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读陆保作品,谈个性风格/聂昌硕

标签:
转载 |
读陆保作品,谈个性风格/聂昌硕
看了陆保的作品我很兴奋,他的作品有新意!是一个潜力惊人的国画家!
他的最大特色是不断探索,并且卓有成效。相当成功地将各种技法交织运用,大写意与小写意;拓印与笔墨;无骨与有骨;抽象与具象;色彩与墨色;完整勾线与断线完形……将多种差异统一起来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不同能够和谐的秘诀在于各种效果在画面上分布方法。与笔墨不同的效果只在画中一处出现就会感到突兀不统一,若在多处出现,就会成为作品整体的对比效果;每一种效果都多次出现,在呼应中会产生大小、距离的节奏韵律感。
中国笔墨是个十分完备的体系,它有很强的排外性,发明新的笔墨用法可能性很小,创新喊得很响,动静很小。传统笔墨要发展不能拒绝变革,不能拒绝其他技巧的进入。于是中式笔墨体系内的交叉使用,与其他画种的技法互补融合就成为当务之急。陆保用实践说明了“和而不同”如何落实在中国画中,从这个意义上说陆保的做法是对中国传统笔墨的重要发展。
信息化社会的特征即是不同信息的叠加,不同形式的混搭;人的基本素质是包容,社会管理的任务是协调不同,使之和谐相处。从这个意义上说陆保的探索方向是时代的需要,应该引起国画界的高度关注。
我对陆保的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窄长构图。这种构图花鸟画不少,人物肖像的也有,像陆保这样四尺对裁的立幅作品我好象没见过。第一印象他是否有意将韩熙载夜宴图竖起来画。
陆保选了超长构图之后,上下三个“乐章”来回调换内容:人物在顶部、中部、下部,景物随之跟进,悉数用尽,可见构图能力之强,求変意识之烈。
四尺、六尺对裁窄长构图画山水,其结构与人物画不同,山的面积占据70%以上,陆保用变奏的形式展开,多层山峦一层一色,几大块颜色接近同类色,统一又有変化,与交响乐的变奏手法相似:交响乐中一个音乐主题在演奏时会从弦乐部转到管乐,从竖琴转到小号……音色変化了,旋律基本相同。
陆保的山水作品构图比较单一。其实可以将视点拉高,用鸟瞰方式画群山,一条山涧在峡谷中时隐时现;山腰中云气缭绕;山脚下炊烟袅袅……这样构图就可以千变万化了。
我看这些作品时就在想,之前认为构图似乎没有什么可变的了,早就途穷了。没想到窄长竖幅作品尚未充分开发,处理多人物题材,用窄长构图立即新颖,成为构图的新“模式”。陆保相当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人物、环境都很舒服地组织起来适应了超长构图。其中不少作品用疏密、有无,产生节奏,用形姿与留白走“气”,产生韵律,使作品气韵生动,长而不散,上下贯气,浑然一体,别有一番情趣。
我想既然开了头,陆保应该抢占滩头,向极端推进;接纸加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将人物、山水长卷竖画的各种构图,各种效果悉数画个遍!由此成为自己的风格标志之一!
如今展厅七八米高的很常见,展示超高作品没问题;手机也不怕观看竖幅作品。创作数个四条屏就会有大气象。
使用别人不用的构图也是一种个性风格,谁首先发现空隙,立即全力补缺,将所有可能性都尝试并完善了,那么他便是开创先河的倡导者。凡是空缺处,便是处女地,有好、有坏、有局限,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问题不会少。上下施展空间巨大,左右却挤得不行,正因为窄,才有个色,正因为有局限,才有风格。横卷可以左右移动观赏,竖起之后顶端部份怎么处理?许多问题可以从大型壁画中借鉴经验。
哥本哈根有位雕刻家叫马修.西蒙兹,他的作品居然是石雕建筑,明显是“钻空子”的结果,没人会用石雕“复制”建筑局部,他做了,成了他的特色。他的作品少了生气,有点呆!从作品看,此人的确有点呆,脑子不够灵活!他完全可以浪漫一把,作品大形一侧塑造成头像或半身像,另一侧掏空是建筑或其他内容,为建筑师、名人造像创造出全新的形式!可惜一个创意半途而废了!
陆保的T型构图有凿痕感,这类构图都是壁画适应建筑的产物,凡外廓特异的构图都有一种无奈感。看了T型构图两侧的空白,我忽发奇想:若能在空白处题上两款与画相关的书法倒是个创举。这又是一个“空档”,无人这样做过!
陆保年轻时学过版画,他成功地将自由黑白运用于国画中,似乎胸先有黑白灰分布与走向,大节奏定了之后再添人与物使之融入其中。他对黑白,深浅有特殊的感悟,黑白灰的组织有相当一部分是抽象节律,脱离了生活逻辑,自由地按照深浅,大小交替交织分布。在那些区域他想黑就黑,想灰就灰;深托浅,浅托深任意交替着,这使他的作品有时会有乐团打击乐的节奏感,象鼓似镲,时密时疏,时重时轻,交织成光的交响。自由黑白应该成为陆保个性风格的重要特征之一。
陆保运用自由黑白与学过版画有关,没有学过应该学一点。自由黑白是俄国画家莫伊谢延科油画重要的特色,而且主要用在人物上:某个人像中眼睛部位亮,其他部位暗;一条裤腿亮,一条裤腿暗……深浅完全由画家的主观需要定。莫伊谢延科也是借鉴了黑白木刻的处理方法,成功地融入油画中。木刻与油画两者在技巧、效果诸多方面有差异,需要效仿者创造。
中国画好像还没有一个人用自由黑白处理画面的。国画用水墨效仿油画、木刻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领域,水墨以灰黑白为主,是自由黑白大有作为的地方。不要怕雷同,效仿中有众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创造。每个人的黑白感觉不同,黑白交替的方式不同,笔墨特色也不同,可以从临摹入手,将莫伊谢延科、麦绥莱勒的作品加工成水墨作品,应该不会太困难。熟悉之后再将自由黑白融入自己的国画中。
我们不要怕效仿,跨界效仿是一种创造。创造心理学中称之为转移经验[注1]。
个性风格主要内容之一是変形,写实作品不求变形,表达方式和语言相同,很容易相似,也很难有风格。陆保笔下的人物有的已经变形,变了的、味道十足!不变的就差了些。是什么缘故?不得而知。我想主要是审美观不够坚定!他的変形水平不低,说明天赋不差!不能推广是对变形不自信。
変形有大有小,不要以为变形大的才有特色,小而巧反而占“便宜”,容易雅俗共赏。困难在于找“空档”,别人尚未动手脚处,插手进去试试!为了适应长构图陆保可以向瘦长方向继续探索変形。
有个雕塑家叫章华的作品就是拉长,很美很现代。个色风格不只是人像变形,而是画中所有的形色造型都被自己的个色审美改造了。个色审美是一种形式感,需要有意识地、坚持不懈自我发掘!
中国美术界最怪异的事是照抄前人的技法最多的人,经常指责效仿者为拾人牙慧。国画家学习笔一墨,临摹石涛、八大算什么?油画家临摹伦勃朗、列宾的作品又算什么!连仿都仿不像的人,还耻谈什么拾人牙慧!用国画去仿油画版画是创新,西方油画在形式语言方面的探索成果丰硕,有可能开拓出一块新天地。
画家们聚在一起经常讨论创新问题,认为前人的探索已经充斥“所有”角落,“招”都用尽了,一致叫苦创新太难了。其实“漏洞”、缝隙仍不少,只是思维没跟上。
创造心理学中有反向思维一节,正的反过来,横的竖起来,将习惯倒过来,立即会别开生面。西画习惯深托浅,国画习惯白托黑,李可染将习惯倒过来,用黑托白处理国画立即面目一新;酆中铁将习惯倒过来,用白托黑处理木刻,面目也焕然一新。陆保将中国画长卷横的习惯竖过来,立即有了新意。只是陆保的作品如今仍不够长,再加长一倍,视觉冲击力会更坚强烈。
古人说;功夫在画外;吴冠中说画家首先应该是个思想者,都说了一条真理,大脑的想法比手中技巧重要得多。想想,将横向长卷竖起来,或者将花鸟的长构图改成超长人物、山水画,只是一念之差即刻会有大的变化,有了想法,构图、技巧才跟随而动!
艺术家应该整天想入非非,形象思维是艺术家的特质,对自己塑造的形象不停地想象,加点什么,去点什么,顺着想,逆着想,移花接木,借鸡生蛋,借古讽今,借水行舟,颠三倒四地想,推倒重来地再思想。没有奇思妙想,哪来创新!想时将古今中外一切权威一切遗产踹进地沟里。想成熟后再从地沟中挑选哪个有用再拾起来。先有庞杂厚重的文化遗产占满心头,思想被关进了牢笼,怎么翱翔?只有叛逆者才会创新,只有创新者会利用传统的人才能成大家,叛逆在先,利用在后,否则永远是个拣破烂儿的!
绘画风格的根是自我特殊的审美观,一旦特殊了就不具备普遍性。画家就怕随俗不个色,个色作品只与知音对话,不会,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陆保一旦清楚自己的特长,坚信自己的个色审美,突出主攻方向,前程不可限量!
[注1]侧向思维
世界万物是彼此联系的,从别的领域寻求启发、方法,可以突破本领域常有的“思维定势”,打破“专业障碍”,从而解决问题,或者对问题做出新颖的解释。一百多年前,奥地利的医生奥恩布鲁格,想解决怎样检查出人的胸腔积水这个问题,他想来想去,突然想到了自己父亲,他的父亲是酒商,在经营酒业时,只要用手敲一敲酒桶,凭叩击声,就能知道桶内有多少酒,奥恩布鲁格想:人的胸腔和酒桶相似,如果用手敲一敲胸腔,凭声音,不也能诊断出胸腔中积水的病情吗?“叩诊”的方法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历史上甚至有这样的现象,一些人在自己的领域内未见有什么大的进展,而在别的行业却成绩斐然。例如美国画家莫尔斯发明了电报,美国自行车修理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学医的鲁迅、郭沫若却成为文学、史学领域的“大家”。
侧向思维又称“旁通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种形式,这种思维的思路、方向不同于正向思维、多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它是沿着正向思维旁侧开拓出新思路的一种创造性思维。通俗地讲,侧向思维就是利用其他领域里的知识和资讯,从侧向迂回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