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仙游阿郎
仙游阿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25
  • 关注人气:1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仙游九鲤湖摩崖石刻

(2013-08-12 11:21:15)
标签:

未名

道真

闻谷目

何氏

所说

分类: 石碑刻

    历代人骚客来九鲤湖观光,祈梦者络绎有绝,除留下不计其数的游记、题咏和梦验故事作品,同时环湖四周还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摩崖石刻。它们是九鲤湖悠久历史和绚烂文化的风证和载体。

    这些石刻,分布在九仙祠周围,雷轰漈上方和石湖西岸的岩石、崖壁之上。题刻多为景物题名、游览题咏等,有篆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字体。如北宋的“湖光亭”题刻,南宋兵部侍郎陈谠手书的“天子万年”,明户部尚书郑纪的“野趣谢千钟老景寻神仙作会,湖光涵万象梦魂与天地同流”联刻、明林有恒的“第一蓬莱”,明工部尚书林俊的“碧水丹山”,明李翱的“观瀑”以及近代严家淦的“飞雷奔雨”,潘心城的“九鲤腾云”,袁启彤的“飞瀑”等题刻,点缀在碧水丹山之间,显示出古朴优雅的文化底蕴。

  

 

     左:“九鲤湖前风雨生, 乱山分峙对峥嵘; 坐来欲作凌空势, 尚想何仙好弟兄. 安固丘铎文昭 

(释义:安固人{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丘铎文昭作作诗:九鲤湖前风云突变乱雨如注,两山对峙怪石嶙峋,

 

http://s13/mw690/bce1f908gx6BN8VHli4ac&690

http://s7/mw690/bce1f908gx6BN93zOUA34&690

http://s6/mw690/bce1f908gx6BN94qiO377&690

“第一蓬莱”为明正德十年,莆田南峰,林有恒书。 汉武帝弄臣东方朔秉承汉武帝之命到各地为天下名山授名。去世之后,玉帝念他封授名山有功,

便封他为天下游神使君,让他继续神游天下,有名山佳水可直接上报天庭,以便登记在册。

  一日,东方朔心血来潮,突然想到前次在闽东授封太姥山为天下第一山之后,闽中谷目山神

君也想让谷目山得到授名,曾派人请他去评赏该山景致,只因时间匆促来不及光顾。今闻谷目山

水不亚于太姥山,何不如前往看个究竟。谷目山神君听说东方朔将神游谷目山,急忙偕同石湖神

君一齐到将军漈上迎接。

  东方朔自莆田莒溪方向而来,刚一入境就见两座石崖,高高耸立眼前,状如武士挡关,雄伟

异常,上有数十米高的瀑布从崖头宕落而下,注入莒溪。东方朔一路上风尘仆仆,满目皆是旱地丘陵,蓦然见有高山流水,精神为之一爽。不禁赞道:“此处果有好山秀水!”

  东方朔与来迎的一行人溯流西行。只见两岸危峰列嶂,林木葱郁,脚下溪流潺湲,水中奇石参差。前行不久,忽见前面漈水中,横卧巨石一块,长宽各约十多步,方正如削,上面正聚精会神地对奕着一童一叟。东方朔叹道:“此处竟有如此之雅韵”!当他们过了此漈,远远地望见了那飞凤山,亭亭玉立在一泓明净的湖水之前,湖水沿着山坳萦回成漈。水边一蓑衣钓翁静坐垂钓,山上传来樵夫的丁棹伐木声,愈显出此处的寂静与清幽。东方朔置身此山水之间,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似的。转过飞凤山,便见前面峡谷中像五角形的星儿似的摆列着五块岩石,溪水在岩石间迂回缓流,隐约透露出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玄机妙理。东方朔见了,连声称道:“此地必有玄妙之处!”

  出了五星漈不久,便见前面一道如门似的石峡将漈水挡成九十度的大转折。进入石门漈,另有一番别致奇景。如果说石门漈前面诸景是以幽静清雅为特点,那么在石门漈之内的景象则是以喧闹斑澜的声色为特色。飞瀑如白练激抖,奔泄哗响。飞瀑之下万串珍珠似的水珠,在阳光下呈现出七色光彩,真是瑶池垂挂的珠帘壁挂。更有那一对粗大银亮的玉柱,简直是擎天柱地。眼前佳景,美不胜收,使东方朔仿佛置身蓬莱仙境。东方朔连连赞叹:“自然造化,真乃仙境也!”

  当夜,谷目山神君尽了地主之谊,以丰盛的酒宴款待东方朔。当酒酣之际,谷目山神君捧出文房四宝,恭请方朔给本山授名,以呈报天庭。东方朔正醺醺醉酒,提起笔来信手写下“第一……”他本想写下“第一山”三字,突然记起已把“第一山”授封给太姥山了,不能有两个“第一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蓦地想起白天如入仙境,便接着写下“蓬莱”两字。

  谷目山神君在旁见他下笔“第一”时,心里暗暗高兴,认定将写“第一山”,谁知东方朔停顿了一下,竟成了“第一蓬莱”。他以为东方朔酒醉写错,在旁提醒他:“这里是山,不是水岛!”东方朔笑着说:“老朽知道,你不是想让你的山出名吗?”谷目山神君弄不清东方朔这句话的含意,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为本山的景致设置花费了不少的心血,结果得到的却不是山的封名。为此,东方朔一离开此地,他就把这一手书丢到石湖中。石湖神君暗中发现谷目山神君这一反常举动,就悄悄地把东方朔的授封手书藏在湖底。

  原来东方朔写下“第一蓬莱”四字,有其很深的隐意。古云:“山有仙则名”,蓬莱乃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他这样一写,此地必定会招来仙人定居,那么此山也就有了名。后来,此地果然引来何氏九仙,结果出名的却是石湖,因为是它藏有东方朔授封的手书。那里因九仙乘鲤升天,所以石湖便被称为“九鲤湖”而闻名至今,而谷目山却是未名。事后,当谷目山神君领悟东方朔的隐意时,已经来不及了。

挂的珠帘壁挂。更有那一对粗大银亮的玉柱,简直是擎天柱地。眼前佳景,美不胜收,使东方朔仿佛置身蓬莱仙境。东方朔连连赞叹:“自然造化,真乃仙境也!”

  当夜,谷目山神君尽了地主之谊,以丰盛的酒宴款待东方朔。当酒酣之际,谷目山神君捧出文房四宝,恭请方朔给本山授名,以呈报天庭。东方朔正醺醺醉酒,提起笔来信手写下“第一……”他本想写下“第一山”三字,突然记起已把“第一山”授封给太姥山了,不能有两个“第一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蓦地想起白天如入仙境,便接着写下“蓬莱”两字。

  谷目山神君在旁见他下笔“第一”时,心里暗暗高兴,认定将写“第一山”,谁知东方朔停顿了一下,竟成了“第一蓬莱”。他以为东方朔酒醉写错,在旁提醒他:“这里是山,不是水岛!”东方朔笑着说:“老朽知道,你不是想让你的山出名吗?”谷目山神君弄不清东方朔这句话的含意,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为本山的景致设置花费了不少的心血,结果得到的却不是山的封名。为此,东方朔一离开此地,他就把这一手书丢到石湖中。石湖神君暗中发现谷目山神君这一反常举动,就悄悄地把东方朔的授封手书藏在湖底。

  原来东方朔写下“第一蓬莱”四字,有其很深的隐意。古云:“山有仙则名”,蓬莱乃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他这样一写,此地必定会招来仙人定居,那么此山也就有了名。后来,此地果然引来何氏九仙,结果出名的却是石湖,因为是它藏有东方朔授封的手书。那里因九仙乘鲤升天,所以石湖便被称为“九鲤湖”而闻名至今,而谷目山却是未名。事后,当谷目山神君领悟东方朔的隐意时,已经来不及了。

  几百年之后,莆田南峰才子林有恒偕同诸友在九鲤湖吟诗作对,谈今论古。当谈兴正浓之际,林有恒突然提出一个疑问:“古云:‘山有仙则名’,而此处仍是九仙炼丹升天之地,按理说出名的应是此地的山,然而,闻名天下的却是湖,此究竟有何道理?”一席疑问见解说得人人称是。谈论一番,大家的话题又转到了此处的摩崖书法上,一位挚友忽然提议:“有恒兄乃是书坛大家,何不在此地留书一迹,以扬此山之名。”林有恒道:“勒石留书,后遗万世,须言简意赅概出当地景致特色,方能为此处景致起到锦上添花之妙。但此山全景特色究竟如何一概?诸君如能说出,不才便直书也无妨。”友人们听了点头称是,便纷纷搜肠刮肚地思索起那一概九鲤特色的佳句,竟是无人能想得出。

  当晚众人夜宿九仙祠,九仙便在梦中把东方朔授封此地为“第一蓬莱”之事告知林有恒,以解其白日之疑问。林有恒醒来后,将梦中九仙所说之事转告诸友,大家猛地想起,“第一蓬莱”四字足以概出此地的景观特色,同时也能道出此处曾是仙山的隐意。于是,林有恒便挥毫劲书此四字,并把它镌刻在九仙祠东北侧一巨石上。


http://s12/mw690/bce1f908gx6BN8WFat54b&690

http://s3/mw690/bce1f908gx6BN8WVvWy42&690

http://s14/mw690/bce1f908gx6BN95GSDz0d&690

http://s12/mw690/bce1f908gx6BN8XA37t2b&690

http://s6/mw690/bce1f908gx6BN96O8Wsb8&690

http://s7/mw690/bce1f908gx6BN97LYu4d0&690

http://s10/mw690/bce1f908gx6BN98MxfCec&690

http://s7/mw690/bce1f908gx6BN99Qcb26c&690

http://s14/mw690/bce1f908gx6BN8ZayJLdd&690

http://s5/mw690/bce1f908gx6BN9aSGNX51&690

http://s8/mw690/bce1f908gx6BN8ZNN9t17&690

http://s16/mw690/bce1f908gx6BN905QDBdf&690

http://s15/mw690/bce1f908gx6BN90x6q2fe&690

http://s2/mw690/bce1f908gx6BN9cuOrRf7&690

 

   “玄珠”为明代李翱所书。李翱是中国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他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问》)。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

    “玄珠”:道家、佛教比喻道的实体,或教义的真谛。《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陆德明 释文:“玄珠, 司马 云:‘道真也。’”


http://s8/mw690/bce1f908gx6BN9dCqPJ2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