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他的《渔家傲》中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令人难忘的塞上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图(一)甘肃庆阳范公祠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担任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市)知州,同西夏作战时,写下的千古名篇。千年前,它的慷慨悲壮曾让无数人潸然泪下。千年后,它所营造出的意境仍旧令人神往。庆阳成就了范仲淹的丰功伟绩,范仲淹为庆阳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的身份知庆州,兼管环庆路都部署司事,负责中路的防御。从此,开始了他的庆州(即今天甘肃省庆阳市)生活。
此时,范仲淹已五十二岁,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范仲淹亲临前线视察,他发现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颇多弊端。于是他便全面检阅军旅,实行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这样,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密令长子纯佑和蕃将赵明,率兵偷袭西夏军,夺回了庆州西北的马铺寨。他本人,又随后引军出发,部队快要深入西夏军防地时,他突然发令:就地动工筑城。只用了十天,便筑起一座新城。这便是锲入宋夏夹界间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顺城。西夏不甘失利,派兵来攻,却发现宋军以大顺城为中心,已构成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可以这样说,大顺城就是他任庆州知州的得意之笔。无怪乎西夏人这样评论范仲淹“如今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不似大范老子那般好对付”。
此时,他已逾五十四岁,满头白发,在朔风中摇曳,望望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有无尽的感慨。深夜失眠,他便挑灯填起词来,一连数阕《渔家傲》,都以相同的四个字开头,当然最有名的当数开篇提到的那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在范仲淹的率领下,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从此北宋西北边境开始转危为安。
庆历三年(1043年),仁宗皇帝将范仲淹调回京师,任命为枢密副使,后改任参知政事,开始“庆历新政”。范仲淹离开庆阳后,他举荐同举进士滕子京“充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兼知庆州”。
可随着西北局势的稳定,曾经励精图治的宋仁宗完全退缩。庆历五年(1045年)初,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被贬为邠州(今陕西彬县一带)知州,后来又被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州市)担任知州。
而受到他提携的滕子京也于庆历四年春(1044年)由庆州被贬到湖南岳阳担任知州。于是,同举进士,同在庆阳“沙场秋点兵”的白发将军,共同完成了旷古奇作《岳阳楼记》。
从此,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得失不计的高尚品格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受到历代国人的敬仰和赞颂。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主流价值体系,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象征。
图(二)甘肃庆阳范公祠全景
图(三)甘肃庆阳范公祠
图(四)甘肃庆阳范公祠
图(五)甘肃庆阳范公祠
图(六)甘肃庆阳范公祠
图(七)甘肃庆阳范公祠
图(八)甘肃庆阳范公祠
图(九)范有胜
2021年11月16日范有胜 甘肃兰州