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西湖的“击楫”碑

(2013-08-02 13:31:55)
标签:

成命

湖面

典故

碑刻

帝制

分类: 石碑刻

    22日闲逛开化屿,在飞虹桥畔,有一石碑十分醒目。上刻“击楫”两字,落款“中华民国四年五月七日许世英”。碑高2米,宽1米,厚仅5-6厘米,直接立于土中,下无底座,略显单薄,朴实无华;细看,双面勒刻相同文字,“击楫”二字硕大,紧抵碑缘,落款直通上下,整碑被题字落款挤挤填满,不留白边,较为少见;碑刻题字为楷书,“击楫”二字,结构严谨,端正丰厚,气度非凡,颇有威严。心中好奇,不由寻根溯源一番。

 http://s8/mw690/bce1f908gx6Bxld5v1Ob4&690

    许世英1873-1964,字静仁,号俊人,晚年别号双溪老人,安徽省东至人。19岁中秀才,光绪23年(1897年)以拔贡生选送京师参加廷试得一等。以七品京官分发刑部任事,从此跻身官场,历经晚清、北洋、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宦海浮沉六十余年。成为我国近代政坛上的一位著名历史人物。上世纪50年代初到台湾,1964年病逝于台北。

1914年,许世英被袁世凯委以封疆重任,任命为福建省民政长,不久改称巡按使,这两个职务都是当年省政府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今天的省长,主政福建约3年。许世英从政标榜“顺正理行事,重多数利益”,以“清、慎、勤”三字律己律人。执政福建期间, 许世英巡视沿海各县,对当地物产经济、风俗人情、山川形势、名胜古迹等考察的详细经过和情况,回来后整理成洋洋数万言的《闽海巡记》付梓印行。修建福州第一条公路,此路从水部门、王庄一直到台江万寿桥,沿途共建了十四座水泥桥,至今尚有十四桥地名。创办了福州传习所,使地方民间传统工艺如玉雕、寿山石雕等再度兴盛起来。当然最值得后人铭记的是,许世英对福州西湖进行了扩建、浚治。

据史载,福州西湖是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筑子城时凿湖,灌溉农田,因其地在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唐末辟为游览区。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筑罗城、夹城,复取土于湖旁。其子王延钧称帝,在湖滨兴筑水晶宫,建造亭台楼榭,湖中设楼船,西湖成为御花园。宋淳熙四年(1177年)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在湖上建澄澜阁,并品题西湖八景。清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民初西湖已淤塞严重,湖面已不复往日了。

民国3年(1914年),许世英主闽期间拨盐务款修浚福州西湖,正式辟为西湖公园。为整治西湖,任命林则徐的曾孙林炳章为水利局局长,兼管治湖工程。经过两百多天的挖湖清泥,重修开化寺、镜湖亭、春声花园等,增筑紫薇厅、海棠亭、湖心亭。西湖的面貌焕然一新。他还在园内把李纲的祠堂及林则徐的桂斋修葺一新并分别题联,表达了崇敬之情。现所见的“击楫”碑刻,应是西湖浚治竣工时许世英的舒怀之作。“击楫”用的是晋时祖逖北伐,中流击楫的典故。后还兴致勃勃续修了《西湖志》。

袁世凯酝酿复辟帝制时,许世英因与福建护军李厚基意见不和,乃于1916年4月去职。在交卸职务之前,许将其任内应得的规费16万余白银,献出捐作福建开辟马路之用,在福建留下了“奉公廉洁”的好名声。但历史人物是复杂的。从福建去职后,他靠着和段祺瑞是"盟兄弟",旋即当上了交通总长。不久就闹出了贪赃舞弊的丑闻。

著名报人林白水,福州人。1917年春,首先在《公言报》独家披露了许世英在津浦租车案中贪赃舞弊的丑闻,京都舆论一片哗然。许世英畏罪辞职。后又想运动再长闽省,林白水又以一篇《青山漫漫七闽路》的时评,揭穿即将荣赴福建履新的许世英贪赃舞弊、任用私人的老底,直接干预民国政府对封疆大吏的任命。使当局有所畏忌,居然撤回成命,彻底打破了许的省长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