13278&690

      宝幢山其实只是龙华山脉的起点。整脉从红星村自西向东几公里,像条巨龙盘亘于龙华平原上,宝幢山就像龙头突起,扎入水中,旁有四小山岗,是为龙脚,龙至此化而不见,古人称龙化,有谐音龙华较祥瑞,此为龙华地名又一说法。


http://s15/mw690/bce1f908gx6CpFgFq4m4e&690

http://s16/mw690/bce1f908gx6CpFgWynR9f&690

http://s8/mw690/bce1f908gx6CpFhoUNp47&690

http://s16/mw690/bce1f908gx6CpFhIzufa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