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内部原因分析
(2013-02-09 20:44:35)中小企业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上比大企业严重很多,其主要在于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内部规章制度等不健全。很多中小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往往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权力过于集中,这导致了企业信息过于内部化,外界渠道一般很难获得。与国外相比,我国诸多中小企业存在财务报表审计不合格,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等问题,从而使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很难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同时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而言在道德风险问题上更为严重,加大了银行对其作出正确判断的难度,使银行在信贷资金的选择配给上倾向于大企业而排斥小企业。
企业信用是企业的基础素质、财务状况、社会信誉、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体现了企业履行各种经济承诺的能力和可信度。目前部分中小企业对融资信用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长期的经营规划,不注重企业自身信用的积累,过于重视短期的经济效益,恶意拖欠贷款、到期不归还贷款等现象屡见不鲜,进而加剧了融资困难。中国人民银行对一些中小企业集中地区的调查表明,50%以上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6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在3B或3B以下。很多商业银行为了避免贷款决策失误而不愿向中小企业放贷的现象十分普遍。
(4)缺乏信用担保
目前,银行贷款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其普遍的形式为担保和抵押贷款。引起问题的原因恰恰集中在担保难和抵押难上,中小企业抵押能力不足问题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可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高,不动产权证不全的现象使其难以用于抵押等。中小企业可以用来抵押担保的财产较少造成了企业担保难现象的产生。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发放贷款的前提是贷款企业应提供担保、抵押,但由于企业风险意识的增强,企业之间也不愿意提供担保。据相关调查统计表明,在金融机构拒绝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理由中有32.3%是因为企业无法落实抵押,有23.8%是因为无法提供担保,两者之和达到56.1%。担保难成为了困扰中小企业融资的另一大难题。
前一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